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拟盲人体验在《情绪智力》课程中对护理本科生同理心的培养

2020-11-24朱莎邰春玲陶惠王旖旎刘旭

护士进修杂志 2020年21期
关键词:情绪智力同理盲人

朱莎 邰春玲 陶惠 王旖旎 刘旭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1.心血管内科;2.眼科,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同理心(Empathy) ,亦称共情、同感、移情等,指个体站在他人立场,感知他人精神世界,理解他人情绪情感的一种综合能力[1-2],也是提升情绪智力的重要能力之一[3]。其包括3个层面:一为接收并体会他人的情绪变化;二为准确地表达并传递对他人情感体验共鸣; 三为跳出同感,达成深层次交流,影响并干预对方情绪[4]。一个缺乏同理心的人,人际往往受阻,也难以感受到别人的痛苦,容易实施伤害行为[5]。同理心作为医学人文的重要内容,是护患关系的核心特质,也是护士必备的基本素质和实际能力[1,6-8]。《情绪智力》课程是我校护理学院最新开展的应用型人文校本特色课程。本研究将模拟盲人体验活动融入《情绪智力》实践课程,以探讨其对护理本科学生(以下简称护生)同理心的提升作用,为护理本科教学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整群抽样,将2016级全日制护理本科生67人作为对照组,教授《情绪智力》课程。2017级全日制护理本科生79人作为观察组,在教授《情绪智力》课程中,将“同理心”实践授课部分增设模拟盲人体验活动。对照组男生6名(9.0%),女生61名(91.0%),年龄19~21岁、平均年龄(20.57±0.20)岁;观察组男生11名(13.9%),女生68名(86.1%),年龄19~21岁、平均年龄(20.28±0.35)岁。两组学生均为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录取,授课前,两组学生的年龄、生源地、性别、前期课程成绩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情绪智力》课程在护理本科教学第四学期开设,共32学时,其中理论12学时,实践20学时,教学时间跨度为8周。课程准备均依照校本教材及教学大纲,采用集体备课形式,并由课程负责人对参加教学的全体教师多次进行教学方法培训。实践课程中涉及“同理心”的教学部分采取案例分享、行为提示、讨论等教学方法。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教学的基础上,在实践课程中“同理心”实践授课部分,增设模拟盲人体验活动。实践课时,将每12~14名学生组成一个体验小组,共分为6组。通过“模拟盲人”团体活动,体验在人际交往、情绪管理中同理心的重要性。

1.2.2.1体验活动要求 授课主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将该体验活动命名为“你是我的眼”,提升活动的神秘感,增加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同时为活动做铺垫。体验活动全程禁言及禁止发出任何声音,只能凭借肢体接触、肢体力量,由“眼睛”带领“盲人”跟随主教师的要求行进路线。活动进行两轮,第一轮为“盲人”的学生,第二轮为“眼睛”,但是会更换与其配合互动的学生。

1.2.2.2体验活动步骤设计 活动第一步,小组学生围成圈,并以1和2交替报数,数1的学生向前一步作为“盲人”,带好眼罩;数2的人作为眼睛。为了避免在站圈时关系密切的学生相邻而站,在“盲人”与“眼睛”队分别组成后,“眼睛”队所有学生向右侧跨三步。活动第二步,所有“盲人”原地转3圈以打乱方位感,“眼睛”认领自己的“盲人”。活动第三步,跟随主教师的要求行进路线。活动第四步,到目的地,“眼睛”带领“盲人”抚摸周围环境,感知看不到的情况下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同时猜测一路来的“眼睛”是谁,然后更换角色,进行第二轮游戏。活动第四步,小组讨论,分享感受。

1.2.2.3体验活动场地障碍及路线设计 设置场地障碍以安全为前提,保证行进路线曲折多样化,有台阶、门槛、长×高×宽约100 cm×20 cm×30 cm的台面、只可一人通过的路口、可折叠固定路障、高约150 cm的球网。两轮路线不同,以保证体验过程的路线环境陌生感。

1.2.2.4活动特殊设计说明 由于小组成员为12~14人,涉及到单数时,可能会出现有一位“盲人”无人认领的情况,先让其原地等待,助教老师进行看护,保障其安全,然后由助教老师进行认领,依照行进路线进行体验活动。在分享过程中,主教师要重点让落单“盲人”进行分享体验活动感受。

1.3效果评价

1.3.1同理心量表评分 在课程开始前及结束后,采用中文版的Jefferson同理心量表[9]测量对照组及观察组学生同理心水平。该量表包含20个条目,正向反向评分各10个,采用Likert 7级评分,总分范围为20~140分,得分越高,说明同理心水平越高。

1.3.2模拟盲人教学认同度的调查 观察组课程结束后,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学生对模拟盲人体验活动教学安排的认同度。调查该教学实践方式的满意度、兴趣度及是否有助于指导今后的护理实践中的行为,且愿意继续参与此类教学。

1.3.3学习体验报告 观察组课程结束后,要求每个学生撰写一篇1 000字左右的学习体验报告,以分析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学习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认识和情感 (如积极体验、消极体验)[10],在学习者的课程评价中具有重要作用[11]。采用总结内容分析法对观察组书写的体验报告进行分析,并提炼报告中的高频词汇,作为其最关注的内容[12]。由2名研究者共同反复阅读学生学习体验报告,标注能够体现学生的体验感受、学习经历的重要内容,形成有意义主题。

2 结果

2.1两组学生教学前后同理心水平的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教学前后同理心水平的比较 分

2.2模拟盲人教学认同度的调查 对观察组模拟盲人体验活动教学安排的认同度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79份,回收有效问卷7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0%。其中,满意度调查中,特别满意40(50.7%)人,满意37(46.8%)人,一般2(2.5%)人,不满意0人,完全不满意0人;兴趣度调查中,特别感兴趣42(53.2%)人,感兴趣35(44.3%)人,一般2(2.5%)人,不感兴趣0人,完全不感兴趣0人。同时,78(98.7%)人认为模拟盲人教学有助于指导今后的护理实践中的行为且愿意继续参与此类教学。

2.3观察组学习体验报告分析

2.3.1体验活动能够促进对同理心理论的深刻理解 在观察组体验活动中,设计每位学生既扮演“盲人”,又扮演“眼睛”。第一轮做“盲人”的同学,在体验报告中这样写到:“只有自己什么都看不到时,才能深切的体会那种茫然,所以当我成为别人的‘眼睛’时,我能时刻为她着想,我能够体会她的那种无助感。”一位落单“盲人”这样写到:“当我周围没有一点声音时,我觉得非常无助,我当时想,如果能有人帮帮我那该有多好。”如果只是在理论课向学生讲述“什么是同理心”,学生也只是能背诵、记住这个概念,却不能深刻地理解与应用,正如学生写到的:“讲一万次也不如体验一次来得震撼。”

2.3.2体验活动能够改变自我认知 观察组第一轮做“眼睛”的学生在体验报告中写到:“本以为我自己对‘盲人’照顾得无微不至,担心他看不到东西感到寂寞,还带着他跳了个舞。可是在活动结束之后我才知道,我的‘自以为’给他带来了多大的困扰。”通过体验活动,学生们体验到,本来的“我以为”却并不一定是对方最希望经历的。

2.3.3在体验中能感受到相互信任的快乐 体验中有一组单数实践小组原计划有一位落单“盲人”,但是却有一位“眼睛”同时牵起了两位“盲人”的手,而且在整个路途中将他们照顾的无微不至,这位“眼睛”在学习体验报告中写到:“虽然在路途中照顾两位‘盲人’真的很累,担心他们出现危险,但是他们一直紧紧的握着我的手,被信任是如此快乐。”模拟盲人体验活动是建构了一个“需要”与“被需要”的情境,而正是在这种情境中,能够体验到帮助与被帮助而建立信任的积极意义。

2.3.4体验活动能够改变今后学习、生活乃至工作的行为方式 在观察组模拟盲人体验活动中,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了无助者的焦虑、焦躁、无助等负面情绪,就像学生们今后要面对的病患,需要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应用同理心技巧,关注他们的感受,使病患们在护理过程中被理解、尊重与关怀。学生们在报告中写到:“同理心,不单要体现在以后的工作中,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与亲人、朋友、同学、同事相处时,都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3 讨论

3.1模拟盲人体验活动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同理心水平 模拟盲人活动是在一定条件下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相对真实的情境,而这种体验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并鼓励他们经由体验、整合自身经验及间接经验,以达到批判性反思的学习过程,而形成护理态度,获得学习成效[13-15]。在本研究中,学生们由以自我为中心转变为站到对方的角度,考虑对方的感受,这种变化尤为重要。对照组教学前,全部学生同理心水平评分为(100.52±2.94)分;教学后全部学生同理心水平评分为(103.38±4.17)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896,P>0.05)。而观察组教学前,全部学生同理心水平评分为(101.13±4.87)分;教学后全部学生同理心水平评分为(110.22±5.20)分,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454,P<0.05)。且教学前两组学生同理心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236,P>0.05)。同时在观察组体验报告中能够体现出,学生同理心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且他们愿意改善自我认知而获得更多的积极意义。

3.2模拟盲人体验互动使学生增加了团队信任感 体验以实践小组为单位,打乱了寝室为单位的固定性,学生们戴上眼罩,被相对不熟悉的同学搀扶着、带领着走完一段“信任”的旅程,让学生们体验到了信任的重要性。

3.3模拟盲人体验式教学为护理人文类课程设计提供了经验 传统的护理人文课程的教学方法有太多居高临下的灌输与说教, 难以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效果[16]。体验式教学法是通过创造或重复以往经历的情境、实践,使学生在具体活动中亲历情境,同时在过程中逐渐理解,并汇集成为知识、发展的能力,是一种有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17]。此方法直面学生所经历的情境,教师使得学生在体验中,进行积极情感、态度、价值取消及信念的形成与发展。

3.4教师角色转变是模拟盲人体验活动顺利实施的关键 “为学生的需要和发展设计教学”既是一种理念, 更是一种具体的教学行为[16]。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真正理解每位学生的差异,而正是这种差异,学生在体验式教学活动中才能展现不同的感知与感悟。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师为主体”的理念,而将学生真正作为教学的主体,去倾听学生的感悟、思想,捕捉每个能够带给学生间接经验的体验感悟。并鼓励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多观察、多思考、多分享,以提升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模拟盲人”体验对提升护理本科生同理心水平具有一定成效,提高了护生对《情绪智力》实践课程的学习兴趣及实践性,有积极推动意义。同时,通过教师角色的转变,以体验式教学增强学生的真实体验,也为护理人文类课程的教学方式提供了经验。但研究中的模拟盲人体验活动仅限于场景障碍物的变化,可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涉及更多的情境,如日常活动、穿衣、喝水、吃饭等,以让学生能够更深刻真实地体验。

猜你喜欢

情绪智力同理盲人
善良的战争:在支离破碎的世界中建立同理心
随声附和的盲人
老来更明同理心
避免同理心耗竭
盲人节
情绪智力培养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性分析
浅谈情绪智力理论对少数民族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论大学生情绪智力与沟通能力的培养
盲人分衣服
滑落还是攀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