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与情感
2020-11-24
导 语
在高考作文命题中,“青春与情感”永远是一个无法避开的主题。
青春,生命中最美妙的时光;情感,生命中最动人的乐章。青春的时光,是构建梦想与实现梦想并驾齐驱的最佳时段;生命的激情,是一股可以奠基一切又足以摧垮一切的巨大力量。没有青春昂扬,生命只能是黯淡的灰白;没有情感激荡,人生便会似寂寞荒原。
见多识广
拓宽眼界,增长见识
◎吴玉琦
鲁迅先生的《呐喊》自序中有这样一段话:友人质问他,“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从《呐喊》的书名便可推知先生的答案:就是要大声呐喊,唤醒他们,让他们看到身处的困境,知道外面的世界的广阔,从而奋力抗争。因为“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而“昏睡”只有死路一条。洋务运动就是如此,它打开了国人的眼界,让人们不至于在愚昧麻木的昏睡中死去,虽然没能挽救危亡,但至少让国人知道了人还有另一种活法——而这是一种可贵的见识。
是在麻木中愚乐,还是在清醒中痛苦?很多时候,我们无法逃避这个问题。
王小波一语道破了人类“痛苦”的根源:“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以此反推,那些麻木且快乐着的人们,正是因为看不到自己的“无能”。所以,医治人们麻木的良方便是打开他们的眼界,让他们见到自己的不足和与别人的差距。
读过路遥的《人生》,人们都会喟叹于高加林的悲剧。高加林进了城,见多识广,自然看不上也不愿重复从前那种生活,但凭他一己之力又无法改变当时的现实——这正是他痛苦的根源。他最终未能获得成功,但是他付出的努力,却鼓舞了许多农家子弟从乡村走向城市,去增长自己的见识,拓宽自己的眼界,追逐自己的梦想。这让我想起海洋里的珊瑚——前一只珊瑚虫拼命地向上长,死了就变成了后一只珊瑚虫的垫脚石,支持后来者继续向上。它们的生命累积在一起,定会有一只珊瑚虫能够看见海面上的霞光。
马云就是一只借高加林来垫脚的珊瑚虫。他曾这样坦白:“18岁时,我是蹬三轮车的零工,是《人生》这部小说改变了我的人生。”
每一只珊瑚虫的努力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因为它增长了后来者的见识。其实人类又何尝不是如此?开阔的眼界会让人树立更高更远的目标,并为之努力,而随着一代代人的努力,人们会像珊瑚一样在深深的海洋中筑起希望的岛屿。
教育是什么?斯金纳说:“当一个人把他在学校学到的所有知识全部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
哪怕知识忘得一干二净,人的眼界和见识却不会随之缩小——这正是教育的魅力。
【江苏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高三(4)班】
逆风成长
逆风成长,从容而行
◎姚绍洋
一
我在家中就如同一颗特殊的星球,是最受优待、最幸福的:我是父母唯一的孩子,是祖辈膝下最年幼的女孩,是哥哥姐姐们放在手心里宠着的小妹……
上学时我的书包里装的是妈妈温好的牛奶,在学校里得到最多的是老师毫不吝啬的赞扬,偶尔犯个小错也只会因为年纪尚小而收获一个纵容的眼神。
彼时的我站在世界中心,阳光是金子,月光是银子,它们均匀地铺在我的身上。我是世间最富足的国王。
二
我渐渐长大,一个人背井离乡来到了一座陌生城市求学。这里没有一直陪伴我的老槐树与爬山虎,没有柔软温暖的被窝,也没有无比熟稔的藏满快乐的小巷,更没有整日围着我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
世界一下子变得好空好大。
更让我深受打击的是,我有一群优秀的同学。他们有的可以信手写下一长串复杂的公式;有的可以写出清新隽秀的文章;有的可以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还有的同学已经拿下了钢琴、小提琴的十级证书和奥数竞赛的金牌……
我在应付那些繁琐的语法和冗长的算式时渐渐感到力不从心。于是我想,如果我只是一颗普通的星星,那么索性就让我再平凡一些吧。
我开始停驻不前,用一些浮华、忧郁的文字或音乐来表达我的幽怨。
我成了汹涌波涛中的一叶扁舟,在随波逐流中偏移了航线。
三
近代物理学家猜想,这个宇宙是无穷大的,在这片没有边际的黑暗里,每一颗星星都不是中心,但每一颗星星又都是中心。
我终于在成长中渐渐领悟了这个道理。
我试着努力前行,试着在摔倒之后勇敢爬起,试着告诉自己不要放弃……我可以不那么明亮,可是我仍然想发光。
即使不是天之骄子,我也要做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可能会有很多人比我强,但不会有第二个人与我循着同一条轨迹挥洒出生命的弧线。在曾经走过的路上,失败与成功都不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身后留下的那一串或深或浅的脚印。
读王小波,我萌生对于自由和真理的向往;读史铁生,我摹写在这个世界上行走的轨迹;读余华,我鼓起抵抗各种艰辛与困苦的勇气……
最后,我读我自己——我试着去认清自己,认清自己的渺小与独特,认清自己的坚持与追求,认清自己的泪水与笑容。
在这个时有逆风袭来的世界里,我从容而行。
【江苏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高三(12)班】
勇于探索
勇于探索,勉力前行
◎田桉榕
在人类的本能中,“探索”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否则,今天的我们应该还在森林里栖息,在树枝间腾跃。我们应该感恩第一个来到地面的祖先,他在广阔的原野上探索,寻找更适宜居住的环境,进而建造起人类的家园。
细想想,“喜新厌旧”应该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基因。这并不是因为我们厭倦传统,而是因为新的事物总会让人们萌生对生活的希望,让人们期待未曾拥有过的生活体验。探索和创新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起,探索创新的脚步就未曾停止过。人类历史从古代埃及的纸草文献中走过,从中华民族的四大发明中走过,从牛顿的三大定律中走过,从霍金的黑洞理论中走过……一项项探索创新的成果在历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辉。试想,如果没有人类的无尽探索和大胆创新,今天的苍穹之下哪会有琳琅满目的锦绣文明?
探索才会使文明永葆青春,创新方能让社会涌动活力。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因循守旧未免不合时宜。只有不断探索新知识、新技术;不断进行新创造、新发明;不断诞生新成果、新理念,我们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我们的国家才能长盛不衰。
但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常常会吞噬某些人探索创新的基因,他们为维护自身既得利益和社会地位而故步自封,不思进取,进而成为探索创新的阻力。那些探求发展之路的改革家们、那些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家们、那些为世界点亮创新之灯的发明家们,没有一个不曾遭遇过各种阻力。正如鲁迅所言:“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流血;而且即使流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这种不思变革因循守旧的思想就是探索创新的死敌!
因此,在探索和创新过程中,“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不惧失败的胆识是最重要的。就像哥伦布在发现新大陆之后,回答人们“何以取得成功”这一问题时所说的那样:“我敢做了,我去做了,我做到了。”“敢做”“去做”,所以“做到了”!
细细想来,平庸者与成功者之间最大的区别,不就是缺少勇气与行动吗?
【江苏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高三(15)班】
【王淦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