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效教学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新思路探讨

2020-11-25

读与写 2020年10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教学内容

王 麟

(江苏省盱眙县第一中学 江苏 盱眙 211700)

前言

道德与法治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对初中学生来说比较乏味、枯燥,而且具有一定的说理性、抽象性,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吃力、不愿学习的问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运用填鸭式教学法进行指导,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停留在表面,不能做到深入理解,也难以在生活中予以实践。新课改下,教师应根据改革要求,以构建高效课堂为原则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确保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价值得到充分发挥,本文对此进行论述。

1.创新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

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主要起指导作用,对教学效益有直接的影响。在传统课堂上,教师多是以教材为中心,或者以课堂为中心,甚至部分教师以自己为中心。这类教师通常抱着“让学生记住教材知识,在考试中考得高分”的心态去教学。这样的教学理念显然不符合当下的教学要求。新课改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因此,为了构建高效课堂,教师应当对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将学生的学习需求、成长需求放在第一位[1]。具体来说,教师在课堂上应遵循“少教多学”原则,更多地是让学生去学,而自己则从旁辅助,通过这种以学促教的方式让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得到彰显。

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做负责的人》这节课时,可以联系“抗疫”事件,给学生讲钟南山院士八十多岁高龄仍然奋战在抗疫第一线,以及全国各省市医护人员驰援武汉的事迹。在案例展示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以钟南山院士为代表的医护人员有哪些优秀品质?”“这些人的行为值得吗,为什么?”等问题进行思考,然后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补充、完善。基于这一理念构建的课堂,打破了传统课堂上学生主听、教师主讲,教学效果低下的局面。

2.创新教学方法,构建活跃的课堂

教学方法是决定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主要因素,传统教学中,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导致教学效果提升缓慢。众所周知,初中学生正值青春期,性格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有趣的事物[2]。若是教师长期使用一种教学方法,违背了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甚至让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为了构建高效课堂,教师应对教学方法进行多元化处理。

例如,在讲解《友谊与成长同行》这一课时,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日常生活照片,如全班学生外出春游秋游、参加学校运动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照片,通过这种可视化情境唤醒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体会到友情的可贵与魅力。又如,在讲解《诚实守信》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采取故事教学法,给学生讲述有关于诚实守信的故事,如曾子杀猪教子、季布一诺千金、商鞅立木为信等,通过这些故事的引进增强教学趣味性,从而为学生构建高效课堂。

3.创新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

众所周知,教材内容虽然是专家学者精挑细选出来的,具有权威性、典型性,但是教材从内容编写到审核再到出版、使用,中间经历很长一段时间。所以,教材上的内容欠缺时效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学习需求等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更新和补充,以确保教学内容的时效性[3]。这样既可以为课堂增添活力,还能让学生及时了解社会实际,有利于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例如,在讲解《探问生命》《珍视生命》等内容时,教师可以引进最新的肺炎事件,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脆弱以及人们对生命的渴望,同时也通过这一事例引导学生敬畏自然,敬畏生命。为了增强教学实效性,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实时新闻,尤其是动态化变化的确诊人数、病亡人数,以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引进这些具有时效性的教学内容,不仅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与心理共鸣,还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等,这也是当前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所强调的内容。

结论

新课改下,教师应积极响应教育改革号召,摒弃一切不符合课改要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根据课程特点进行创新,在教育理念上坚持以学生为本,同时对教学方法进行多元化处理,并立足实际革新教学内容。笔者在教学中坚持上述原则进行创新,取得一定的成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均有所提高,每节课都在活跃、欢乐的氛围中结束。故此,笔者将教学经验与同行分享,以期共同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教学内容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