APP下载

我国产业政策、贸易政策协同发展的实施路径文献述评

2020-11-25副教授

商业经济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产业政策价值链贸易

李 敏 刘 阳 副教授

(1、河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河南新乡 453003;2、青岛大学商学院 山东青岛 266071)

引言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广泛和深入推进,促使世界产业分工体系产生了巨大和深刻的变革。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在经历了改革开放40年的洗礼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最初的仅依靠发展生产力来解决“富起来”的问题,发展到现今通过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来解决“强起来”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然而为实现这些目标必须依赖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因此使两者更进一步协同发展成为了目前的一项重大研究课题。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为实现其利益最大化,保证其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制定有利的贸易政策,来遏制发展中国家寻求在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简称GVC)中提升地位的机遇,诸如中美贸易摩擦等国际贸易冲突应运而生并不断升级。在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竞争过程中,新兴经济体的最大优势是其较低廉的生产要素成本优势。而我国以加工贸易为主体的产业体系受到新兴经济体的负面影响,处于相对劣势地位。拓展国际贸易必须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石,因而我国经济产业正逐渐转变为外向型经济,形成了经济格局的全面开放。要实现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依赖于对外开放模式的进一步创新,以及对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的实施路径的审慎选择。因此,验证现有产业政策、贸易政策是否适应时代要求,发掘未来调整的必要性及可能性,综合分析我国产业贸易政策的具体实施路径,对贸易政策产生的相关效应进行阶段性、系统性的总结十分必要。

产业政策的发展路径研究

(一)各国的产业政策发展路径研究

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的制定应是保护本国的特定产业,并为本国的产业发展服务,以逐步提高本国的国际竞争力。但保护本国的特定产业不能以牺牲其他产业发展为条件,应该选择那些有较大发展前途的产业,保护收益大于成本的产业,从而有效提升产业竞争力。各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及优势不尽相同,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其参与国际贸易分工的具体情况。后发国家受到经济贸易全球化和先发国家跨国企业的双重冲击,必须依赖适合国情的产业保护政策,为国内企业争取更多的生存发展空间和战略“窗口期”,以提升国际产业竞争力。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很多西方发达国家比如美国、英国、德国等,为了推进本国工业化进程,都采取了积极的产业保护政策,以支持本国在资本、劳动和技术等方面的产业发展。产业保护政策虽对形成完整且具备一定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并非都有确实的效果,其使得企业能获得政府补贴,实际是企业在向政府“寻租”,这些政策不仅没有起到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甚至还降低了企业的创新效率。一些后发国家依靠产业扶持政策,迅速扩大了产业规模,但实现的仅仅是一种“模仿经济”。因此,持续自主创新才是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获取全球化竞争战略性利益的关键性环节,政府要在经济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由“守”变成“攻”,依靠产业政策实施路径的成功转型,即通过营造产业创新网络、保护企业知识产权等方式,打破从前的“选择性产业政策”,逐步向“普惠性创新性产业政策”方向转变,降低产业扶持政策的负面影响,提升企业创新效率和自主创新能力。

(二)我国的产业政策实施路径及效应研究

我国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具体方式是由规模经济和比较优势共同决定的。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和资本等成本较低廉,利用这些优势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在巨大的市场规模背景下,不仅节约了生产成本,还促进了上下游产业的连带发展。但对于加工贸易如何影响我国产业发展,目前还存在很多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加工贸易的大力发展能很好地促进产业政策升级,两者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全面提高,尤其是对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信息、通信和技术)产业的升级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该产业受益于加工贸易生产,即技术溢出环节。在加工贸易生产过程中,我国制造型企业通过从零部件组装阶段向生产阶段转变,完成了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化,实现了从低端向高端的飞跃;另一种观点认为,加工贸易发展的仅仅是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对产业升级、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够,甚至起到了负面的“挤压作用”。我国进、出口美国的高科技产品类别存在明显不同,一些先进的、具有高附加值的、较复杂的及大规模的机器设备占据了自美进口产品的绝大多数,而对美出口的产品则主要是在华外资企业加工的低端、低附加值且小规模的产品,比如一些零部件。我国对外出口的高科技产品主要是加工型贸易,其技能水平的提高不能带来相应的高附加值,对产业升级、产业发展的作用甚微。我国的产业扶持政策是与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相互配合的,主要方式为给予企业直接性补贴或是积极促成经济开发区的设立。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是以产业政策和开发区建设作为引擎,不能产生积极的知识和技术的所谓空间溢出效应,较难提高企业价值链的分工地位和运营绩效。发挥产业政策的积极作用,实现其作用的倍增,必需条件是与其紧密相关的市场化水平达到甚至超越某一临界点。不同的产业类型中的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不尽相同,行业的优势地位越突出,其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越明显、增幅也越快。

贸易政策的发展路径研究

(一)各国贸易政策的发展路径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系列以新自由主义学说为理论依据且对贸易和金融自由化起到促进作用的政策主张,以及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美国政府提出的技术跨越机制均能够提升产品在国际分工大环境下的竞争力。随着全球贸易的逐步自由化,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发展中国家的工艺及产品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完成了升级,但在功能及链条方面却迟迟得不到升级,一种俘获与被俘获的关系由此形成。发展中国家产出和出口量的增加并没有发挥增加经济收益的作用,相反,其发挥的是负面影响,制约了企业产能的进一步升级并保持盈利的状态,是一条低端的、贫困式的经济增长路线。针对贸易政策自由化的种种弊端,贸易保护政策应运而生,但其实际效果往往不尽人意。本国居民承受本国产品价格及其工资水平上升的压力,被迫消费属于落后产业、受政策保护的产品,阻碍了本国经济产业的转型升级。于是近年来兴起的新贸易理论,为后发国家经济发展开拓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使政府对对外贸易经济的制约和干预更加有理有据。新贸易理论的观点是,政府通过经济补贴等方式支持一些在成本和技术方面无明显优势的企业,比如汽车制造、重化工、飞机制造等特定类型的企业,促进规模经济的发展,加速产业和市场结构的合理调整,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占据全球化竞争的优势地位。

(二)我国贸易政策的发展路径研究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的阶段主要参与全球分工体系的战略是“出口导向”。政府竭力支持融资、信用保险等领域,使出口贸易得到快速发展。相比之下,其对进口贸易的支持却很弱,且没有提供很好的便利条件。为了加速贸易自由化进程,提升整体产业竞争力和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发展开放型经济时必须注重进口和出口的平衡发展。产业迅速增长和集聚是贸易自由化作用的效果。贸易自由化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提高,比如进口竞争效应、规模经济效应、技术转移效应等。其在刺激消费的同时积累了物质资本,促使制度和技术得到进一步革新,有助于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入世后,出口企业的创新能力及利润水平的提高受益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下降,这也是贸易自由化最典型的特征之一。随着贸易自由化进程的推进,降低关税的政策逐步实施,一些国有企业因效率低下而被迫退出市场,国有企业改革和产权制度变迁速度不断加快。目前,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经形成了多种类型的俘获型网络,即已经陷入了市场和技术同时追赶、出口及进口协同引致、购买者和生产者驱动型价值链之间相互封锁的网络,这些均阻碍了产业升级的进程。有实证分析认为,战略性贸易政策在我国的实行能刺激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不断上升,使初级品出口比重逐步下降,对出口贸易结构,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产品的出口贸易结构能起到升级优化的作用,同时还能有效帮助产业价值链实现提升。我国战略性贸易政策使高铁产业发展壮大,而其他相关产业经外溢效应也有获益。随着我国贸易、产业及要素禀赋结构不断升级优化,经济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不断提高。在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制定及实施过程中,政府被迫顾及一些有一定影响力的利益集团的利益,但同时又要与社会福利因素相平衡。目前我国的产业增长是以全球价值链为基础,而其发展已经显现出动力不足,经济增长目标逐步从追求高速发展向寻求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调整,以国家核心利益和产业升级为导向的贸易政策应经过顶层设计从参与全球价值链向全球创新链转变。

我国产业和贸易政策的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对外贸易以产业发展为基石,只有根据每个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制定不同的实施措施,动态调整相应的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才能实现两者的相互协调发展,实现产业竞争力的攀升。在发展初期应依靠产业支持政策,将外资企业的价值链核心环节放在国内进行生产,实现上下游及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促进完整产业链形成。在发展过程中,国内企业在贸易保护政策的支持下,应积极加入产业链分工,实现创新能力与价值链中地位的提升。而要实现众多企业的汇聚与产业集群效应,必须充分发挥我国巨大的市场规模优势,且我国贸易自由化进程仍需不断推进,这对我国产业发展至国际领先水平,具有全球性经济战略意义。但同时要注意实施阶段中“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双重作用,不同类型产业有不同的特点,应根据各自不同的特征,实现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的共同发展。从产业政策的促进效应角度出发,实现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进行股权激励,促使企业重视技术创新和研发,加大投入,实现高度贸易自由化下的产业升级。

研究展望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的科技实力不断壮大,经济水平稳步上升,综合国力大幅提高,但是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国内区域间发展差异较大,我国经济实力依然不能和发达国家相提并论等。国内外经济环境瞬息万变,必须坚持以我国基本国情为导向,结合“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双重作用,以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协调共同发展为目标,探索出一条最佳的实施路径。而如何实现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协调共同发展,是接下来应着重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利用良好的政策措施为加工贸易产业提供便利条件,利用我国强大的市场规模优势促进优势产业的技术积累、产品工艺的更新换代,利用国际贸易规则实现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第二,要实现资源快速集中,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必须依赖选择性产业政策,而实现产业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发展环境的改善则必须依赖功能性产业政策;要在激烈的全球产业竞争、快速的产业周期更新中稳住脚跟,就必须以目前产业为根本,以追求长远利益为发展方向。第三,现阶段国际贸易情况复杂多变,不乏一些贸易保护主义的出现。我国应一如既往地选择开放性贸易原则,积极应对不确定性逐步加大的国际贸易政策,增加国际合作项目,促进国内价值链的构建及其竞争力的提升,从一定程度上达到控制全球价值链的目的。第四,扩大引进外资,尤其是引进具有国际领先技术水平的企业,并为其创建更为宽松的市场环境。同时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国门进行创业投资,投资对象不仅局限于发达国家,还要善于发现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潜力。第五,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选择与地区发展实际相符的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综合评估本地区的产业基础、经济水平和资源禀赋条件,从而使政策发挥出最佳的作用。

总之,在确保产业安全的前提下,必须综合分析不同的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的利弊,对政策工具的选择不能死板、单一化,力求创建出便利、完善的实施条件,更好地实现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协调共同发展,进而达到经济产业效益稳步增长的目的。

猜你喜欢

产业政策价值链贸易
我国卫星应用产业政策及分析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医疗器械包装发展价值链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中国制造,产业政策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贸易统计
争议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在前进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进
贸易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