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分析

2020-11-24冯莉宁夏医科大学体育部

灌篮 2020年6期
关键词:立德立德树人体育教师

冯莉 宁夏医科大学体育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在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并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以全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的统一,已经成为大中专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责任。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强调了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构建体育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学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要求,实现体育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情感与价值观相结合的重要育人课题。

一、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和价值

(一)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

体育课程是以运动认知为基本形式的,包含了知识、技能、道德和情感等要素在内的学校公共必修课程,是实现素质教育和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指深度发掘体育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体育课程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力求充分地发挥出课程的德育作用,在知识技能的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体育课程教学中,能够最大程度地提升体育课程的育人质量。

(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

《意见》指出体育“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具有独特功能”。首先,在体育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具备吃苦耐劳和拼搏进取的精神,才能够经过日积月累的训练而达到身心素质能力的提升。因此说,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既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需要,又是提升我国教育综合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其次,在体育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思政教育能够促使学生将自身的理想信念自觉地融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当中去,进而使他们成为政治立场坚定、思想道德素养高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再次,传统体育课程主要注重增强学生的体质,在以体育智、以体育心方面关注不多,忽视了体育文化在丰富人文素养中的作用,而人文素养恰恰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最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对体育课程体系的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思想的核心环节。一是在课程目标上可以显现出体育课程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意识等的培养成效;二是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将“立德树人”思想很好地融入整个课程教学体系当中去;三是在课程管理方面能够全面构建出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大格局;四是在课程评价体系上涵盖知识技能和道德品质、行为等,体现出了评价的多元性、公平性和全面性。

二、“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体育教师队伍思政教育认识程度和理论水平不高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离不开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立德树人”思想为指引对学生实施具有创造性和针对性的教育。体育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基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平衡发展的专业机构,只有这样,才能够将思政教育更好地内蕴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并使其发挥出应有的教育效果。不过,当下较常见的情况却是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为偏重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程度和理论水平均处于较低层次,不能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对体育课程教学和思政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在课程教学中不能灵活运用各种手段融入思政教育内容。

(二)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建设资源挖掘不够且创新不足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成功与否,主要在于教师对体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的深浅程度和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将两者融合的程度高低。故此,体育教师需要从教学模式、手段等入手对体育思政建设课程教学进行有效的创新,使思政建设能够得以在实践中落到实处、发挥效用。但从当前情况看,部分体育教师虽然在教学方案中体现出了思政教育的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但没有很好的挖掘所授课程的思政元素,课程思政仅仅存在于理论和书面的教案上,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方法,最终呈现出的教育效果并不明显。

(三)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考评体系并不十分完善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心在于衡量和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进行评价,需要强化“立德树人”思想的目标指引作用,突出学生的全面素养能力的评价,并注重考核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政治立场等方面,不过,当下较常见的情况却是仅仅将学生的出勤情况和达标测试成绩作为体育课程学生评价的最终依据,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体育精神、意志锤炼、道德品质等的评价。虽然这种有关精神品质等方面的过程性评价较难以进行量化评估,但如果体育课程在长期缺少量化思政教育成果考核标准的情况下,是难以达到引导学生情感和态度正向转变的效果的。

三、“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一)全面提升体育教师队伍的思政素养

虽然当前提倡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但其中关键是教师要发挥好教学中的引领作用,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思想和任务的关键,故此想要更好地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就需要全面提升体育教师队伍的思政素养,打造出一支业务能力过硬、善于开拓创新、具有人格魅力和思政育人能力的体育教师队伍。从教师层面看,需要教师具有自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树立起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精确把握住思政育人的功能,全面提升自身的知识能力素养水平。从学校层面看,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学校体育思政教育平台建设,加强对体育教师各方面知识的普及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训,搭建出教师业务交流的平台,进一步促进教师知识素养和能力水平的提升;二是加强不同院校体育教师间的课程思政教学的主题研讨交流,形成良好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教研氛围,促进体育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体育课程思政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三是加大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建立“体育课程思政人才储备库”,大力发展优秀党员教师,不断推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深入挖掘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

体育本身就蕴含着顽强拼搏、团结合作等体育精神,教师在潜移默化中也可以用自身的价值观念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所以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之间存在交叉点、融合点,体育教师通过深入挖掘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能够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故此,大中专院校需要立足于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体育课程的理念和在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中的价值,组织教研团队深入挖掘出体育课程教学中能够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体育文化精神等的思政教育资源,并将这些思政教育资源以共享的方式上传本校教育平台,以便帮助和指导体育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实践效果。

(三)科学设计和组织体育课程思政建设

一方面,高校要立足于自身人才培养目标,通过编选配套教材等手段整体规划体育课程教学思政教育目标,并将“立德树人”的思想贯彻始终。体育教师应在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思政教育目标的指导下,结合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结合体育历史,结合体育文化,将细化的思政教育目标融入体育课程教学中,使体育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体育课程的时代性、人文性和教育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效果。另一方面,体育教师需要利用各种教学辅助手段对课堂教学形式进行优化设计。例如,利用信息网络时代背景下学生信息接收方式的变化,制定出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发挥出教师的引导者作用,对传统的教学环节进行优化与革新,在不影响体育课程教学计划的前提下,将思政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发挥出思政教育的隐性教育功能。

(四)完善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考评机制

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目标是否达成,关键看人才培养效果的好坏。完善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考评机制,能够对“立德树人”视域下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达成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进而通过反馈机制在实践中进一步地深化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一方面,高校应进一步优化完善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实施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改变以往侧重专业知识技能而忽视学生思想动态的情况,将学生在体育课程中体现出的意志品质等纳入指标评价,使教师和学生能够重视体育精神的展示,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考评指标的科学性和效度。另一方面,大中专院校应当建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联动机制,通过精品示范课等形式,加强体育教师间的观摩、交流与学习。同时,还需要制定出有关教师授课评价等方面的思政教育考评量化指标,加强体育教师对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营造出积极的体育课程实践教育氛围。

四、结语

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如体育教师思政理论水平不高、体育课程思政资源挖掘不充分和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考评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在“立德树人”的思想指导下进行努力的探索研究。只有不断地探索和完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结构和实践路径,才能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最终构建出全方位的体育课程育人大格局。

猜你喜欢

立德立德树人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