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参照点模型的汉日过程性述义话题对比
2020-11-24黄怀谷
黄 怀 谷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管理学院,广东 珠海 519090)
根据兰盖克所说,“动词是语义极表示过程(process)的象征表达式。过程性述义具有确定的时间侧面(positive temporal profile),即它在虚拟时间(conceived time)中的展开是通过序列扫描的方式进行的”[1]248。名词性述义和非时间性述义都没涉及时间轴的问题,它们表示的语义只是时间轴上的一个点,而过程性述义表示的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话题句(日语中称为「主題文」)是由“话题”和“述题”两个部分构成的句子。在语用中,“话题”和“述题”有可能被省略,但省略了“话题”或“述题”的句子仍然是话题句。在认知平面,话题是人们在认知事物或事情时的认知参照点;在语义平面,话题表示跟述题具有相关性的对象;在句法平面,汉语话题一般位于述题前面,而日语话题一般后置话题标记;在语用平面,话题是谈话中的已知信息,所以经常被省略。若不省略,话题一般是说话人有意引导听话人注意的地方,但话题并非要强调的焦点,而是跟要强调的内容相对。
日语语言学界普遍认为只有名词性述义能够进入话题句的话题位置,而汉语语言学界却承认存在过程性述义担任话题的话题句,不过目前仍未有学者发表过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以及这些差异在两种语言当中所体现出的认知特征。本文将从认知参照点模型的角度出发,探究过程性述义充当话题的汉日语异同点。
一、先行研究
汉日话题句的对比研究主要始于21世纪初叶。至今为止,施建军[2]、费惠彬[3]、陈访泽[4]116-124、黄怀谷[5-6]等分别从三平面、经济性原则和焦点理论等角度对比研究了汉日话题句及当中的一种特殊类型鳗鱼句的异同点,不过这些研究的对象都局限于名词性述义的话题,而且缺乏认知角度的研究成果。
话题句在兰盖克的认知语法中是建立在认知参照点模型基础上的一种构式。参照点的概念最早来自物理学,物理学中把物体A相对于物体B所发生的位移称为“运动”,也就是物体A的运动需要通过物体B这个参照物来表现。而“这一物理现象映射进入到心智中,形成了‘认知参照点’(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人们基于它就可找到并理解新的概念,建立起其间的联系,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经验值中”[7]96。兰盖克认为某人要寻找某个目标的时候都是从某个出发点开始寻找。例如在夜空中要找一颗星星的时候,一般要先确定一颗比较凸显和好找的星星,其寻找过程如图1。某人,也就是一个认知主体(图中用C[Conceptualizer]表示)假如要寻找一个目标(图中用T[Target]表示),他会先划定一个大致的范围(图中用D[dominison]所示),然后在D内确定了一个比较明显或已知的出发点(图中用RP[Reference Point]表示),接着再从这个出发点寻找目标,就会好找很多。该认知主体在寻找星星期间的心智路径在图中用虚线表示。
图1 认知参照点关系简图[7]96
汉日话题句的话题正是一个出发点。在一个话题句当中,话题部分是其激活的领域内的出发点,也就是认知参照点。通过这个参照点前往认知目标。话题句是一个认知参照点模型,这个模型作用在汉语和日语中所形成的构式就是“参照点-目标构式”。
最早提出过程性述义可以充当话题的是Haiman[8],他以Conditionals are Topics(条件小句是话题)为题,从形式标记、语义内容和话语功能三方面(相当于汉语语言学界的三平面研究)研究了胡阿语、英语和其他一些语言当中的小句做话题的现象。
二、汉语过程性述义与话题
本文是共时的对比研究,研究材料选自当代的汉语与日语语料。其中有话题标记「は」这种便于搜索,并且不需要情景语境理解的语料主要来自“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和「現代日本語書き言葉均衡コーパス(少納言)」,而没有便于搜索的标记或需要情景语境的语料主要从笔者对语境有充分了解的500部以上的中日影视、书籍和游戏中人工挑出。需要进行中日互译对照的地方有时会使用笔者写的,并经母语者校验过的例句。
笔者在收集到的汉语语料当中发现,汉语存在大量由动词或小句做话题的话题句,其中有的在话题与述题中有停顿,如例1a),在形式上是两个分句。有的连停顿也没有,如例1b),王霞[9]和皇甫素飞[10]称其为紧缩句。曹逢甫[11]和袁毓林[12]认为一些由动词或小句构成的汉语话题实质上是经过了一个名物化的过程。如我们可以把例1a)的[列车轨道不改变],例1b)的[遇见你]理解为是一个基体为[CONDITION]的名词性述义,是述题实现的条件。
1a)列车轨道不改变,我们谁也逃不出去。
TV动画《纳米核心》
1b)遇见你姐就受伤。
网络动画《王牌御史》
不过徐烈炯、刘丹青[13]指出在汉语当中,“能充当话题的动词短语和小句不一定是名物化了的成分,例如在拷贝式话题结构中,充当话题的动词就是谓语动词(或句子中其他述谓性成分)的同形共指成分,无法确认这些成分一定已经名物化”[13]139。徐烈炯、刘丹青[13]给出了以下这些例子。
2a)小张骗老婆,我不相信。
2b)小张骗老婆,我不相信这件事。
2c)小张骗老婆,我不相信他会这么做。
2d)小张会骗人么,我想他只好骗骗老婆。
2e)小张会骗人,幸亏同事们早有警惕。
2a)~2e):徐烈炯、刘丹青[13]
本文赞同徐烈炯、刘丹青[13]的观点,认为过程性述义也可以充当话题。“小张骗老婆”并不一定是进行了名物化的名词性述义,而是一个过程性述义。同时笔者也承认有部分动词短语或小句做话题时会被名物化,如例3)的“金蝰蛇部队造反了”就是先名物化为了“这事儿”,再做话题。
3)金蝰蛇部队造反了,这事儿你管不管。
TV动画《纳米核心》
徐烈炯、刘丹青认为汉语缺乏形态标记,没有过程性述义在担任话题时先进行了名物化的凭证,因此过程性述义是可以直接进入话题位置的[13]。不过笔者认为过程性述义可以充当话题的根据并不是因为汉语缺乏形态标记,没有进行了名物化的证据。笔者认为可以从认知的角度,证明这种话题是一种过程性述义。
我们可以发现例4a)在没有特殊语境的情况下是很难成立的。我们无法从[雨]这个名词性述义充当的认知参照点,直接去到[我不去散步]这个目标,除非语境帮我们补充信息,但那就变成了语境的功能,而不是名词性述义的功能。而例4b)在加入了过程性述义[下],由过程性述义[下]和名词性述义[雨]构成的动词短语,使我们能从这个认知参照点去到目标[我不去散步]。例4c)采用非时间性述义[明天]、过程性述义[下]和名词性述义[雨]的“副词+动词+名词”的组合,使认知参照点的定位更加清晰,同样也去到了目标[我不去散步]。接着我们再尝试把例4c)当中的过程性述义[下]去掉,改成例4d),发现句子也不成立。所以在我们的几个组合当中,过程性述义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认知参照点中只有名词性述义或非时间性述义,我们都无法去到目标[我不去散步]。有了过程性述义,我们就不需要表示条件的“如果”或表示假设的“假如”之类的关联词,直接从认知参照点去到目标。这一方面证明了过程性述义可以充当汉语话题,另一方面体现出了过程性述义在汉语话题句的认知参照点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取代分句间的接续词,直达认知目标。
4a)?雨[名词性述义],我不去散步。
4b)下雨[过程性述义+名词性述义],我不去散步。
4c)明天下雨[非时间性述义+过程性述义+名词性述义],我不去散步。
4d)?明天雨[非时间性述义+名词性述义],我不去散步。
三、日语过程性述义与「は」
日语的话题研究,最早可追溯到草野提出的“总主语”(総主语)这一概念,然后以野田[14]为界,话题的定义与特征基本上就确定了。日语话题句的特征是话题后一般都带有「は」等话题标记,然而在日语当中,过程性述义并不能直接放在「は」的前面,如果一个过程性述义要加「は」的话,它必须进行以下变形:一是加形式名词,二是加格助词,三是变成连用形。我们分别来看下这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如例5a)5b),分别在过程性述义后添加了形式名词「こと」「の」。「こと」与「の」的区别是「こと」一般表示抽象的事情,而「の」表示具体的事情、事物、时间、地点或结果等概念。如果述题中有表示原因的「からだ」「のせいだ」,话题部分肯定是用「の」表示一个具体的结果,如例5c)5d)。关系性述义后用了形式名词的话,话题标记是跟在形式名词的后面的,所以这里真正的话题是「こと」「の」。例5a)5b)中的「ベガサス様を失った」「遺体を運んで遺棄する」只是「こと」「の」的修饰语,因此它们在语义上应该是非时间性述义。凸显这里的「こと」「の」和另外的「こと」「の」的关系和区别,所以它们在语义上是不凸显过程性的。
(5a)ベガサス様を失ったことは淋しいけど…それでいい…
高橋和希、伊藤彰『遊☆戯☆王R』
5b)遺体を運んで遺棄するのは、立派な犯罪なんですよ。
テレビドラマ『相棒14』
5c)僕が学校を休んだのはかぜをひいたからだ。
渡部[15]405-423
5d)彼が四度目に人を殺したのはエドワードのせいだ。
歌野晶午『安達ヶ原の鬼密室』
第二种情况可以添加的格助词有「と」「から」「まで」「に」四个。而「から」「まで」「に」之间还可以组合成「からに」「までに」。过程性述义加了这些格助词之后就可以置于「は」前。
我们先来看下「と」的情况。关系性述义跟「と」连用时,「と」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引用的功能。引用的话会把前面的整个句子打包变成一个整体,证据是「と」前的整个小句可以加一个「」号引起,如例6a)可以改成例6b),但如果我们只把引号加在关系性述义上,这个句子是不成立的,如例6a)不可以改成例6c)。
6a)こんなところで会うとは奇遇だな。
夏原武、黒丸『クロサギ』
6b)「こんなところで会う」とは奇遇だな。
6c)*こんなところで「会う」とは奇遇だな。
「と」表引用时,后面一般像例7a)这样不需要再加「は」,加了「は」之后,通常会伴随一种吃惊或消极的语气。如例7b),后面省略了动词,但不需要任何特殊语境,我们也能预测到其省略的动词是例7c)的「思わなかった」这种表示吃惊的动词,有时也可以是表吃惊的形容词。在笔者收集到的语料当中,表示引用的「と」后加了「は」的话,其后面的动词若省略均表示吃惊。不省略的话通常是表否定的表达式,如例7d)7e)的「限らない」「しない」。
7a)別のプレゼントに変更しても、何の不都合もないのではないかと私は提案したが、受け入れられなかった。
小川洋子『博士の愛した數式』
7b)盛田飛曹長が隊長代行とはな。
吉田親司『空母艦隊血風録』
7c)証拠もなく噂だけで事態が動くとは思わなかった。
田中芳樹『銀河英雄伝説』
7d)井原優が転居したのが八月だから、重なっているとは限らない。
新野剛志『ザ·ベストミステリーズ』
7e)叔父はわたしの向かいに座ったが、食べ物に手をつけようとはしない。
川上弘美『神様』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と」前的关系性述义已经被融进了一个整体的命题当中,它不是在当中凸显关系性述义,而是整个小句作为一个整体凸显名词性述义。因此「…と」并非是一个关系性述义的话题,而是一个名词性述义的话题。
再看到过程性述义加格助词「から」「まで」「に」,以及由「から」「まで」「に」之间组合成的「からに」「までに」的情况,如例8a)~8e)。
8a)真田の家に在るからは、二度と、わたくしに隠し事などしてはなりませぬ。
池波正太郎『真田太平記』
8b)事実が確認できるまでは絶対に振り込まないでください。
京都府広報紙『宇治市政だより』(2008年27号)
8c)もちろん、権利を買うには相当な資金が必要になります。
夏原武、黒丸『クロサギ』
8d)秀吉政権の良識を代表する大納言の豊臣秀長が病気で急死してしまったからには、何を弁明しても無駄だとあきらめてしまったのか?
髙野澄「もしも…」の日本戦国史
8e)タイプを打てるようになるまでには、かなりの努力をしたんでしょうね?
松兼功『あっかんべえ』
在这里,「からに」跟其它几个格助词不同,如果我们把「からに」后的「は」去掉,就会变成一个病句。如例8d)改成例8f)的话就不成立。「からに」在现代日语中一般只能跟在「見る」的后面构成「見るからに」这一个惯用表达式,而不能跟在其它关系性述义的后面,如例8g)。因此这里的「は」不是话题标记,而是组成「からには」这个惯用型的一部分,所以这里「秀吉政権の良識を代表する大納言の豊臣秀長が病気で急死してしまったからに」不能看作一个话题。
8f)*秀吉政権の良識を代表する大納言の豊臣秀長が病気で急死してしまったからに、何を弁明しても無駄だとあきらめてしまったのか?
8g)男は見るからに、狡猾そうである。
松本ありさ『次の恋までのカウント·ダウン』
跟例8d)不同,其他几个格助词的「は」前的成分都可以看作话题。但笔者认为它们不是过程性述义充当话题,而是名词性述义充当话题。从日语的接续方式可以证明。在日语当中,名词性述义跟名词性述义接续的时候,是采用“名词性述义+の+名词性述义”的方式。如例9a),名词性述义[金田一少年]和名词性述义[事件簿]之间由「の」连接。而过程性述义跟名词性述义接续的时候,中间是不加「の」的。如例9b),过程性述义[いない]直接接在名词性述义[町]的前面。如果在中间加一个「の」的话,就会违反语法,如例9c)。
9a)金田一少年の事件簿
テレビアニメ『金田一少年の事件簿』
9b)僕だけがいない町
テレビアニメ『僕だけがいない町』
9c)*僕だけがいないの町
接下来我们以例8b)出现过的话题[事実が確認できるまで]为例,看一下由过程性述义加格助词构成的话题到底是名词性述义还是过程性述义。先用[事実が確認できるまで]跟一个名词性述义[間]连接,可以发现如果我们把[事実が確認できるまで]当做一个过程性述义,直接放在[間]前面的话,是不成立的。而当我们把[事実が確認できるまで]当作一个名词性述义,用“名词性述义+の+名词性述义”的方式接续的话,就可以构成「事実が確認できるまでの間」,所以这里的[事実が確認できるまで]应该是个名词性述义。因此第二种情况当中的“过程性述义+格助词”的话题其实都是名词性述义,而不是过程性述义。
第三种情况主要是探讨动词连用形「て形」能否做话题。首先在日语当中,有三种惯用型,动词连用形后面会出现「は」。分别是“动词连用形+てはならない/いけない/だめだ/こまる”“动词连用形+てはいられない”“动词连用形+ては+(いる/ある/みる/おく)が”。其中第二种和第三种,「は」的后面是一个助动词,助动词是不能离开动词,单独成为一部分的,所以不能把前面的部分看作话题,后面的助动词看作述题,因而我们主要探讨第一种。
第一种类型的述题当中的四个过程性述义对应的例句如例10a)~10d)。这四个过程性述义的共同点是都带有[NEGATIVE]的语义极。如例10b),当我们听到「不幸だと思っている人をなぐさめて」后面的「は」时就已经知道,说话人肯定是反对我们去安慰不幸的人,而不是支持我们去安慰不幸的人。
10a)理事には報酬を支払ってはならない。
総理府大臣官房管理室(公益法人行政推进室)『公益法人白书 (平成15年【2003年】版) 』
10b)不幸だと思っている人をなぐさめてはいけない。
高城幸司 営業のトッププロが教える「その一言」で相手の気持ちを動かす技術
10c)あきらめてはだめです!
桂正和『ゼットマン』
10d)いやいや、あんなことやってもらっては困るよ。
山岡義典『時代が動くとき』
这种类型跟之前出现的通过形式名词把整个句子转换为名词性述义的话题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过程性述义后跟「のは」的话题句的述题既可以有[POSITIVE]语义极,如例11a)的[よろしい],也可以有[NEGATIVE]语义极,如例11b)的[だめ]。
11a)この男をつかまえておくのはよろしいでしょう。
ロイス·マクマスター·ビジョルド(著)/梶元靖子(訳)『スピリット·リング』
11b)かあさんのまえで過去のことを掘り起こすのはだめ。
ダニエル·ヘクト(著)/內田昌之(訳)『スカル·セッション』
根据笔者收集的语料,动词连用形接了「~ては」之后,能够进入述题部分的不仅是[ならない/いけない/だめだ/こまる]这四个词,凡是符合[NEGATIVE]语义极的语义成分都有可能进入述题位置。如例12a),表示如果存在[嘘つき呼ばわれされる]这个前提的话,就会导致[俺の颜がつばれる]这个恶果。从述题的[NEGATIVE]特征我们可以看出,日语如果从一个过程性述义的认知参照点出发的话,几乎都会前往一个[NEGATIVE]的目标。
12a)噓つき呼ばわれされては、俺の顔がつぶれる。
例12a)这种类型的句子翻译成汉语,可以翻译成例12b)。例12b)是一个以过程性述义为认知参照点的汉语话题句,这里也是从一个过程性述义出发,去到了一个[NEGATIVE]的目标,但汉语以过程性述义为参照点时,还可以前往[POSITIVE]的目标,如例12c)。
12b)被人叫做骗子,我会没脸见人。
12c)送我这么棒的礼物,我很高兴。
例12c)如果翻译成例12d)这种「~ては…」句的话,就是一个病句,这个句子要成立,就必须把「は」去掉,翻译成例12e)。但例12e)的「こんな素敵なプレゼントをいただいて」并非是话题,「こんな素敵なプレゼントをいただいて」和「大変嬉しいですわ」只是前后两个分句的关系。因此汉语话题句可以从一个过程性述义出发,前往各种语义类型的目标,而日语如果从一个过程性述义出发的话,大多数是前往一个[NEGATIVE]的目标。剩下的可能性是出现以下这种状况。
12d)?こんな素敵なプレゼントをいただいては、大変嬉しいですわ。
12e)こんな素敵なプレゼントをいただいて、大変嬉しいですわ。
根据凸显理论,“每一个关系性述义中都可以观察到凸显参加者之间的不对称性。我们把其中一个有着特殊地位的参加者称作射体,描写为一个关系侧面的图形……一个关系性述义的其他凸显实体被称作界标”[1]221。日语动词连用形加了「~ては」之后,还可能构成另一种语义类型的句子,如例13)。例13)表示“去图书馆”和“借书”这两个动作反复进行。日语过程性述义充当话题时形成的另一种语义关系是,射体在由话题和述题分别构成的两个界标之间循环移动。这种话题句的述题带有[RESET]的语义极。当我们从一开始的过程性述义出发,来到目标后,受到[RESET]语义极的影响,又会返回到最初的起点,重新出发,然后来到目标之后又通过[RESET]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这种动态的心智路径最终使射体在话题和述题的两个界标之间构成一个[LOOP]语义极的关系性述义。
13)図書館へ行っては、本を借りてきます。
目前笔者在收集到的语料中,发现以过程性述义为认知参照点的日语话题句,除了[NEGATIVE]和[RESET]以外,能进入述题的语义极只有一个,就是[如何],如例14)。除了[如何]以外,过程性述义前往的目标毫无例外是[NEGATIVE]或[RESET]。
14)まずはお客様にお飲み物を差し上げては如何かしら?
テレビアニメ『GATE自衛隊彼の地にて斯く戦えり』
四、汉日过程性述义做话题异同点汇总
通过以上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汉语和日语的过程性述义在充当话题时具有表1的异同点。从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日语在名词性述义和非时间性述义做话题时比汉语更加地自由和灵活,但汉语的过程性述义做话题时远比日语自由和灵活。
表1 汉日过程性述义充当话题
经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汉语和日语虽然都是话题优先型语言,但两门语言在话题选择,也就是认知参照点的选择上具有诸多差异。其中汉语在过程性述义充当话题上显得更加灵活和自由,而日语相对来说自由度明显低于汉语,不仅有把过程性述义转换为名词性述义的倾向,而且若把过程性述义作为出发点,一般会导向消极的目标,说明汉语使用者相比日语使用者,更适应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开始处理信息。而日语在名词性述义和非时间性述义充当话题上显得更加灵活和自由,汉语在名词性述义上自由度稍低于日语,而在非时间性述义上远不如日语,也就是日语使用者比汉语使用者更能接受非过程性述义担任认知参照点,因此日语使用者比汉语使用者,更适应在一个静态的时间点上开始处理信息,导致原本是过程性述义的成分,日语使用者也有把其转化为名词性述义的倾向,如果一定要从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开始处理信息,往往会把日语使用者的心智路径诱向消极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