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武术操创编的若干思考
2020-11-25许艳玲
许艳玲
内江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四川 内江 641100
追溯武术操在校园体育活动中的发展历程可知,自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以来,多元化的武术文化融入校园体育活动就此拉开序幕。而武术操正是在此契机之中,被武术教育者将武术元素依据一定的操化练习原则,合理、有序、可行地植入其中。就目前而言,全国各中小学中开展和推广最为普遍武术操乃是《旭日东升》和《雏鹰展翅》。越来越多的学校也已开始根据各地特色、校园文化等层面的差异,推出更具有自身特征、更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武术操内容。在其理论研究方面,周倩,高贯发等学者在《学校武术操若干问题的审视》中指出:“开展学校武术操应灌输学生主体性,育体与育心相结合,学生能力培养等思想,应注意目标的深入认识,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提高,教学方法等环节。”[1]陈炎和常振鲁分别在《论校园武术操创编的原则》和《论中小学武术操创编方向》关注了武术操的一般性原则和创编方向。诸如:健康第一、循序渐进原则;内容专业化、地域化、精简化等。这是对武术操创编的一般性主旨思想、原则、规律进行的宏观研究。而冯红玲和付明萍,李拥军等在《浅论我校武术操的创编和实施策略》和《体育视角下武术操的创编研究》中针对校编武术操“中国功夫”和“英姿少年”进行了实施总结和作用梳理。然而针对峨眉武术的操化套路实践与学术探讨,仍处于“蛮荒之地”,亟待峨眉武术习练者、研究者的关注。基于此,针对峨眉武术操的创编而言,如何在遵循武术操化创编的一般性运动、生理准则外,有效地发挥峨眉武术元素的魅力、运用峨眉武术技击内容的实际作用,并传承巴蜀地域武术文化的内容,也就成为峨眉武术操创编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1 峨眉武术操的创编背景
武术操的推广与创编是在“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纲要的契机之下,有序开展的。而峨眉武术操的创编却处于理论与实践的空白之处。换言之,已创编和实施开展的武术操,均是以“大武术”为内容的;而似“峨眉武术”此类地域武术或门派武术为蓝本的武术操,却如凤毛麟角。本校峨眉武术操的发展之路,即是在此背景之下开展而来。当然,其亦然离不开《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背景,以及学校差异化发展的办学理念。那么,峨眉武术操的文化性、地域性和差异性也就不言而喻。基于此,在其实际的创编过程中,峨眉武术操不可避免地需要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吸收了万事万物形形色色的形态和内涵,”[2]当然,其中峨眉武术元素更是必不可少。那么,峨眉武术操的创编背景也便具备了以体传文的文化意味,以及开拓地域文化发展多元路径的现实意义。
1.1 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以体传文
“文化是决定国家是否能够顺利持久发展的软实力因素之一。”[3]而中华民族文化历经上千年的时空变化与岁月洗礼,其传承虽并非是一路坦途(历经战火、外来文化入侵等文化现象),但仍拥有众多如“璀璨之珠”般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延绵传承下来。而此,在无形中也就成为了中华民族软实力的部分因子。现今,中华民族正值经济、文化、科技等多层面蓬勃发展的历史阶段。政府与民众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正与日俱增。而此,与各类传播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举措紧密相连。其中,不乏“教育”、“体育”的身影。在此背景之下,峨眉武术操的创编,其实际运用与开展,正是糅容了教育与体育两方面文化价值的具象载体。那么,其所承载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味,也就不难理解了。实际上,峨眉武术操的创编也就承载着以“体育”活动的形式,贯彻着“文化”教育的精神,并于无形之中组建着民族文化的精神脉络。基于此,峨眉武术操的创编背景也就不能脱离“以体传文”的时代与文化诉求。在其创编的过程之中,必将以此为引领,才能在宏观上较大程度地发挥其创编作用和意义;从实际上为弘扬民族精神奠定基础。
1.2 地域特色文化的传播:多元路径
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地域之内,源远流长、独具特色,同时传承至今仍能够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它包含了一特定区域内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总和,涵盖了地理、生态等自然环境特征,也包括了民俗、礼仪等传统习惯特色。在此,更值得研究者关注的是,地域文化的形成背景,如地域范围、地理环境、区域经济等层面。而此,正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地域文化形成和流传的重要因素。那么,反观峨眉武术所处的巴蜀地域:其一是有着独特的山川盆地结构,影响着巴蜀人武学技法的形成;其二是经济发展带来的区域型繁荣(如盘破门发源地罗泉古镇的发达盐业),为峨眉武术的存续提供着有力的支持;其三是湖广填四川的人口大迁移,为峨眉武术的糅容兼并带来了鲜活的血液。正是此类地域文化特质,才使得峨眉武术具备了巴蜀地域文化的特定区域特征。反之,峨眉武术也就能够成为代表巴蜀地域文化的具象载体。再从武术特征方面来看,峨眉武术是与少林武术、武当武术齐名的三大武术流派。“少林武术文化以佛家禅文化思想为基础,以功夫文化为品牌标志”;[4]武当武术文化则以道家思想为基础,以修身养生为品牌标志,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和文化的繁荣,而峨眉武术却鲜于人前,所知之人较前两者而言甚少。就其宣传而言,在传播路径和方法上,略逊于少林与武当。当然,近年来峨眉武术人也就此,从各层面作出了诸多改变与努力。那么,通过峨眉武术操的创编和推广,运用此种具备较强校园传播力度的方式,来传承峨眉武术,也不失为对其传播路径的多元化拓展。
2 峨眉武术操的创编原则
2.1 峨眉武术基因——创编的内核
纵观中国武术可知,中华武术“反映了中国人的生存方式,是集中国人更好地锻炼身体、内化人精神气质、规范与自制人文修养于一体的身体育人图式。”[5]它与中华儿女的生存方式、自然认知、身体领悟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武术能够通过身体行为的展示,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呈现出民族文化的多元形态。当然,与此同时中国武术的发展也受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两者之间即相互关联、又彼此影响制约。然而,正是基于此,在各特定地域、特定文化圈层之中,才形成了特色各异、独具魅力的文化特质。由此类文化特质衍生、影响而来的各类地域文化之中,不同流域、不同流派的武术门派也就应运而生。当然,峨眉武术的形成与存续,也是此种文化规律使然的结果。那么,峨眉武术也就必然拥有着与其他武术门派有所差异的武术文化基因。而此,正应是峨眉武术操在创编过程之中的核心支柱和精神内核。实际上,任一操化习练内容的创编,均围绕其创编之初的终极目标和任务来进行的。与此同时,更力求与其他操化习练内容相较能够具备自身特色。基于此,峨眉武术诞生于巴蜀地域之上,本就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质。在其创编过程之中,已经拥有了得天独厚的差异性创编条件。如,盘破门的小手技法、黄林门的火龙掌法等,均能够支撑其创编,并成为其核心内容。也就是说,无论从文化发展角度,还是实际操作的需要层面,峨眉武术的基因均具备成为其创编内核的要素和特征。
2.2 体育操化运动——创编的范式
从体操角度而言,体育操化运动“不仅包括竞技性体操,还包括有健身价值的基本体操、实用性体操等。”[6]而峨眉武术操乃是在拥有健身价值的基本体操(即健身操)的基础之上,发展衍生而来的。因此,其创编仍应依托健身操运动的一般规律和准则。就一般性规律而言,健身操是以提高和发展身体各项运动机能为目标,整体内容“动作简单,实用性强”,并“适合大多数人”[7]的习练。与此同时,健身操一般遵循各关节活动从上至下、配合音乐引导的准则来完成整套动作的创编。实际上,这些一般性原则,不论是从已有的校园广播操、还是各类健身操、武术操的动作内容中,均可见其端倪。而此类规律正应是峨眉武术操在创编过程中,遵循的原则和范式。体育操化活动的一般性规律即是客观存在,也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向。综上所述,其规律脱离不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简练的动作、实用的功能、适宜的音乐、有序的运动”。那么,针对峨眉武术而言,其创编过程也应挑选出峨眉武术中,简单易学、具备一定健身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动作内容;并配以节奏鲜明、振奋精神的音乐,再依据由上至下的关节活动规律进行整体编排和创造。而此,也就是其创编的一定范式。
2.3 生理运动特点——创编的规律
任一体育运动均有着自身运动的特点,但仍遵循一定运动生理规律。总体而言,均有着运动强度由小至大,再到小并逐渐恢复平静的过程。当然,运动强度在“大”的过程中,会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特点、运动要求、练习目标等,进行不同的强度变化,以求达到其运动目标。在此,笔者更为关注的是,其一般性的运动生理特点。因此,对其变化过程的规律就不在此进行探究了。那么,回顾峨眉武术操的运动特点而言,其均存在“一个由安静状态达到运动状态的过程。”[8]在此过程之中,正处于学生习练武术操的初始阶段,身体各项机能并未进入状态,需要一定预热、拉伸等动作,来帮助学生达到能够进行一定运动强度的身体状态。此时,小关节的拉伸运动等就较为适宜。而在运动强度较大的阶段,各类需一定力量、体能支撑的下肢运动、跳跃运动等,将更能够为其运动强度的提升提供动作支撑。而在峨眉武术操的结束部分,通过一些调整呼吸、拉伸肌肉等动作,让学生的心率在“达到一定峰值后再慢慢下降”,[9]随后逐渐回归平静。此外,学生在练习峨眉武术操时,所能达到的心率峰值,也应是创编过程之中急需考量的问题。而此,并不能一概而论,还需根据练习者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斟酌和调整。譬如,小学生和中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他们在生理上有着一定差异,所适应的运动强度也不同。这就需要创编者根据实际,有的放矢地来进行动作的选择和编排了。
3 运用与实践的现实意义
3.1 峨眉武术技法运用
从文化学角度而言,诸多学者运用“文化圈”“文化丛”等观点来揭示地域文化的现象和特征。就地理环境层面,中华大地其多元的地理结构、自然环境、民族构成,具备形成内容丰富、风格迥异的地域文化资源。“中原文化”“齐鲁文化”“湖湘文化”“巴蜀文化”等,民众早已耳熟能详。在其地域文化的影响与桎梏之下,也衍生出了各类饮食、礼仪、习俗等文化元素,武术文化立于其中。峨眉武术即是巴蜀地域内,能够体现出其地域特质的武学技艺。在峨眉武术操的创编之中,这一能够凸显其文化特质的武学技艺,必不能缺席。回顾峨眉武术的发展历程可知,从明代唐顺之《峨嵋道人拳歌》中的峨眉拳术,到后来的峨眉枪、峨眉刺,再到五花八叶和峨眉、黄林、盘破的武学技艺,峨眉武术的技法不可胜数。其中,不乏适合创编峨眉武术操的素材。以内江师范学院自主挖掘、研究和创编的“峨眉武术操”为例,其中就糅容了些许峨眉盘破武术技法。诸如:盘肘扯捶、盘破蹬腿等,就是从盘破门武术中的手法、腿法中提炼而成的。又如盘破门武术中的“羊尾脚”,其形似于高桩马步;将此技法融入峨眉武术操,替代一般性武术操的马步。一方面,在习练上可更易于习练者(特别是武术的初学者)的学习;另一方面,在技法理解上,可为“羊尾脚”快攻快撤的技法理解和习练提供助益。当然,由于峨眉武术技法的庞杂性,以及各研究深度、广度的限制,此套峨眉武术操仍存在包涵峨眉武术技法欠全面等问题;但不失为峨眉武术操创编的拓荒者和峨眉武术创新发展的实践人。实际上,这亦是峨眉武术操技法运用亟待解决的问题:拓宽挖掘整理的广度、提炼经典特色的技法。看似简单明了的解决方法,却在落于实处上颇具难度。因此,峨眉武术操的创编者,更需践踏实地,落实挖掘、精于提炼,才能在峨眉武术操的创编过程之中,较大程度地发挥峨眉武术技法的作用与魅力。
3.2 地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在地域文化中,针对地域文化的认同,应是立足于某一特定地域内的民众,对于本地域事物的肯定性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回溯峨眉武术,即是巴蜀地域内,民众对于峨眉武术的肯定,及对其思维方式等产生的影响。纵观巴蜀文化可知,川剧、川茶、川酒、川菜等均在该地域内,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和认同。然而,峨眉武术与之相较,其影响力和文化名片价值等却略显单薄。因此,针对峨眉武术操的创编,其终极目标的实现,更应指向民众对于峨眉武术文化的认同与自信。落于实处,除挑选独具峨眉武术特色的技法元素之外,动作名称、音乐选段也应具备峨眉武术的特征。譬如,运用峨眉武术中认可度较高的武术名词、采用巴蜀地域内高知名度的地名、选用有着地域特点的歌曲等。我校创编的峨眉武术操当中,就选用了“盘破蹬腿”“盘破扯锤”“金童洗象”“峨眉望月”等动作名称,较为适宜地将峨眉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当然,这仅仅是对于峨眉武术操创编中,峨眉文化渗透的一种尝试。其解决方法和手段仍有许多。例如,针对此问题,除从动作名称入手外,还可依赖峨眉武术学者、习练者等的参与,还可借助峨眉文化研究者、音乐人的力量,并依托其对于峨眉文化的认知、对于操化动作和音乐的结合,给予更多的峨眉元素,从而使峨眉武术操更具峨眉色彩、更便于学习者的接纳与认同。当然,在其过程之中,既需具备特色,还需符合武术的特征,将各类元素糅容贯通、合为一体,这也是创编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4 结语
峨眉武术操的创编,是基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之下,并承载了地域文化发展的多元途径。基于此,其在创编的过程之中,应以峨眉武术的文化基因为内核,并遵循操化运动的一般性规律以及习练者运动生理的特点来进行创编。从而,通过峨眉武术操的推广,传播峨眉武术的技法,为巴蜀地域内的武学文化弘扬提供实际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