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习兴趣与习惯培养的策略研究
2020-11-25李云
李 云
(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澳前潭角底小学 福建 平潭 350400)
常规的小学语文教学是以“教师、教室、教材”为中心的,课程目标以不断增加课堂知识容量为基础,所以形成了“灌输”教学模式,直接加重了小学生的记忆负担、思维负担。而且,由于小学语文教师习惯以考试成绩去评价语文教学效果,所以小学生会受到一定的成绩打击,尤其是当小学生十分刻苦、用功地学习却无法取得好成绩时,便会深受打击,难以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状态。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使得小学语文教学难以真正实现有效改革,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以优化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习惯为切入点,切实改善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状态。
1.组织趣味性活动
趣味性教学,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一些趣味十足,带有一定娱乐性质,便于吸引小学生注意力的活动来组织语文教学,保证小学生能够产生愉悦、轻松、幸福等积极的学习感受。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借助语文游戏、娱教资源、故事活动、主题辩论等易于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趣味活动来丰富课堂内容,促使小学生全神贯注地展开语文学习,自觉展现优秀的学习成果。在此过程中,小学生会主动调整自己的思维状态、学习行为,实现有意义学习。长此以往,小学生必然可以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切实改善小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等不良的学习行为,很好地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就如在识字写字教学中,笔者会利用“你画我猜”、“笔画猜词”等趣味游戏来组织基础知识教学,改变小学生死记硬背汉字知识的学习状态。值得一提的是,教育游戏的开放程度很高,小学生只需变动汉字卡上的内容即可获得新鲜的、未知的游戏体验,所以这一游戏活动可以一直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甚至有许多学生在课后自觉组织了语文游戏,积极展开了汉字识记与表演活动。
2.完善过程性评价
客观来说,考试评价可以直接反映小学生在某一学习周期内所取得的学习成果,本身应该是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调整学习计划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小学语文教师会根据学习成绩去判断小学生的成败与否,导致小学生无法直面考试结果,也由此失去了学习兴趣。针对这一问题,新课改所提出的整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便可以给我们指明改革方向,需要通过全方位地评价反馈去端正小学生的学习态度。而且,丰富的过程性评价也可让小学生及时肯定自己的学习成功,而这种被认可、被赏识的感觉也可以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小学生也能在过程性评价中保持积极反思、实时反省的思维意识,逐渐养成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等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笔者会认真观察小学生的言行举止,客观归纳了小学生的学习进步与不足,由此完善了过程性评价。然后,笔者就要求本班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可从不足入手,也可从自身的优点与长处进行学习反思,希望小学生可以客观判断自己的阅读能力、学习水平与人际交往能力,希望小学生能够接纳自己、肯定自己,以便在下一节语文课上合理规避不足,彰显长处。
3.优化语文实践体验
新课改以“综合与实践”活动丰富了理论课程结构,目的是要解决常规语文教学的知行脱节问题,不断优化小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相比较理论学习来说,小学生更喜欢实践应用活动,善于通过实践行为提取直观认识,据此展开语言分析。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组织语文实践活动,丰富小学生的感性思维,降低语文知识的理解难度,潜移默化地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小学生也能及时意识到语文知识的实用性,懂得实践与真理的和谐统一性,从而自觉展开实践探索,形成及时迁移、用实践检验理论知识等良好的思维习惯。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优化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将从根本上改善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状态,促使小学生自主建构语文知识,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突出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优化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习惯,全面改善语文教学结构,丰富小学生的积极学习感受,使其爱上语文、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