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引导幼儿进行美术创作

2020-11-24甘肃省保育院

甘肃教育 2020年7期
关键词:创想美术作品创造力

甘肃省保育院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中国教育改造》一书中提到:“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我认为教育工作者就要不断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让他们对人生、对世界的好奇和幻想展开强烈的追求,不断地进行尝试体验。而美术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是最贴近生活实际和教育本身的一门学科。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画画、手工,彩笔在纸上任意图画,彩纸在手中任意撕贴,这些天马行空的画面承载着孩子们奇妙的创想,在他们内心深处涌动的创想萌发后,就会创作出一个个精美的美术作品。因而,怎样开启幼儿艺术创作的大门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抛开“像”与“不像”的枷锁

从绘画来说,长期以“像不像”为标准评价画作,会使绘画成为一个简单的由眼睛到手的过程,由于没有“心”的参与,也可以说是一个类似“复印”的过程。长此以往,幼儿的绘画过程就仅仅是一个由眼睛到手的过程。因此,他的眼睛里有画,心里却没有画。在美国,幼儿学绘画,老师往往不设样板、不立模式,让幼儿在从现实生活到内心想象的过程中自由“构图”。美国教师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就是从美术课上信笔涂鸦开始的,我们在平时的活动过程中只有抛开“像”与“不像”的枷锁,才能使幼儿展开无限创想将自己心里的画创作出来。也就是说,如果不能在自己的心中创造出一幅自己的画来,就只能重复他人。而只有心中的画,才会产生动人心魄的震撼力!

二、打破固有的作品模式

我国传统的美术教学观已延续了多年,其模式只注重教授技巧,老师示范以后,幼儿往往就不再主动去思考探究了,绘画、制作时照搬老师的范作,全班千篇一律,严重违背了美术教育活动的本位性,其根本结果只会阻碍幼儿创造力的开发与培养,使幼儿自身的潜力得不到开发和延伸,表面上让幼儿学到了绘画技巧,但实质上却把幼儿训练成了临摹的机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假如我们能在幼儿学习美术的初期就开始培养幼儿形成自己的美术作品自己做,做出自己风格的这种意识,就等于给了幼儿一片更加宽广的自由天空,这对幼儿未来创作美术作品大有裨益。

三、丰富幼儿的创造思维

创造思维的发展是一个由“潜”到“显”的内化过程,创造力的大小取决于创造思维的水平。影响创造思维的因素是创造思维的品质,创造思维的品质特征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跨越性、深刻性、广博性和预见性。美术活动中针对3~6岁的幼儿进行创造思维的培养,一方面,需要教师正确理解幼儿创造教育的基本内涵;另一方面,需要家长树立幼儿教育观,创设有利于幼儿创造的环境,以丰富幼儿的创造精神。幼儿时期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此阶段幼儿精力充沛、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富于幻想,所以,这个时期是丰富幼儿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时机。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幼儿的接受程度,指导幼儿观察,让幼儿形成观察的习惯和兴趣,要在脑海中形成观察的意识。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鼓励幼儿用感官去接触大自然,感受那变化万千的云朵、色彩斑斓的花儿、奇趣无比的昆虫世界等。大自然环境中的一花一石、一草一木都将成为幼儿最生动的创作素材,老师可以让幼儿画各种各样在自然界接触到的有趣事物,让他们观察其颜色、其形状,更深刻地在脑中塑造客观实体。幼儿在接触和了解了一年四季大自然的变化之后,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喜爱的材料,既可以用水彩笔描绘出心中的四季变化,也可以用橡皮泥捏塑出蝴蝶、花朵等作品来。教师应鼓励幼儿多看、多接触、多尝试,从而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激发幼儿的创新能力,拓展其视野,进而为培养幼儿创作美术作品打下基础。

四、鼓励幼儿大胆创作与尝试

如,以欣赏为主题的美术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带领幼儿先观察与本次创作主题相对应的中外名家的美术作品,并引导幼儿集中讨论,各抒己见,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围绕绘画作品的主题进行无限的创想。同时,结合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兴趣点来选择题材,让幼儿去观察生活中相关的信息,让幼儿有所启发,再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自己的绘画。以这种形式开展的教学活动,其目的就在于鼓励幼儿摆脱程式化、模式化的图像束缚,让幼儿大胆地去创作想象。

猜你喜欢

创想美术作品创造力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艺术创想
秋叶的创想
艺术创想 我爱冬天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