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契合的探微①
2020-11-24刘雪光
刘雪光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无锡 214153)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走向世界。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实施,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中国文化对世界各国的影响都明显增强。世界各国也在用比此前更为关注的目光观察、审视中国,迫切地想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急切地想知道中国未来将怎样去影响世界、改变世界,未来的中国是否会取代美国等发达国家,成为世界的中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大学生将怎样去提升和完善自身,本文作者认为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一种文化自觉,去全面、深刻地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更应该有一种文化自信,去学习、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撑,文化能为人民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必须不断加强文化建设[2]。
然而,当今社会面临着社会转型发展,价值观取向多元化的现实情况,人们渴望在不同的场合实现自我的物质价值,以便得到周围的人对自己各方面的认可,这种对物质利益的强烈追求,使得部分高校冷落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甚至是摒弃了人文素质教育,这种情况下,也随之带来一系列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因此,各国都在采取各种办法整合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特别是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以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同步发展,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3]。在新时期,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离不开对文化自信的树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在全党上下加快推进体育强国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过程中,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创新发展,同向同行、共同用力、协同育人,这是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创新发展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4]。
1 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现状及原因
现阶段我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发展环境、发展条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文化、医疗、资讯传播高速发展,个人意识空前高涨,进一步拓展的潜力巨大,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满足,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精神生活却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迷茫或者说空虚,尤其是作为未来祖国栋梁的大学生,在“个人本位”“拜金主义”“西方实用主义”“享受主义”的影响下,人文素质现状堪忧,总结起来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匮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社会责任感差,对挫折的适应能力弱
现在的大学生中,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对亲人依赖性强,比较自我,社会责任感不够,很多情况下表现出不能直面困难,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能力有待加强,不懂得如何尊师重教,一旦在学习或工作中遇到困难或挫折,便不知所措,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稳定性较差,以至于导致校园悲剧等。上述问题加剧了部分学生人文素质境界的持续低下,虽然他们很聪明,想法也很新颖,但仍然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理想,每遇挫折就一蹶不振,参与竞争的实力大打折扣,难以成为创新发展的人才。
1.2 重专业,轻人文,知识面窄
学校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忽视传统体育文化教育,认为文史哲体等知识的实用价值不高,缺乏应有的文化自觉性。很多学生本身也认为只要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就可以,忽视了其他方面素质的提升,特别是高职院校,其生源构成杂乱,部分学生文化素养不高,知识结构不合理,相关的理论知识缺乏,甚至连最基础的文学常识、最基本的艺术欣赏能力都不具备,种种现象所表现出来的人文素质的缺失令人担忧。
1.3 对民族文化缺乏兴趣,没有认同感
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所在,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5]。受西方实用主义强调自我的价值观念的影响,特别是“美雨欧风”的不断强劲以及外来物质观念的不断入侵,再加上本身的文化熏陶不够,使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嗤之以鼻,部分学生盲目标新立异,过分强调个人利益,耽于享乐,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以财富为标杆,对中华民族文化产生了审美观点的偏差。
1.4 网络时代带来甄别信息的缺失
在知识经济时代,网络信息在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推进社会文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网络上大量宣扬、展示西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现实,网络人际交往虚拟性,以及色情、暴力、诈骗等垃圾信息,对我国大学生的思想产生的负面冲击不可低估,这对于人文素质较为薄弱的学生来说,会使其丧失判断能力,迷失其中。
2 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路径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两条独立路径,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增强二者的协同育人,不仅要依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身内生动力的感召与吸引,同时也需要依托科学的管理手段,把握新形势、找准新起点、构建新体系、推进新模式、配套新资源,帮助二者在共同的目标方向中完成有效协作,实现协同效应[6]。
2.1 通过弘扬传统体育精神嵌入人文素质教育
民族传统体育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充实发展,成为实践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实践不仅在于形体塑造,更注重在精神层面锻造人的意志、思想。团结互助、奋发向上、爱国爱民的民族体育精神,是无数体育实践已经证明过的人文事实。通过民族传统体育精神嵌入人文素质教育,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知行合一目标的重要途径。高校教育者可以着力挖掘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在精神,通过组织观看体育文化影像作品,讲好民族体育故事,传播民族传统体育中的自立自强、爱国主义等高尚情怀。在教学中以民族传统体育内涵教育为切入点,启发学生对传统体育意义和精神的思辨,丰富人文素质教育内容。藉由民族体育优秀代表人物的模仿作用,促进学生育化优良人格品质,潜移默化地夯实人文精神基础,深化人文素质内涵式教育。
2.2 通过创新教育渠道嵌入人文素质教育
基于民族体育文化的多元化表现形态,将人文素质教育落于实处,以有形载体建设人文素质根基。在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创新教育渠道,激发学生兴趣,满足不同层次的锻炼需求。如通过体育俱乐部、社团等形式,形成新型校园文化品牌,将体育精神融入组织行为规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民族体育运动实践,奉行诚实守信、一心为公的道德操守。以体育竞赛等选拔方式,落实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核心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力,营造外塑体质内炼精神的学习氛围,打造人文素质教育内外兼修的有机整体。利用新时代鲜活的媒介形式,如两微一端、短视频平台、抖音等,创新宣传民族体育文化,延伸人文素质教育的渠道,进一步提升人文素质教育活力。
2.3 通过优化课程教学模式嵌入人文素质教育
探索课程教学的新模式,是活化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首先,要调整课程教学理念,将教学模式从教师主导型转换为双向互动型。针对当代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特点,实现教育资源的多向传输,筑牢教师的功能性辅导基础,切实加强学生参与度和自我教育力度。其次,通过优化课程教学实践,开发拓展性、创新性课程,如混合式金课等,重点打造新时代下民族体育文化教学路径。最后,建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寻找其与民族体育课程内容的新触点,实现教学模式的多维度融合,提高人文素质教育质量。
2.4 通过打造兼具教学、科研、实践、管理能力的骨干队伍嵌入人文素质教育
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协同育人,需要整合教育力量,打造坚实的教育团队。一方面,以体育教师、教研室、团委、学生工作部等为主干,整合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内部力量,打造一支集聚教学、科研、实践、管理能力的师资队伍。实行教育联动机制,从体育专业化和素质教育全面化的角度,形成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大格局。另一方面,积极联络民间体育文化资源,接驳社会体育创新平台,凝聚高校内外人文素质教育协同工作力量,充分发挥各主体、各部门的育人优势。通过参与大型民族体育赛事活动,服务体育文化创新企业等形式,为学生提供素质能力展示空间,提高教育效能,实现全方位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
2.5 通过优化课程教学模式嵌入人文素质教育
体育的本质是人格教育。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素质教育的持续推行,体育课程理论和教学观念的不断发展更新,重视体育运动,铸就强健体魄,成为教育的奠基性任务。如何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化”等教学模式,调整、优化体育课程教学,探索和开发拓展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以及创新性课程,提高高校体育课程育人功能,成为当今社会重新审视基础教育的责任和使命。
2.5.1 实行团队比赛等参与式实践教学
为了落实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要明确教师的主体地位,在优化体育教学模式时可以将团队比赛等方式融入其中。体育课程本身具有行为教育的特点,竞技类体育课程,教师可以在传授相关体育知识、示范规范动作要领之后,在班内展开团队比赛,提高学习兴趣、活跃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你追我赶、互帮共学”的良好学习风气,促进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
2.5.2 俱乐部、社团、运动队等多种活动方式并行
为了落实人文素质教育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在优化体育教学模式时可以将课堂教学与俱乐部、社团、运动队等多种活动方式并行,注重系统培养,兼顾多样成才,即构建“三元一体”的课程模式,这种模式内容比较丰富,包含了校内和校外;校内主要指除了体育课堂以外的一切体育活动;校外主要企业、社区和兄弟院校等,这些都是体育课程的延伸。以满足学生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锻炼需求,引导大学生在体育学习、体育锻炼、体育活动、体育比赛、竞赛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学”与“思”、“言”与“行”、“德”与“智”有机结合的美妙之处,深刻体会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3 结语
民族传统体育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是基于民族传统体育所具备的独特行为方式和特点而产生的。因此,在强调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不仅要坚持传统人文素质教育的模式,更应该充分认识到借鉴、利用和传承这种教育资源的重要性。中国的人文素质教育务必要秉承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与义务,使其在校园生活中随处都能感受到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共同肩负起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时代重任,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