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 *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2020-11-25吕小丽

读与写 2020年10期
关键词:德治法治道德

吕小丽

(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第三小学 甘肃 泾川 744300)

小学德治教育是培养学生具备道德观念与法治观念的重要课程,教师要注重课程教学,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培养学生道德意识与法治意识,从而高效完成德治课程教育目标。小学阶段实施的教育是实现学生健康成长、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只有小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才能达到健康的成长。因此,德治教育必不可少。本文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具体化内容如下:

1.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小学生的思想具有空白的特点,教育不同培养的学生思想意识不同。由于我国教育以培养学生素质为教学核心,因此,小学阶段中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成为重点教育内容。如何实现高质量的教学过程,成为教师不断研究的课题。小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认知度较低,如果采取灌输方式传授教材内容,小学生的思维无法理解,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策略。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会遇到很多与道德与法治相关的实际事件,小学生的思想意识中会存在事件发展过程,如果教师把生活实际事件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学生能够快速的掌握德治知识,使小学生的思想具备正确的观念,有效完成德治教育任务。

2.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2.2 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德治课程属于生命教学范畴,需要教师注重生活化教学模式。因为学生生活中存在着较多的道德与法治内容,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能够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备课过程中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根据内容匹配生活相关实例,能够让小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掌握德治知识内容[1]。由于小学生的心理与生理不成熟,且缺乏生活经验,需要教师课堂中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教师要掌握学生个性特点,根据个性特点创建学习情境,再经过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的整合,构建高效的德治课堂。

2.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一直是各科教师普遍运用的教学策略,德治课程中,教师也需要利用这一模式,因为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存在好奇新鲜事物,且小朋友间的交流更有效挥自身思维,能够在良好的交流中掌握德治知识。另外,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间能够根据分配的任务各个完成任务,再通过探讨获取最终的答案,使小学生团结合作意识大幅度提升,进一步完成德治教育任务。

例如,教师开展小组讨论学习模式,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分组,保持每个小组的学习水平相一致。教师为学生下发小组需要完成的任务,告知学生需要完成的时间、需要共同讨论得到结果。小组间共同完成任务时,教师不要轻易打断,特别是在学生间交流时更不宜打断。学生回答教师时,教师要针对小组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表现表扬学生,避免针对结果评价。表扬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性,能够更期待下一次的小组讨论过程。通过采取此种小组讨论模式,学习氛围良好创建,学生共同掌握德治知识,且进一步提高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完成德治教学目标。

2.3 教学目标生活化。德治课程开展之前,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站在学生角度思考,目标包含生命教学的同时,还需要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使目标的设定避免过高或者是过低,学生无法完成过高目标,学生面对过低目标时又无法提升学生能力。因此,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制定出良好的教学目标,在完成德治教育的同时提升学生德治能力。

例如,小学生具有好动的特点,在课堂中经常存在小动作现象。教师在开展德治教育时,要先以培养学生课堂行为习惯为初始目标。课堂行为习惯要贯穿于每一节课中,且在教学开端实施,长此以往下,学生思想意识已经形成课堂上学应有的行为,从而改善了小动作行为,在课堂中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

2.4 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德治的重要过程,社会中发生的实际事件都是学生经常看到的事件。教师开展德治课程时,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教师引导学生社会实践时,需要与家长良好沟通。由于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较为有限,无法远离学校。因此,学生生活中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具有良好的效果。教师可以先站在社会实践效果、安全性能的角度,为学生布置社会实践内容,让学生家长周末期间带领学生去实地实践,并根据实践过程写出内心实际感受,从而实现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目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领域,需要教师采取生活化教学策略,使生活化与德治知识相结合,实现小学生的思想具备正确意识,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猜你喜欢

德治法治道德
用“问道”之理 求“德治”之功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荷叶礼赞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