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新闻互涉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2020-11-25倪昌兴
李 松 倪昌兴
从文体角度来看,“文学”(literature)与“新闻”(news)是两种不同的文体。所谓“文学与新闻互涉”,指的是文学与新闻在书写实践中叙事方式相互渗透、交融。陆机认为,文章体式千差万别,客观事物多种多样,事物繁多变化无穷,完满地描摹这些形象并不容易。所谓“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状”①陆机:《文赋》,《文选》卷 17,《四部丛刊》本。。可见,文体的差异与变化源于对象世界的纷繁复杂,如果凭借单一文体而获得最佳的表达效果,恐怕难以奏效。据此可以理解文学与新闻之所以交融互涉的内在原因。国内外书写实践的事实充分证明,文学与新闻之间存在彼此互涉交融的文体交互关系。从文学对新闻的影响来看,新闻从业者往往糅合文学的叙事风格与诗性语言写作报道,从而增强叙事的感染力与穿透性。从新闻对文学的影响来看,作家会在新闻报道中找寻素材或借鉴新闻报道的形式进行创作,从而增强内容的真实性、新奇性与即时性。
目前国内学界对“文学与新闻的互涉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笔者(检索时间为2019年7月7日)在“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后发现,以“文学”和“新闻”为主题的文献合计7497篇;以“文学”和“新闻”为主题,全文包含“关系”“渗透”“交融”“融合”的文献分别有 3733篇、1337篇、764篇、2016篇。目前尚未有学者针对此项研究做过专题的述评。为了梳理这一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更好地推进学术的进展,笔者对大量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筛选、甄别与提炼。由于文献的数量和内容过于庞杂,笔者秉持去粗存精、宁缺毋滥的原则,重点考察历史梳理与理论阐释这两种研究路径。
一、文学与新闻互涉关系的历时性梳理
文学与新闻在书写实践中的互涉有三种基本的表现形态,一是文学文体的题材内容来自于新闻素材,二是新闻写作具有文学性因素,三是文学文体与新闻文体交融而形成混杂性的(hybrid)文体。国内学者在研究上述表现形态时,着眼点、思路、方法等都颇为多样。
笔者重点关注的是国内学界对于中国新闻文体嬗变的研究,这一选择基于两个原因。从历史事实来看,新闻文体相较于文学文体,其发展历史并不长,新闻文体早期的边界是模糊的。最早的新闻媒体是报纸,但报纸诞生之初,并无成熟的新闻文体可供选择,报纸新闻不得不从别的成熟的文体那里汲取营养,其中就包括文学文体。从研究现状来看,第一,“横向的写作技法研究”长期占据我国新闻写作研究的主流地位①刘勇:《中国报纸新闻文体嬗变(1978-2008)》,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页。。王中很早就指出新闻写作课程的问题所在,“仅仅从‘横’的方面来讲新闻写作的体裁还不够,容易使学生对各种体裁的认识僵化,不知其来龙去脉,不知其相互关系,不知向哪个方向发展”②王中:《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序》,李良荣:《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具体到文学与新闻的互涉,仅仅针对相关表现形态进行“横向的写作技法研究”是不足够的,还需要“历史化”地理解二者的互涉。第二,目前国内学界对于上述三种表现形态的历时性梳理主要聚焦新闻文体,而对文学文体和所谓的“混合文体”则着力不多。
(一)报纸新闻文体的独立过程19世纪初,第一批近代中文报纸诞生,中国当时的文体之林中并没有新闻文体,古典文学修养深厚的近代报人选择取法于古典文学。但报纸新闻的功能是真实、及时地反映现实社会,与新闻写作的发生机制不同,陆机描述了文学创作的心理过程:“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③陆机:《文赋》,《文选》卷 17,《四部丛刊》本。这段文字反映了创作主体面对外在世界心物交感、感物抒怀、信笔成文的书写特点。报纸新闻文体虽然脱胎于文学文体,但是写作动机、目的与方法不同,它不追求古典文学的美学诉求而走向工具性的实用表达。
李良荣勾勒了中国报纸新闻文体脱胎于文学文体、不断变革,最终获得相对独立的历史线索。概括而言,中国报纸新闻文体获得相对独立经历了两个阶段。1815至1895年的报纸新闻文体是“在古典文学襁褓里”。消息脱胎于古典小说和记叙文,但古代记叙文难以达到“准确无误、迅速可靠、一目了然”的要求,于是报纸新闻文体首先在消息写作中进行突破;通讯脱胎于传记、游记;言论起初受八股文、桐城派文章的影响,内容空疏、文字矫揉,于是近代报人试图找到更适合报纸评论写作的表现手法,王韬、郑观应的论说正是一种崭新的政论文体。1896至1918年的报纸新闻文体“从古典文学中脱颖而出,成为独立的体裁,并且日趋成熟”。随着时局的急速变化,读者对新闻的需求愈发迫切。消息趋于简洁明快、公正客观,议论性的、文学性的写法逐渐消失;通讯基本消除文学色彩,使用概括性语言客观地叙述事实;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报章体(时务文章)”标志着政论成为一种独立的报纸新闻文体④李良荣:《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二)新闻和文学传播载体的划界近代中国的报纸新闻文体的边界之模糊,除了体现在报纸新闻文体汲取了古典文学的营养,还体现在报纸同样刊登文艺性文章。因此,报纸是中国文学一种新的传播载体。1872年《申报》创办,列出专门条文征求文艺稿和评论稿,“文艺”成为报纸的必要内容。1897年,《字林沪报》创办了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个副刊《消闲报》。蒋晓丽认为,“副刊”对于新闻与文学的“划界”具有重要意义。“副刊”的出现标志着新闻与文学在中国第一次划界,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字信息符号”开始拥有相对独立的传播空间,文学也与“现代形态的传媒载体”实现了正式对接①蒋晓丽:《副刊:不独立的文学大众传播方式——论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文学传播方式的嬗变》,《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新闻和文学的传播载体的划界,是在近代报纸的沿革历程中实现的。除了逐渐突破古典文学的藩篱,新闻文体还借助传播载体的划界,使得文体边界更为明晰。如今,一般情况下,人们阅读一份报纸,预设的阅读对象是新闻报道而不是文学作品。蒋晓丽等人的研究正说明了这种“阅读期待”的历史形成过程。
(三)新闻文体独立之后的文学化新闻文体摆脱对其他文体的依附关系,同时确立了它作为文体的合法性,但新闻文体的独立并非意味着与文学文体绝缘,新闻文体并未摒弃文学因素。国内一些学者考察了中国新闻文体独立之后的文学化的表现形态以及原因。
根据李良荣的论述,1919至1949年的中国报纸新闻文体异彩纷呈,这一时期,包含“文学因素”的新闻体裁有两个典型例子,一是新闻特写,二是解放区报纸的故事式通讯。新闻特写的出现是为了克服新闻报道的“枯燥、不生动、不形象”的缺陷,新闻特写“吸收了文学的细节描写的优点”,它具体、形象,不同于简短的消息和平实的通讯。解放区报纸的故事式通讯面向的是以“农村的干部群众以及来自农村的部队干部战士”为主的读者,他们长期受民间文学的熏陶。故事式通讯“有头有尾,有情节,有人物活动”,吸收的是中国民间文学的传统②李良荣:《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4-66、112-113页。。
目前国内学界对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6年这一时期新闻文体嬗变的研究,尚有很大的开拓空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新闻事业发生了全方位的变革。刘勇剖析了1978至2008年中国报纸新闻文体的发展脉络,据他的论述,新时期的报纸新闻文体出现了两次明显的“文学化”。第一是“散文式新闻”。穆青提倡“散文式新闻”,针对的是80年代初期中国新闻写作存在的政治化、公式化、“八股化”等问题。当时国内学界在争鸣中达成了基本共识,即新闻可以借鉴文学的艺术性和形式美。第二是“故事化新闻”。1992年,中国新闻文体进入多元化发展期,市场化经济体制加剧了媒体之间的竞争,这是“故事化新闻”出现的契机。“90年代初期,全国报业掀起了‘周末版’热潮”……‘周末版’的兴盛带来了旨在‘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大特写’的繁荣……90年代中后期相继崛起的晚报和都市报也都将故事化新闻作为其参与竞争的重要‘筹码’。”故事化新闻的“文学因素”主要体现为两点,一是细节描写,二是叙述结构效仿“华尔街日报体”③刘勇:《中国报纸新闻文体嬗变(1978-2008)》,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年版,第 28-29、50、53、146、204 页。。黄也平、周大勇从新闻媒介史的角度考察新闻与文学的历时性关系,他们认为,从媒介短缺时代到大众传播时代,再到超媒介传播时代,新闻与文学的关系是“按照‘融合—分离—再融合’的路径向前推进的”,他们所说的“超媒介传播时代”,就中国而言,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除了刘勇提到的“市场竞争”之外,黄也平、周大勇指出了新闻“文学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即新闻的实际社会功能的变化。在超媒介传播时代,信息爆炸意味着信息过剩,新闻的“信息功能和舆论监督功能……正在对消遣、娱乐和审美等方面功能进行全方位‘让渡’”④黄也平、周大勇:《“超媒介传播时代”与正在“走回文学的新闻”——一个关于新闻命运的“盛世危言”》,《文艺评论》2012年第7期。。
二、文学与新闻互涉的理论阐释
国内学界对于文学与新闻的互涉关系的历时性梳理很有学术意义,呈现了文学与新闻互涉的动态的而非静态的图景。但是,如果仅仅停留于呈现又稍嫌粗浅。对于新闻与文学“分离”或“融合”原因的研究,基本上是“外部研究”,即从社会变迁、时代语境等方面找寻原因,但难以回答这样一些问题,例如文学与新闻互涉是偶然还是必然?文学文体为什么可以应用于新闻写作?文学与新闻的性质有何相通之处?等等。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国内学界从理论层面进行了阐释。
(一)论证新闻具有美学性“新闻文学化”,是指新闻文本具有某些文学的诗性化特征。龚际平跳出了“文学/新闻”的“二元”架构,他认为“新闻文学化”的提法是“新闻界对新闻文体为丰富表现形式而采取和文学共同的语言文字修辞手段的一种误解”①龚际平:《文学和新闻文体的关系——谈新闻文体独立地位的历史形成》,《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4期。。中国自古以来重视文学的政治、道德教化作用,文学在文化领域占据强势地位,因此中国人习惯将语言文字的最佳表达手段与文学联系起来。但使用语言文字修辞手段并非文学的“特权”,新闻也要求“在通俗、简洁明快基础上做到鲜明生动具体形象”,而这需要借助语言文字的修辞手段②龚际平:《文学和新闻文体的关系——谈新闻文体独立地位的历史形成》,《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4期。。祝克懿发表了类似的看法,她认为,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都需要借助语言文字的形象性来反映生活,打动受众,获取最佳交际效应”,因此,“文艺语体功能域中表现形象性的语文体式出现了向新闻语体功能域渗透的倾向性”③祝克懿:《新闻语体的交融功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根据以上论述,所谓的“新闻文学化”似乎无可置疑,那么,应该怎样解释“文学和新闻使用相同或相似的表达手法”这一现象呢?
季水河等学者给出的解释是,新闻与文学一样具有“美学”性质。季水河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将新闻纳入人类审美实践活动的总体框架和美学视野中加以考察”。他认为,社会学视野中的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美学视野中的新闻则是“新闻作者审美意识的物化”。他从三个方面阐释新闻的“美学”性质。第一,在一定意义上,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具有审美意蕴;第二,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主要方式,“哲学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视为人类审美追求的四种主要活动方式;第三,人类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生产。因此,新闻作品蕴含着作者的审美意识;新闻活动体现着人类的审美追求;新闻写作遵循着“美的规律”④季水河:《新闻美学》,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4-23页。。季水河构建的新闻美学框架的理论基础是实践论美学,实践论美学对“美”的定义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按照这个定义,所有的新闻作品都是美的表达。对此,王珩提出质疑,他指出当代美学的最大变化是“在思维上用审美概念取代了美的概念”,因此“新闻美学的研究对象应是新闻审美,而不是先行预设的‘新闻美’”。新闻界对于“新闻美”的一些论述,“由于大前提没有定准,逻辑起点不对,最终流于泛美化倾向”⑤王珩:《论新闻美学的研究对象》,《新闻知识》2014年第4期。。除了追问新闻美学是什么,还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何种新闻美学?谁的新闻美学?新闻美学的边界在哪里?
(二)将接受美学引入新闻领域季水河上述论证新闻具有“美学”性质,是就新闻“生产”而言的,但新闻活动并非只有“生产”这一个环节,新闻活动离不开读者的接受。秦志希指出,新闻、文学两种文体的渗透、融合,能使受众“在接受各种信息的同时又得到艺术美的享受”⑥秦志希:《文体·真实性·价值取向——新闻与文学关系漫论》,《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学界尝试将“接受美学”作为“新闻文学化”的理论依据。
接受美学理论将文学研究的重点放在读者的阅读心理、阐释方式上。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不同于文学文本,文学文本具有“未定性”的“空白”,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让文学文本的意义“具体化”,文学作品的传播效果才能最终实现。因此,读者的作用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能动创造,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过程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读者的具体化是第一性的,未定性的文本是第二性的;作者在创作时需要充分考虑同时代读者的期待视野,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学文本相融合,才能实现接受和理解①[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国内学界从三个方面论证了接受美学应用于新闻领域的必要性与科学性。第一,新闻的现实运作存在问题②下文所引的羊凡、刘蜀鄂的文章分别发表于1988年、2000年,当下中国的新闻实践可能与他们在文章中所批评的不相符,但也可看出近年来中国新闻事业发生的变革。。羊凡指出,中国新闻媒体长期习惯于将注意力集中于宣传内容本身,只从政治角度出发,不顾受众的兴趣和要求,导致新闻报道苍白无力③羊凡:《接受美学和新闻传播》,《视听界》1988年第6期。。刘蜀鄂指出,对新闻写作有着重要导向作用的新闻评奖往往是就文章论文章,对于文章的影响却缺乏具体的考核方法④刘蜀鄂:《引进接受美学走出本文世界建设新闻接受学》,《新闻前哨》2000年第5期。。第二,文学、新闻的生产和接受具有“同构”关系。谢常青指出,新闻作品在被接受之前只是一种“文本”,在被受众接受(消费)之后,它才真正成为“新闻作品”。“文学创作、新闻传播和读者、受众的关系,其实都是一种双向性的关系,亦可谓之‘双向同构’的关系。”⑤谢常青:《接受美学与新闻传播效应》,《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第三,新闻接受所具有的独特性,使其有充分的理由运用接受理论来分析。刘蜀鄂指出,文学与新闻的生产和传播方式大致相同,但与文学相比,新闻“是一种现实性、现时性更强的产品,跟读者更近,也更应该重视读者”。他进而分析了文学接受和新闻接受的差异。文学接受主要表现为一种审美过程,新闻主要提供信息,新闻接受更为实在、明确;文学的受众总是某个较为固定的群体,而报纸、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则需要尽可能争取每一个层面的读者;每个文学作品的受众群体难以实证,新闻的受众是可以实证的⑥刘蜀鄂:《引进接受美学走出本文世界建设新闻接受学》,《新闻前哨》2000年第5期。。
接受美学应用于新闻领域,可以指导新闻从业者的新闻写作,同时为研究者分析文学与新闻互涉提供理论工具。曾敏认为“新闻故事化报道”是受众中心论的体现,她用“期待视野”、“视野融合”、“召唤结构”等接受理论观照新闻故事化报道,论证了新闻报道使用文学技法的合理性⑦曾敏:《接受美学与新闻故事化报道》,《青年记者》2008年第21期。。李薇等人以“期待视野”为切入点,探寻普利策新闻奖特稿的“文学性和创造性的形成过程”。他们指出,美国新闻文体一直有文学性传统,当代美国的目标受众又接受过专业的媒介素养、审美素养的教育,因此,目标受众的求知、求美的双重期待视野向普利策新闻奖特稿的文学性与创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⑧李薇、廖爽、季水河:《论普利策新闻奖特稿的文学性与创造性——基于接受美学视角》,《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李薇等人并没有预设一个想当然的、固定不变的期待视野,而是深入分析受众的期待视野的形成原因和新变,对于运用接受理论研究文学与新闻互涉来说,具有示范意义。
(三)从系统论的角度考察文学与新闻互涉秦志希运用系统理论论证了文学与新闻互涉之必然。他认为,某一文体作为子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特性,又与其他文体共存于一个大的文体系统中,必然相互联系和影响,彼此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线。就文学和新闻的差异性而言,新闻主要提供信息,文学主要提供审美享受,而二者的互涉则可以满足受众求真亦求美的需要⑨秦志希:《文体·真实性·价值取向——新闻与文学关系漫论》,《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赵立敏、倪宁基于社会系统论视角,考察了互联网浪潮下新闻边界的变异和重构。他们认为,系统边界变异的主要驱动力有内源性力量和外源性力量两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是导致新闻边界变异的外源性力量。在互联网技术的冲击下,新闻业“正卷入一场全方位的、史无前例的泛边界变迁之中”,“泛边界”的影响之一是“催生了一种看似是新闻又不是新闻的‘混合物’”①赵立敏、倪宁:《社会系统论视角下新闻边界的变异及其重构》,《中州学刊》2016年第5期。。根据他们的论述,文学与新闻互涉而生产出的文本正是二者所谓的“混合物”。
(四)学科互涉的知识生产背景中的文体互涉“知识学科化”是现代性对于知识生产的规定,但自20世纪中期以来,学科互涉成为知识生产的重要趋向。冯黎明指出,学科化能使学科合法化,使学术研究专业化、职业化,但同时也造成了知识的单面化。学科互涉“并非要取消学科的分类,而是要寻找一种‘学科间性’来建立新的阐释技术”②冯黎明:《学科互涉与文学研究方法论革命》,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00-104、112页。。国内学界发现,用学科互涉这一知识生产背景可以解释文学与新闻互涉的可能。季水河等学者构建的新闻美学,正是基于学科互涉的知识生产。此外,学界也尝试构建新闻叙事学或运用叙事学理论分析新闻“文学化”现象,比如,周大勇运用叙事学理论解读21世纪以来“走回文学的新闻”③周大勇:《“超传播”背景下的中国新闻文学化问题——“新10年”新闻“历史回归”现象研究》,吉林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方延明运用“间性”概念观照新闻、新闻学与文学、“文学”(学科意义上的)的互涉关系,他指出,新闻学是一门“间性”学科,而这主要体现在“学科间性”和“文本间性”两方面④方延明:《新闻学是一门“间性”学科》,《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姜荣芳在探究新新闻主义产生的原因时指出,信息社会催生了求真求实的思潮,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共同目标是求真求实,因此新新闻主义是现代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⑤姜荣芳:《新新闻主义的产生及创作形态的社会性探微》,《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吴锡民将文学与新闻互涉上升到学科的高度,他认为“文学新闻学”是一门研究文学和新闻交叉运作、规律的边缘性学科,可以作为“沟通文学与新闻之间的矛盾”的中介⑥吴锡民:《西方文学与新闻》,《广西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如果说“学科互涉是一种新的学科知识依据生成的方式,它以兼容性和生成性超越了学科知识之间直接的借取或挪用,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场域,一个新学科视野展示其功能的空间。”⑦冯黎明:《学科互涉与文学研究方法论革命》,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00-104、112页。那么,包括“新新闻主义”“文学新闻学”在内的文学与新闻互涉过程中的一系列“生成物”,都具有知识生产意义上的独特价值。
三、文学与新闻互涉研究的反思
从现有的文学与新闻互涉关系研究成果来看,还在如下三个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开拓。
(一)文体考察的历史主义目前国内学界相当一部分研究属于新闻实务研究,即在“共时”维度讨论“文学与新闻是否应该互涉,以及互涉的尺度”,这种研究作为类型与个案而言是有必要的,但如果仅仅局限于个别性问题,则缺乏普遍必然性、规律性的学术深度。国内一些研究者也尝试对文学与新闻的互涉关系进行历时性梳理,但尚未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专门的体系,且侧重的是新闻方面,对文学方面用力不足。笔者认为,一个可能的研究方向是框定“文学新闻”和“新闻文学”的概念、理论之边界,再对其历史脉络进行专门性的梳理。陆机从文体角度指出:“其为物也多姿,其为体也屡迁。”⑧陆机:《文赋》,《文选》卷 17,《四部丛刊》本。正因为客观事物千姿百态,所以文章体式的变迁也是历史的常态。文体的发展是一个历史问题,因此,应该在历史发展的框架与进程中进行理解。所谓一切都应该历史化,是指所有的社会实践都内在于历史,因此只有在历史的线索中才能了解其缘起、变迁以及相互关系。
(二)文体考察的形式化方法所谓形式化方法是指,研究者应该超越文学与新闻这两种文体“质料”的个别有限性,从而在“形式”层面上分析构成事物的一般意义,达到基于一般规定性的类型学意义上的理解。从形式化方法出发,目的是超越现象层面的零碎、表层与偶然性,从形式本体入手获得问题成立的诗学规律与内在逻辑,从而获得对于文学与新闻的“理念”层面的普遍性质的理解。从文体的自律性出发,例如将语言、叙述、抒情、议论、视角、语言、真实、典型、批判、情节、结构、修辞等问题纳入历史发展的轨迹之中,并观察这些形式在书写历史中的各种性质、结构与功能,最后从结构形式层面上认识文体的属性、生成与嬗变。
(三)文体考察的交互主体性从交互主体性(Intersubjektivität)理论出发,我们可以把不同的文体看作是完全具体化的“单子”,每个单子是一个个体的、活的、具体的统一体,也是一个“生成中的统一体”。所有的文体共同构成了交互主体性的、交流的和开放的文类共同体。就每种文体自身来说,它是独一无二、彼此绝对分离的个体,但是众多的文体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功能各异的书写共同体。作为研究者要做的工作是,去辨析不同文体之间的和谐或者矛盾关系,并通过这种文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去理解人类的书写意义。
结语
总之,新闻与文学的共性在于它们都是一种叙述的艺术,新闻的叙述是以客观、简洁、迅速呈现事实为目的;文学的叙述具有虚构、想象、批判等主观性特点,它力图借助诗性的言说使真理与情感得以敞现。新闻渗透文学的现象显示了生活本身所具有的刺激性,以及作家内心力图揭示社会矛盾的焦虑感。不少作家将新闻纳入文学的创作视野,但并没有局限于将新闻作为一种理性化的社会报道,而是通过点铁成金的方式借助新闻素材讲述故事与表达主旨。二者之间文体边界的扩容与融合,并不意味着边界的消失与文类的死亡。一种文体引入其他文体的属性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自身的本质,只是各自会相应具有其他文体的因素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