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西苗族武术传承困境与发展研究*

2020-11-24周启航刘少英

运动精品 2020年7期
关键词:苗族套路演练

周启航 刘少英

(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2004 年,我国政府开启了国家“非遗”保护工程,十余年来,文化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与传承颁布了一系列的保护政策,如2008年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申请与认定的制度》、201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传承人的权利和义务做了法律上的规定。我国虽然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但由于我国地域宽广,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差异较大,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人员对非遗文化价值的认识、发展目标的确定、目标体系的落实以及个人能力等方面差异,非遗项目的保护效果也存在较大差异,这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1 湘西苗族武术的概述

1.1 历史渊源

苗族武术源远流长,历史文化厚重。苗族武术充分吸收了人类战争、生产生活、自然斗争等十分丰富的元素。传说炎黄时代,苗族始祖蚩尤的部落,崇尚武技,勇猛善斗,特别善于徒搏角抵。相传在夏商周时期,有苗族逞强,禹欲带兵去征战。这都从分说明了苗族先民有着好武尚武的传统。苗族武术自古以来得到了较好地传承与发展,主要是乾嘉苗民起义失败以后,广大苗族人民为了生存,于是大力发展本民族的武术,尽可能有效地保护自己。同时,国内白莲教、太平天国、义和团等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一些参加起义的英雄豪杰武林高手在起义被统治者残酷镇压下去以后为躲避统治者的迫害,纷纷躲进湘西苗区这块被统治阶级称为不可王化的地方,极大地丰富了苗族武术的内容。民风淳朴,自古以来有着良好的尚武习俗,蔚然成风,不管男女老少,几乎每人都懂得技击的常识和几手过硬的武功。

1.2 基本内容

苗族武术由于历代拳师的继承和创新,得到了不断发展和日臻完善。苗族武术具有气势刚烈,步法稳健,招法多变,劲力突出,发招狠绝的特点,分徒手、器械、对练(策手)三部分。为了便于记忆和演练,武术师们不断地从理论和实践进行总结,逐步地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和演练套路,公开流行演练的拳术套路有小四门、穿四门、闭四门、蚩尤拳、六合拳、八合拳、罗汉拜灯、哪叱闹海、八虎闯幽州、十扣拳等。苗族武术徒手形式讲究手法、桩法、腿法、身法、眼法。器械套路主要有棍术、枪术、刀术、铛、钗、剑、尺、鞭等兵器的套路。

1.3 主要特征

(1)具有内容形式的多样性。(2)具有文化生态的完整性。苗族武术套路的完整性和生存的文化生态的完整性。(3)具有大众参与的民族性。苗族武术是营造热闹氛围的一种极好的群众喜闻乐见,而又能积极参与的活动内容之一。(4)具有质朴刚健的实用性。苗族武术起源于人与人的战争、人与兽的斗争、人与自然的斗争,最后又广泛应用于为了生存所有发生的一切战争。(5)具有文化艺术的表演性。(6)具有古朴厚重的神秘性。(7)具有高超变化的技巧性。苗族武术变化多端,体系十分庞杂,口诀、招式十分独特,训练方式各异。(8)具有激烈相搏的竞技性。苗族武术的本质精神就是搏斗术,旨在征服敌人、保全自己,其竞技性十分明显。

1.4 现代价值

苗族从远古的苗族先祖蚩尤中原逐鹿到乾嘉苗民起义,到十九世纪30年代的苗民革屯抗日,正是因为有了苗族武术,才使这个民族前仆后继、不屈不挠。

(1)重要的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价值。(2)有着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3)是苗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苗族武术是用独特的形式反映苗族的生活环境和精神风貌的百科全书。它体现和传承着苗族文化传统,具有较为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它对研究苗族文化都有很重要的价值。(4)是民族认同的纽带,苗族武术反映了苗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精神面貌,它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号召力,它是教育和培养后代的重要手段之一,是维系民族的一条纽带。(5)突出的人体解剖学、民族医学价值,苗族武术所包含的点穴、气功、跌打损伤秘方等,对于研究人体器官和结构在体育运动和训练中其形态构造和功能关系,对于研究苗族医药、祛病强身具有重要的贡献和作用。

2 湘西苗族武术传承的困境

2.1 苗族武术流传地域逐渐萎缩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耕地和村寨被一幢幢楼房所取代,耕地面积在减少,原有村寨的民族风气已不复存在,加之社会现代化高速发展,改变了原汁原味的民族生活气息,压缩了生活空间,改变了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村寨被商店或者是工厂所取代,焕然一新的生活环境,习练苗族武术的传统地域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被人们淡忘,很多人因为习练的区域改变而逐渐放弃这传统的民族项目。据调查统计,花垣县在明清时期、民国和解放初期,苗族人民都有普遍练武习惯,甚至苗汉杂居的村寨,汉族群众也习练苗族武术。如今,习练苗族武术的村寨不到全县的五分之一。

2.2 苗族武术传承人队伍老化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立者、传承者和记录者,是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衍生的具有代表性的项目持续者。在如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许多的传统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大都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例如,已故的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苗族武术传承人并且获国家武术先进个人并奖“龙泉宝剑”的石仕贞老师;还有石仕贞老师的徒弟,湖南省二级武术师,内退教师,已被州人民政府命名为苗族武术传承人的石兴文老师,还有石国寿老师和是石维珍老师,这些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传承人都已是退休老人,但是这些人都是由过去的“兴趣爱好”变成了“工作”。苗族武术传承人中多数已经退休,传承非遗项目就成为了他们“退休”生活的一部分,传承非遗自然也成了他们退休后的重要事业。现有的传承人大多因年事已高,加上多年不演练,武术套路很难全面展示出来,目前健在且能演练的传承人已日渐减少。

2.3 苗族武术人才骨干大量流失

城市化高速发展带来的人口流动,改变了花垣县原有的生活方式,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生活环境,新的生活气息使得花垣县的农耕生活方式逐步改变。城市化带来的人口流动使得花垣县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全国各地,在这种人口的流动过程中,传统文化必然发生改变或重组,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也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消失。随着时间的流逝,生活环境发生改变,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原本的生活方式发生重大改变,使得在农耕时期发展起来的苗族武术没有了群众基础,更没有了可以传承的青年才俊。自古以来,苗家村寨习练武术成风,无论男女老少皆有练武习惯,但现在多数苗族青壮年外出打工谋生,在家练武者人数可谓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2.4 苗族武术的核心内容遗失严重

据史籍记载,历史上苗族武术博大精深、内容十分丰富,演练套路、器械很多门类。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传统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会被逐渐淘汰,而随着老一辈的传承人年岁已高,思维和身体的运动能力逐渐退化,很多招数已经没有了记忆,就算有记忆的身体的运动能力也无法支撑演练完整,并且随着青壮年大都外出求学或工作,几乎很少的年轻人愿意踏踏实实的在家学习、演练苗族武术。如今,苗族武术能够全面演练的只剩下了八合拳、小四门、大破槽、四门棍等少数套路,许多武术套路已经消亡或遗失,故对苗族武术的抢救、挖掘、保护十分迫切。

3 湘西苗族武术传承保护发展对策

近年来,在现代社会的急速发展中,传承与发展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因素,是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加之西方文化的影响,传统武术渐入低谷,濒临传承危机。

3.1 以政府主导出台保护措施

我们可以按省、州、县、乡四级划出保护带、特色村研究基地,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州人大出台《保护条例》,县人大也出台相应的保护措施。全县每年保证保护经费,并列入财政预算,同时争取社会、非公有制企业广泛捐资。全面开展苗族武术的调查工作,公布和命名苗族武术传承基地和传承人;制定苗族武术的普查方案,制定时间表,进行挖掘性抢救保护工作,基本掌握第一批苗族武术的存续信息;常年组织苗族武术队参加全县各种大型节庆群众文化活动如苗族赶秋节、苗年、苗族樱桃会、苗族太阳会、苗族巴代文化艺术节等演出,确保参加演出的人数;鼓励扶持民间自发组织苗族武术队、绝技队。

3.2 加强青少年武术人才的培养

有关部门要深入开展调研工作,进一步掌握传承人的分布存续现状,扶持民间武术队的组建、表演、培训、交流等工作;公布县级传承人,申报一批州级、省级传承人;建立传承人档案,提供给基本生活费补贴,帮助其挖掘整理祖传口碑资料,办班授徒,在中小学开设乡土课程进行普及教育,实施苗族武术走进中小学课堂工程;建立传承人数据库,加强青少年武术人才的培养,确保传承人才队伍后继有人,苗族武术传承保护事业才能蓬勃发展,苗族武术的影响力才会进一步扩大,全社会保护苗族武术的局面才能深入民心。

3.3 利用媒体对苗族武术宣传推广

有关部门要深入开展苗族武术的理论研讨工作,举办苗族武术理论研讨会,建立苗族武术数据库,不断充实普查信息资料,并在网上发布,实现资源共享。苗族武术的基本内容保护:包括武术套路的文字、图形、口诀等等收集、整理、编辑成书以及解说、说明,分批出版《苗族武术文化遗产丛书》。苗族武术的实物资料保护:包括文献资料的征集、修复、抢救性保护、展览、利用等工作,以及相关器械的征集展览工作。在县电视台开设苗族武术栏目,利用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体对“苗族武术”进行广泛宣传和推广,让人们从被动欣赏到主动参与。

猜你喜欢

苗族套路演练
网购能“砍价” 有时是“套路”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谨防“套路贷”的这些“套路”!
Airbnb上的套路
眼下有套路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
漂亮的“银饰”
完形填空分级演练
完形填空分级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