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思中缅关系70年所需要的视角

2020-11-24李晨阳

世界知识 2020年18期
关键词:战略目标缅甸国民党

李晨阳

中缅建交70年来,两国关系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主要成就可以概括如下:一是总体上维持了睦邻友好。70年来的中缅关系虽然有阶段性变化,但双方交恶的时间很短,和平与合作始终是主流。二是树立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发展的典范。不同的意识形态并没有对中缅关系造成严重影响,胞波情谊历久弥新。三是中缅印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维护世界和平和正常的国际秩序做出了重大贡献。四是中缅率先解决边界问题为世界各国尤其是中国与其他邻国解决边界争端树立了榜样。五是中缅两国在经贸领域务实合作的效果十分突出。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中缅关系中仍面临的一些挑战,如缅北民族地方武装问题、政治互信不足问题、经贸合作纠纷,等等。如何看待过去70年的中缅关系,中国未来如何发展与缅甸的关系,我国不同机构、不同学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认知分歧。笔者认为,对此不能简单地区分对与错,本文试着从几个视角加以分析,供大家参考。

国家利益的视角 几乎每个人都会说中国处理与缅甸关系的最高原则就是要维护国家利益,但是有没有准确把握国家利益的内涵与层次呢?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安全、主权巩固与领土完整、能源安全、战略通道、投资(又分战略性投资与一般投资)、海外人员安全等都属于国家利益,但国家利益是分层级的,首先要保障核心国家利益,然后逐次是重要国家利益、一般国家利益。在近年来的学术与政策争论中,一些人有意无意地混淆了国家利益的层级,甚至有个别人试图用一般利益去绑架重要和核心利益。对于今后一个时期的对缅政策,首先要厘清我国在缅甸的主要战略目标、次要战略目标,然后梳理出实现主要战略目标的主要合作对象,不能在战略目标与合作对象方面混淆不清,以至于“眉毛胡子一把抓”。

历史的视角 “以史为鉴”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但是人类又最容易重复以前的错误。对于70年的中缅关系史,我们可以发现以下现象:第一,在1954~1966年间,中缅之间的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存在巨大的差距,但是两国的政治互信较高,可以说创立了中缅关系的第一个黄金时期。第二,在整个冷战期间,虽然面临着美国和苏联的巨大压力,但是缅甸并没有彻底倒向苏联或美国,即便是在1967~1970年中缅关系最差的时候也是如此。第三,为了配合中缅边界条约的签署,推进中缅勘界,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960年和1961年两次应邀进入缅甸,与缅甸军队合作围剿逃入缅甸的国民党残军。这说明在有足够政治互信的基础上,中缅之间可以开展紧密的安全合作。第四,70年来缅甸始终保持了其内政、外交的独立性,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完全向中国“一边倒”。第五,对1960年中緬边界条约的签署要在当时的国际环境、新中国的主要战略需求与当时中缅实力对比的历史背景下去审视,不能置于今天的国际环境以及中缅实力的变化后去评论。

比较的视角 对于如何处理中缅关系中的某些问题,目前我们仍存在一定的疑惑,在做出决定之前,不妨研究一下历史,以及其他国家的做法。首先是日本经略缅甸的经验。日缅两国并不接壤,不存在地缘政治的牵制,长期以来日本没有选择支持缅甸国内的某支特殊政治力量,而是与缅甸国内的所有政治力量都进行交流与合作。当前日本在缅甸的形象与影响力都不容否定和忽视。其次是上世纪50年代美国对国民党残军政策的调整。杜鲁门政府最初企图利用国民党残军来对付中国新生政权,但当杜鲁门政府意识到国民党残军不堪大用之后,停止了对其援助,转过来支持缅甸政府彻底解决该问题,并且逼迫蒋介石当局将国民党残军召至台湾岛内。再次是对缅甸投资环境的评估要进行横向比较。目前有些国人埋怨缅甸的营商环境不好,大项目难推进。但是从结果来看,在所有东南亚国家中,中国在缅甸投资成功的重大项目可以说是最多的,尤其是中缅油气管道的运营一直比较顺利。第四是缅甸对华裔和中国公民的态度也要比较着进行观察。在这个问题上,要注意与缅甸政府对其他宗教信徒和种族的态度相比,还要分析某些政策是否是只针对华裔和中国公民。

猜你喜欢

战略目标缅甸国民党
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下煤炭洗选技术的发展
快过关了
京东方大学堂:提升组织业绩 推动战略目标实现
缅甸总统吴廷觉访华
缅甸非常之旅
“第一生产力”是实现“四个全面”战略目标的内在动力
回忆缅甸作战中的史迪威将军
忆和平改编国民党第16军第94师
国民党军曾大量使用过化学武器
国民党军“五大主力”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