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理念的“大体育”教学体系研究*
2020-11-24刘占鲁冯嘉诚龚建林
刘占鲁,冯嘉诚,龚建林
(1.天津理工大学,天津 300384;2.广东工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经过数十年发展,成果导向(OBE)已成为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贯穿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之中。OBE的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三理念成为当下高校教育的根本遵循。2016年6月,我国加入了《华盛顿协议》,具有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我国迅速开展,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指导方向。2018年教育部颁布新高教40条,明确提出“坚持学生中心,全面发展、坚持服务需求,成效导向、坚持完善机制、持续改进[1]”等教学原则,作为“新工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主要途径,OBE理念在教学思想、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与“新高教40条”紧密契合,对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培养质量都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1 基于OBE理念的“大体育”内涵
OBE是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理念,其“以学生为中心”的内涵具体体现在教学活动的中心和主体由教师到学生的转移,围绕学习成果(也就是毕业要求)来设计和实施教学。基于OBE理念的体育课程是对传统单一运动技术教学的改革,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作为毕业要求来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与实施与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目标在逻辑上是一致和统一的,在具体实践中也是整体、不可分割的。
“大体育”以更宽大的视野,更大的格局定位体育教学。《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了体育课程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五个目标,明确指出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党和国家越来越高度重视体育在增进健康、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对体育提出了“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四位一体”重大时代使命,面对时代责任和使命,“无体育,不清华”“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北京大学)”等高度重视体育工作的理念开始在社会上广为流传,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体育成为全面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是健全人格的首要选择、“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体育课程承担着重大的时代责任,需要以更大视野和担当来定位体育,尤其是作为体育工作核心的体育教学。
“大体育”以终身体育能力培养为毕业要求,是致力于学生一生健康的教育。体育教学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完整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掌握一到两项体育技能,并能在毕业后继续从事此类体育活动,终身体育能力是OBE理念中的“毕业要求”。所以体育教学过程必须做到“知行合一”,学生要掌握运动知识、和完整的运动技能,也乐于在课余时间从事体育活动、毕业后依然从事体育活动。通过各级各类、校内校外一体化竞赛实现学生体育健康习惯和体育品德的养成。当前对于体育宏观的、综合性的希望和需求,使得作为教学的核心元素的体育课程承担着更为全面的使命和责任。根据学生能力培养的需求,体育学科培养目标则应着重于学生适应社会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而形成良好体育生活方式,为此后“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奠定良好的身体基础,这是体育学科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答案核心。同时必须明确,如何实现遵守规则、人格健全、团队精神、家国精神等“非技术性能力[2]”的培养,需要我们确立终身体育能力养成这一条主线,并将其贯穿教育教学改革全过程,立足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充分发挥体育竞赛的载体作用,使学生经历复杂情境或者是竞赛全过程,在此过程中掌握运动知识和技能,培养终身体育能力。
“大体育”推动着课堂延伸,构建了协同育人的“大课堂”,是覆盖全体学生的教育。“大课堂”既使得打破原有的单一知识、技能的传统教学逻辑成为必然,也促使体育课程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四位一体”的定位去进行教学设计,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上去构建“大体育”课程体系,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动着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在时间维度上,重视学生终身体育的运动技能和健康习惯的习得和养成;在空间维度上,强调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和学校各部门协同育人;就其覆盖面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强调每一名学生的积极参与及探究性学习。
2 “大体育”教学设计
季浏先生等人依据《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于中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育课结构化技能教学等问题进行了深入阐释,对大学体育教学设计与实施有着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其中所提出的“无强度、无战术、无比赛”的“三无[3]”体育课,也是目前高校体育的通病。基于OBE理念构建的“大课堂”,实现了教学中心由学科朝向学生的转变,课堂内容由单一化转向结构化和系统化,实现大中小学一体化体育教学,是培养卓越本科生的需要。
2.1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每一门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素养方面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贡献,体育的学科素养是通过体育学习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理清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构建、教学实施等教学过程就有了根本逻辑起点。“体育学科在构建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过程凝练出三大关键点: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4]”。毕业生应当具备从事体育活动所需的运动技能,掌握保持身体健康的知识并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同时也具有尊重对手、勇于拼搏、敢于超越的体育精神,而且在离开学校走向工作岗位以后,具备主动运用学校体育教育中获得的能力,构建自己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从而体现出体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实现体育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需要教学设计做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第一是从“学科中心”到“学生中心”思想上转变,注重学生通过教学整个过程后所获得的能力。好比《工厂电气控制设备》老师授课不关注最新工业需求和动向而几年如一日或几十年如一日的照本宣科,其授课肯定内容陈旧、课堂乏味,学生学习兴趣难以提升起来,教学质量便无法保障,篮球课老师固守“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等单一技术教学而忽视实际比赛环境的实践和运用,学生很难掌握完整的技术动作,学习兴趣也很难高涨。这种转变是痛苦的,但是必须的,应从教学思想和理念上深入认识,否则就无法落实“以学生为中心”。
第二是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组织者,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成为课堂主角。传统教学注重教师权威性,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看似井然有序而实则单调无趣。“军事课、纪律课、安全课、说教课、单个技术课[5]”这五种传统形态的体育课,浪费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却造成了老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困境,直接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以大学生已经掌握的技术为基础,采用分组、探究式学习方式,教师设置比赛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能动性,“激发学生兴趣和潜能,让学生忙起来、教学活起来、让管理严起来[6]”的教学真正得到贯彻和实施。
第三是考核评价方式由单一评价到过程、整体评价的转变。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以学生掌握运用完整技术动作水平以及在此过程中自我提升的程度,应包括课堂分组竞赛成绩、理论课成绩、课外锻炼成绩、《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多个方面,以评价促进学生终身体育能力持续提升。
2.2 模块化课程和结构化教学内容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有一个问题总能引起很多思考和争论,那就是“为何我们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接受着系统的体育教育,却很少学生能熟练掌握一两项运动技能?”其原因有升学考试的导向因素,也有社会对体育教育的认识程度问题,但关键还是作为整个体育的核心的体育课程问题,是教学内容的设置问题。单一技术或者知识的教学内容,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学生的掌握和运动知识技能的过程教育,只做“填鸭式”教学,教师就某一知识动作讲解示范完毕即是课程的结束,学生练习环节便是“放羊式”教学的开始,学生并未对完整技术动作有过清楚概念,更谈不上在实际比赛环境中运用技术,核心素养提升谈不上,毕业能力更谈不上。
从目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基本上都实现了学生自主选课,教学大纲涵盖了知识技能和健康教育及品德教育,但由于忽视了各教学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单一化知识技能教学割裂了动作学习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造成了教学效果的底下,学生体质健康水平30年来持续下降。“OBE强调如下4个问题: 我们想让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是什么? 为什么要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 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 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取得了这些学习成果?这里所说的成果是学生最终取得的学习结果,是学生通过某一阶段学习后所能达到的最大能力[7]。”确立学习目标以后,教学系统其它要素必须围绕着教学目标协同考虑,并逐层细化,控制着教学的每个环节。这与传统的“单一运动技术”体育教学产生了巨大反差: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某个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的讲授,而忽视了学生掌握整个运动项目的最终学习需求,这也是造成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学习篮球双手胸前传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而却不会打篮球、不能参加篮球比赛的根本原因。围绕着终身体育能力的目标,运动技能、体能、体育知识、裁判规则等教学要素按照严谨的逻辑形成体育课程的体系,以整体项目而非单一技术的模式构建体育课程体系。
王登峰表示,“中国学校体育正迎来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变化[8]”。他认为:“我们对学校体育的定位从来没有那么清晰过。我们之前学校体育的定位基本上是保障学生体质健康。也就意味着学生不一定会运动技能,学生不用参加竞赛,只要每天活动就行,跑步、做操、健步。不需要运动技能,也不用参加竞赛,学校体育的价值就没有体现在四位一体上[9]”。以竞赛为主线的体育课程,需要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和一体化的竞赛及评价体系,这是基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逻辑判断,也是基于OBE理念体育课程的根本遵循。
2.3 协同育人“大课堂”构建
OBE理念大力推进研究型教学模式,将课堂变成学启发引导学生探究的中心,将教学内容在时间和空间上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此,体育从体育课堂朝向课外延伸,课外体育竞赛、体育社团活动、校园跑步等成为学生掌握技术动作、培养健康习惯和培养体育品德的广阔空间。
毋庸置疑,体育课一直是整个体育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体育课核心素养的提升、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也是体育教师永恒的责任和使命,但是运动技能掌握是以身体的实践和技术动作的运用为前提,仅靠每周两学时的大学体育课,很难实现技术动作熟练掌握,也无法保证身体的健康水平。教学时间的延伸,是将体育学习和锻炼从课上往课下、往日常的延伸,而空间的延伸则是指体育活动从课堂往校园、社会的拓展,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体育大课堂,以协同育人方式提升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3 “大体育”课程实施——以“运动教育模式”为例
“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体育课程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身体的实践性和技术动作的运用性[10]”。基于实践性和运用性的特点,“大体育”改变了“以运动知识、技能传授为中心”的传统体育强调单一技术动作教学的弊端,“要教会、要学会、要会用、要常用”,这才是完整意义的体育教学。要通过不断的身体练习使学生掌握完整技术动作并能在比赛的环境中加以应用,并能在课外、校外、今后的工作生活中经常使用。大学生大都具备了一定的运动基础,也具备从各种途径获取运动知识的能力,竞赛的课程模式,是激起学习兴趣和潜能的有效途径。
3.1 信息化技术推动的体育教学变革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线上授课为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在无法聚集学生、场地器材受限的情况下如何实现体育课教学?众多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始被广泛应用到体育课教学中,这将对传统体育教学产生颠覆性变化,固守着单一技术讲解示范的体育教学模式受到了极大挑战,“光说不练”的体育教学面临着被淘汰的境地:当所有的知识理论和动作讲解都可以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生动呈现而且可以无限制回看时,传统的讲解示范工作已经不再是体育教学的重点,教学重心自然转移学习效果即产出效果那里。同时,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也推动着OBE理念在体育课程与教学层面的贯彻实施,体育教师角色由讲授者转变成了组织者,学生开始真正成为教学的中心,等到学校开学具备聚集上课条件时,一大批线上线下混合的体育“金课”将不断涌现。线上教学是机遇,更是挑战。
3.2 大学体育“金课”的实现方略
2012年被称为慕课元年,至今慕课经历了快速发展,具备了较为完备的教学模式,与之相对应的翻转课堂开始迅速成熟。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和优势互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实现了探究式学习;通过小组之间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动力。慕课、翻转课堂为体育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打造线上线下混合的体育“金课”获得了具有实践意义的指导。
2013年开始,天津理工大学开始进行了运动教育课程与教学模式( Sport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model)简称SE 课程改革,后来逐步在运动教育模式中融入了慕课,将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到SE模式中,形成了“MOOC + SE”模式[11],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由于具体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已经在另文中详细论述,在此仅针对OBE理念需求,对该模式的核心要素作以阐释:以掌握完整技术动作为教学目标,进行构建结构化教学设计,以小组竞赛方式实施课堂教学。
“它(体育技能结构化教学)强调认识运动技能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单一的知识技能体系前后连接,并以两个以上内容组合学练方式予以呈现,引导学生获得完整技术动作参与体育活动展示和比赛的教学方法”[12]。体育技能结构化教学是基于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理念下的教学模式的研究,其成果对于OBE理念的大学体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MOOC + SE”模式也正是通过结构化的模式组织教学内容,以健康知识、体育文化、运动知识、运动技能、基本体能、专项体能等内容组成教学模块,将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以“雨课堂”形式在课前进行知识和技术的讲述,进行教学过程中形成性评价。以分组比赛的方法进行教学,以最后比赛成绩进行团队评价,最终形成上述的完整评价。
3.3 以竞赛为教学的载体
“胡依青佳认为人类文明是在游戏中产生并以游戏的形态存在和发展起来,游戏精神在体育比赛中得到充分体现。游戏的目的在于胜利,在于显示自己的优越。一次竞技比赛、一次辩论大会的获胜,往往使人们感觉到自己在生活各个方面都优于对手,获胜的优越超过比赛过程本身扩散到生活的各方面[13]”,体育竞赛之所有具体强大吸引力和教育价值,除了运动者在身体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由多巴胺带来的身体愉悦之外,游戏精神中的荣耀感,应该是价值方面的追求,其作用更深远和持久。“自强不息、超越自我[14]”的中华体育精神在竞赛中弘扬并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源泉。这种比赛应是发源于课堂教学的一体化过程,伴随着“游戏精神”融入各种体育活动中。
教育部对学校体育竞赛做出明确指示:建立“校内竞赛-校级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竞赛体系,构建县(区)、地(市)、省、国家四级竞赛制度[15]”。在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位一体”的体育目标任务时,竞赛发挥着主导作用,是贯穿各项体育活动的主线,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竞赛是贯穿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有效载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意指体育课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和激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参与课堂,探究学习[16]”。大学生认知结构逐渐完善和成熟,具备相对完善的运动技能基础,其课堂教学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划分,应以探究式、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以分组竞赛为大学体育课程实现方略,是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切实途径。
4 “大体育”综合评价机制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获得能力提升是OBE理念明确的指导思想,如何对学生体育能力实施全面评价并实现持续提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体育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其内容应包括学生的体育课成绩,也应该包括《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课外体育锻炼成绩、参与体育活动的频度等因素,形成全面评价机制;二是体育课的评价,这是整个体育的核心和重点。体育课评价应突出团队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注重形成性评价,这是目前体育课程中最薄弱环节,也是OBE理念给高校体育提出的重要课题。
因此,“MOOC + SE” 教学模式的实施,基于分组竞赛排名作为团队评价成绩,实现了评价方式的革新,同时利用“雨课堂”中的反馈功能实现了形成性评价。这种方法促使学生一起学习,相互帮助,相互监督,并且能够指出其他人的不足,加以改进,最终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整个学期的比赛过程学生分别扮演裁判员、主力运动员、替补运动员、仲裁委员等角色,培养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沟通能力。尤其在处理诸如情绪失控、技术犯规等问题方面,由体育教师引导、各小组长组成的仲裁小组的裁决对当事学生有着极大的说服力,真正实现了“民主治理”。这样考核方式的直接结果就是促进了小组成员之间的探究性学习,对技术、战术、体能的练习和提升都成为学生自愿和有组织的行为,持续提升终身体育能力成为了现实。
5 结语
时代发展为高校体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立足“四位一体”“立德树人”的目标定位,结合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为毕业要求来构建“大体育”教学体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产出导向,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带来的教学变革,改革以教师为中心、单一运动技术教学为特点的传统体育教学在思想观念、操作方法等方面的不足,打通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后一公里”通道,是新时代体育教学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也是培养卓越人才的必然选择。本文对基于OBE理念的“大体育”教学模式做了一般性的逻辑分析和实施探索,其中的教学层面的设计实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只要理念正确,成效就会越来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