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次难忘的高原采访

2020-11-24法治日报侯建斌

法人 2020年8期
关键词:玉树车窗当地人

◎ 文 《法治日报》记者 侯建斌

2019 年6 月,中华环保世纪行正式启动,我跟随采访团首站来到青海。主办方给的行程非常紧凑,5 天时间去3 个地市,而且在玉树的两天,要去三江源的源头,一站是万里长江第一湾,另一站是澜沧江上游。

玉树州市区的海拔只有3600 多米,一般而言都不会有严重高反。但当地人提醒,长江第一湾海拔超过4800 米,高原气候“欺强不欺弱,欺男不欺女”,如果没有来过高原地区,建议大家量力而行。听到这些话,我心里咯噔一下,不过想想自己走南闯北这么多年,而且同行记者也有不少是男性,所以也没太当回事。后续的行程,很快验证了当地人的话。

中午1 点半,车队准时从玉树城区出发,车内气氛相当活跃,大家一边欣赏沿途美景、一边听着草原歌曲,还不时摇下车窗记录精彩瞬间。

这样的氛围没有持续太久,随着海拔上升,同车的几位记者陆续出现头痛、恶心等高反症状,我也不例外。关掉音乐,关紧车窗,不再说话,车内的气氛格外安静,静得似乎可以听到自己的呼吸声。抵达目的地时,有人开始呕吐;有人开始吸氧;甚至有人说,“高反太严重,就不下车了。”听到这些话时,我发自内心地认同,当时也很挣扎。不过当时头脑中闪现了一个声音,“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意识到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法制日报,于是就下车了。

车外的温度很低,低压缺氧还是给了我一个下马威,近一个小时的采访中,呕吐两次、头痛欲裂,随行的医生看我脸色惨白,要求立即停止采访上车吸氧。

按以往惯例,没法继续采访时,可以先留下联系方式,回京后再进一步采访,不过这一次,我还是坚持至采访结束。因为受访者是讲藏语的藏民,语言不通,回京后更不方便沟通。

返回玉树城区时,已是深夜12 点,回到酒店后那一夜几乎无眠,长时间吸氧后,大脑格外兴奋,微信群中组委会提醒,“明天的行程同样是一场考验,希望记者们量力而行。”善意的提醒,很快得到回应,有人说:“我明天请假啦。”也有人说:“我也不去了,有资料大家可以共享下。”“去?还是不去?”我心里直打鼓。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我暗下决心:大不了背着氧气包上去。于是,往返长达近10 个小时的旅途得以成行。

这次玉树采访之路,历经低压缺氧、道路颠簸艰险,不到两天时间,驱车21 个小时,行程900 公里,终于完美收官,当然也留下了两个难忘的数字。回京途中,随行的工作人员问我:“严重高反,为何第二天还要坚持?”我几乎不假思索给出了答案:“我是一名记者,新闻在哪儿,我就在哪儿。”

来报社已有多年,虽是80 后,但我有幸参与多次重大采访活动。这些采访活动规格高、时间长、强度大,高度考验一名记者的身心素质,但我知道,这些任务必须完成,也必须完成好,因为这既是报社对我的信任,更是一名记者身上沉甸甸的责任。“新闻在前方,一直在路上。”这就是我一直以来坚守的初心吧。

猜你喜欢

玉树车窗当地人
下雨天,车窗和后视镜起雾怎么办
玉树新城
我家门口的玉树
玉树留芳
看到和走到
车窗不起雾
信一半
车窗拍摄器
看到和走到
白衣如风拂玉树,冷浸溶月小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