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转型发展研究
2020-11-24王雪莉郑成雯王萍萍陈文成
付 群 ,王雪莉 ,郑成雯 ,王萍萍 ,陈文成
体育综合体作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载体之一,必将成为未来体育产业促进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王家宏等,2017)。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转型发展既是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也是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未来发展的空间和潜力无限(黄玮等,2017)。从国际发展实践来看,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转型已有不少成功案例。美国宾夕法尼亚的伯利恒钢铁艺术文化园区、德国鲁尔区埃森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的十三号矿井、奥地利阿尔卑斯山区的因斯布鲁克等园区,通过综合开发和休闲定位、业态融合和生态构建、政策引导和科学规划等举措较好地实现了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的转型。从国内外研究成果来看,针对传统工业园区转型的研究较多,而有关体育综合体建设与发展的研究较少。其中,有关传统工业园区转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转型路径(Veiga et al.,2009)、空间布局(张璐,2018)、产业集聚(吴志军 等,2015)、规划设计(Kuznetsova et al.,2016)、机制创新(Yu et al.,2015)等方面,有关体育综合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概念界定(Donadio et al.,2016)、园区选址(Kim et al.,2016)、规划设计(Nizetic,2018)、融合发展(张文亮 等,2018)、推进对策(腾苗苗等,2018)等方面,而专门关于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转型的研究成果较为鲜见。从现有研究来看,尚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有关体育综合体建设与发展的研究,针对园区项目植入、业态选择、转型理念、功能定位、空间布局、主要任务、阶段划分、推进路径等方面涉及得还不深。另一方面,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转型发展的相关研究还很薄弱,园区转型的理论逻辑、推进思路、政策保障等问题还没有进行专门深入地探索和分析。可以预见,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转型发展势必成为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其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必将进一步丰富和拓展。那么,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转型的内在逻辑和推进优势有哪些?面临怎样的内外部环境?如何推进园区的转型发展?转型的着力点在哪里?这些都是需要重点探究的问题。本文立足转型的理论逻辑、国际案例、推进思路及保障措施,对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的转型进行探索,以期为我国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的转型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经验借鉴。
1 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转型的理论逻辑
1.1 产业关联度高
产业关联度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通过产品供需而形成的互相关联、互为存在前提条件的内在联系,一般涉及到原料、用途、战略等核心要素。从产业类型上看,传统工业和体育产业之间好像差距较大,分属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但从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来看,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转型具备较强的产业关联度。
1.1.1 原料关联
从园区形成要素的来看,传统工业园区和体育综合体之间关联度较强。1)场馆设施。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转型,一方面实现了工业遗存和废旧厂房的可持续利用,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体育综合体场馆建设投资大的问题,保证了园区转型的无缝对接,有助于节约成本和提升效益。2)空间资源。以钢铁业、制造业等为主体的传统工业园区通常具备较大体量,有充分的空间进行体育项目的植入和体育企业的引进,便于最大范围实现体育综合体的空间布局和项目规划,有利于一张“蓝图”画到底,保证园区转型的质量和水平。3)人力资源。传统工业园区的停产、限产带来了较严重的就业问题,部分失业人员和待就业人员可一定程度满足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转型过程中的人力需求,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对接。
1.1.2 用途关联
从园区发展的功能看,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转型也具有较强关联度。1)调整产业结构。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转型,一方面减少了传统工业的产能,较好地实现了传统工业去产能和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增加了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体育产业补短板,两者转型很好地契合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目标。2)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转型是对“绿水青山”的保护途径之一,将减少传统工业园区对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3)提升就业水平。体育产业是一个以提供服务型产品为主的业态,对从业人员的需求量较大,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转型,将一定程度上提高园区的就业水平,进而带动经济发展。
1.1.3 战略关联
从国家层面来看,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及体育产业的加快发展都上升为国家战略,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转型具有重要的战略关联度。1)产业复兴。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转型推进了传统工业向体育产业的转型,使产能严重过剩的传统工业的资产和产能向社会亟需的体育产业进行转移,有助于实现园区资产的保值增值和产业复兴。2)文化复兴。传统工业园区通常发展时间长、社会影响力大,园区早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名片和地标建筑,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统。在保持工业遗存设施结构和空间布局完整的情况下,推进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的转型,既是对传统工业遗存的保护,也有利于凸显体育综合体的独特文化特色,是文化复兴的重要体现形式。3)生态复兴。从园区转型的用途层面来看,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转型可以保护生态环境。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两者的转型是园区生态复兴的重要体现,通过发挥体育在传统工业园区转型中的积极作用,不断完善和优化园区生产和生活环境,将园区打造成展现城市活力和创新活力的“新生态”。
1.2 政策持续驱动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发展成为当下经济发展与社会改革的主旋律。国家针对传统工业转型、体育产业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经济政策,为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持续驱动力。
1.2.1 体育产业发展政策
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刺激政策,其中,体育综合体的建设与发展受到高度重视。2014年10月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文件明确指出要通过体育设施等载体的建设,推动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的发展,促进体育与商业、休闲、住宅的综合开发,特别强调通过废旧厂房、老旧商业设施、仓库等的改造盘活存量资源。2016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支持和鼓励体育场馆运营,推进体育旅游、体育会展、文化演艺、康体休闲、体育商贸等业态的发展,积极打造体育服务综合体。2016年10月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7号)指出要鼓励健身休闲设施与娱乐、文化、商业、住宅等综合开发,打造健身休闲服务综合体。从国家出台的体育产业发展政策可知,体育综合体的建设和发展受到党和国家的重点关注和高度重视,已经纳入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且已经制定了明确的行动指南。体育综合体作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载体,在打造经济增长新动能和新的增长点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转型发展,既有利于加快新旧产能接续转换,也有利于传统工业园区的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1.2.2 传统工业发展政策
传统工业发展政策主要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业态的发展政策。从我国传统工业历年促进与改革的相关政策来看,传统工业的转型也是中央和地方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的重点领域。2016年2月颁发的《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发〔2016〕7号),强调受能源结构调整及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煤炭行业出现效益下滑、供求失衡、产能过剩、需求下降、竞争秩序混乱等问题,需要通过过剩产能的化减,实现煤炭企业的脱困发展。2016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促进有色金属工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42号)指出,需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化解结构性过剩产能,推动有色金属工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2018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8〕42号)明确指出,受作业环境复杂和产品需求多样等因素的影响,农机装备产业出现较明显的发展不平衡问题,部分农机装备有效供给不足、需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除了以上传统工业转型的发展政策外,国家还针对钢铁、化工、纺织等一系列传统工业的转型发展做出了明确指示和科学规划。种种迹象表明,传统工业去产能和转型升级已是大势所趋,这也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增长动能转换的重要方向。
1.2.3 宏观经济发展政策
面对我国经济增速下行和动能不足的挑战和压力,国家就宏观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刺激政策。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提升原材料供给水平,加快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焦炭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2018年3月,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2018年9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文件表明,工业转型升级作为我国总体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要持续利用工业转型升级资金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加强科技创新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结合。从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来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将会成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的主基调,这也为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转型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1.3 经济发展需要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整体趋势放缓及国内外经济摩擦不断深化,我国经济发展形势日益严峻,经济呈现“L型”发展态势,转型发展是大势所趋。
1.3.1 经济增速换挡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数据来看,2011年是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分界线,在此之前GDP增速年均复合增长超过9%,在此之后,经济增速下行趋势明显,从2011年的9.5%下降到2018年的6.6%左右,为1990年以来GDP增长历史最低。其中,2016—2018年我国GDP增速分别为6.7%、6.9%、6.6%。从当前经济增长的走向来看,“十三五”时期,经济增速放缓已成不可逆转之势,平均增长率可能只有6.2%,甚至更低。这也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已经步入“新常态”(杨振华,2017)。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简单来说,就是随着经济发展形势的日益严峻,我国经济不再维持长期以来的高速增长,而是转向中高速度增长,而且如果不能探索出新时代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动能和新的增长点,如果不能解决当下经济驱动力不足和产业结构失衡的矛盾,GDP增速下行的趋势还将加剧,整体经济甚至会走向中低速发展。
1.3.2 经济结构调整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低水平阶段,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明显,高速增长可以是一种常见现象。然而,经过改革开放40年发展,我国经济规模增长迅速,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林毅夫,2018),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和规律来看,要想继续维持高速增长难度巨大。当然,最主要的原因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失衡,即供给已经超过了需求,特别是低水平和低质量的供给远超社会需求,这势必要求经济发展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实现从投资和出口拉动的追赶型经济发展模式向提升效益和质量为目标的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这一重要趋势从《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得到了印证,因此,高质量发展将会成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基于我国经济增速下行的严峻形势和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从中央到地方积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推进经济发展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其中,体育、健康、医疗、文化、旅游等领域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体育产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驱动力,必将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持续推动力,体育综合体的建设与发展潜力无限。
1.3.3 经济政策消化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我国经济遭受巨大冲击(张细松,2010),为避免经济发展的硬着陆和增速下行过快造成不利影响,政府提出和实施了4万亿的投资计划,通过拉动内需和产业振兴帮助经济发展迅速回暖。其中,2008—2010年间,在经济政策的强力刺激下,经济增长明显,GDP增长速度一度高达11.9%。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率先走出经济危机,为全球经济复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自2011年二季度开始,我国经济增速逐步回落,基本上可以理解为进入了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这一阶段,虽然经济政策的刺激还在,但刺激的边界效益已经逐步降低,并且由于前期国家经济政策的刺激过大,以致当前经济政策选择的范围缩小,调控效果降低。在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新的历史时期,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转型既是我国传统工业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内在诉求,更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的重要体现。
2 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转型的国际案例
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伯利恒钢铁艺术文化园区、德国鲁尔区埃森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的十二号矿井、奥地利阿尔卑斯山区的因斯布鲁克奥运之都均为传统产业遗存蜕变为城市人气地标的成功典型,在传统产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转型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
2.1 经典案例
2.1.1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伯利恒钢铁艺术文化园
体育休闲娱乐一直以来都是世界老工业区向体育产业园区转型过程中聚集人气的有效手段,因此如何利用好体育休闲娱乐的魅力和价值是老工业区转型发展的重要考虑之一。伯利恒集团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第二大钢铁企业,2001年宣告破产后,1 800亩的厂区顷刻间就成为废弃的“工业荒漠”。为了厂区的可持续发展,园区在原有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的基础上,构建了一条贯穿园区的曲线型道路及与之相配套的体育休闲娱乐设施,并创造出功能丰富和灵活多样的空间布局。改造后,园区主要包括用于聚集客流及园区定位的游客中心广场、俯瞰整个园区的钢铁材质高架人行步道、举办免费的家庭音乐会和娱乐休闲的露天剧场、种满植物的园区生态场景及节省能量消耗的低等级照明设施布局。体育项目的植入为园区产业转型和复兴带来了新的动力,并为伯利恒未来的智慧发展注入一剂强心针。它保证了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及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了一批创新企业的快速崛起以及老旧建筑和周边场地的合理利用,为周边已有企业提供了诸多支持,也为当地居民和游客创建了一种消费场景,让原本废弃的工业园区重新焕发活力。
2.1.2 德国埃森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第十二号矿井
德国埃森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第十二号矿井曾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最现代化的煤炭运输系统,是欧洲重工业发展的缩影,经产业转型升级,现已成为鲁尔区的文化中心,是展示德国工业繁荣和采矿盛况的一座鲜活的历史博物馆。园区改造后,形成三大功能区域,整个园区规划科学且功能分明。第一区域由原锅房改建而成,是整个园区的核心所在,体现了煤矿区建筑的精华,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红点设计博物馆。第二区域则被改造成功能齐备的工作和生活场景,由幼儿园、陶瓷艺术工作坊、舞台艺术表演场馆及矿区办公室等主要建筑构成,同时该区也是第一区域和第三区域的连接处——空中走廊,通过走廊可俯瞰纵横交错、极富艺术气息的管道。第三区域由原炼焦厂、煤仓、洗矿场、筛煤车间、大烟囱改造成各种各样的休闲娱乐设施。园区内的运煤传送带被改造为摩天轮,水道改造成滑冰道,矿车轨道改造为骑行道,废弃炼焦厂改建成泳池、滑冰场和骑行空间。园区通过改造及体育元素的注入,极大地丰富了休闲娱乐的项目,吸引了人气和人流,保障了园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1.3 奥地利阿尔卑斯山区的因斯布鲁克奥运之都
因斯布鲁克位于奥地利西部奥地利阿尔卑斯山区,曾先后举办过1964年冬奥会、1976年冬奥会以及2012年冬季青年奥运会,是名副其实的奥地利奥运之都、冰雪运动之城,因此体育运动一直都是因斯布鲁克地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斯布鲁克在产业转型和区域规划中,把运动作为一个重要元素,用运动引导城市规划,用运动的眼光看待地区的长远发展。经过多年的改造和建设,该地区共拥有9个滑雪片区、1 220 km的夏季徒步道、115 km长的山地自行车道、10个山地攀岩区、近1 000条阿尔卑斯山登山线路和散布于山区中的众多探险营地。此外,因斯布鲁克以“体育+”的产业发展模式丰富了城市的产业生态群落,积极发展与体育相关的生活和产业配套,餐饮、酒店、购物中心与冰雪产业的网状动态分布,推动了“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打造体育休闲场景和娱乐体验,提供适合各类人群参与的运动设施及场景,汇聚多家顶级运动装备企业,构建科技研发为主的产业体系,提供专业运动培训学校及配套设施等保障,将因斯布鲁克打造成为“泛体育生态群落”构建的典范,推动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增长。
2.2 主要经验
2.2.1 综合开发及休闲定位提升整体价值
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及环境价值等的整体实现和提升是钢铁产业园区向体育产业园区转型的前提,因此,立足园区整体价值提升,进行综合开发及休闲定位是钢铁产业园区向体育产业园区转型的重要方向。1)以原有工业形态为依托,注重场地综合利用。从案例的分析来看,各园区在钢铁产业园区的开发中都没有抛弃原有的工业遗存,而是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改造利用和整体开发。通过保护性的开发和利用,园区工业遗存的历史性和完整性得以保留,人们有机会再次目睹标志性的钢铁遗存。与此同时,钢铁文化与体育文化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实现了完美融合和无缝衔接,进而提升整个地区的凝聚力。2)积极发展体育休闲产业。体育休闲娱乐业是聚集人气的有效手段,精心设计的工业风格能够吸引各地文艺团体,形成文化休闲磁极。废旧厂房被改造成独特而壮观的体育生态景观,有助于吸引游客观光休闲,升级后开阔的工业场地能为市民的体育休闲活动提供绝佳场所,有助于打造独一无二的城市人气地标。
2.2.2 业态融合与生态构建促进产业发展
体育产业与相关业态的融合及“泛体育生态产业群落”的构建是钢铁产业园区向体育产业园区转型的关键举措(陈琦等,2006)。经分析,具体包括“体育+运动场景”“体育+全人群”“体育+培训”“体育+科技”等业态。1)设计“体育+”运动场景。发展以优势运动项目和特色运动项目为核心的室内外运动场地,为参与人群设计多样化、交互性强的运动场景,增加参与者的运动体验。2)吸引“体育+”全人群。发展面向所有年龄段人群的运动休闲产业,注重提升家庭和儿童群体的运动体验,进而扩大“体育+”参与群体。3)开展“体育+”培训。广泛开展运动项目培训,并提供配套服务以吸引专业人才、专业体育机构进驻。4)配套“体育+”科技。吸引世界先进运动装备企业入驻,并构建以运动科技研发为主的产业体系。
2.2.3 政策引导和科学规划激发发展活力
政策引导和科学规划是钢铁产业园区向体育产业园区转型的重要保障,较大程度上激发了园区转型升级的动力和活力。从以上钢铁产业遗存开发利用、“泛体育生态群落”构建的成功案例中,可以发现地方政府发挥了关键的引导作用。1)注重科学整体规划。为推动工业园区的转型发展或“泛体育生态群落”的构建,地方政府对各区域的功能设计和产业布局有着科学整体的前期规划,并设计一系列有力措施来推动园区的建设与发展。此外,还通过颁布法律进一步扩大协会的权利范围和管理界限,现在该协会成为本区域规划的大本营,对矿区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统筹安排和全面规划。2)制定和出台支持政策。政府的支持及相关优惠政策的颁布既有利于激发园区产业转型的活力,也保障了园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例如,德国北威州政府制定了第一个产业结构调整方案——“鲁尔发展纲要”,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改造煤炭和钢铁行业。主要的政策主要包括投资补贴、税收优惠、价格补贴、矿工补贴、发展补助、环保资助等,此外,为了吸引国内外企业投资,政府采取了简化审批、灵活用工、政府资助、银行低息贷款及部分无偿援助服务等一系列举措。
2.2.4 重大活动和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基础
重大活动和基础设施是钢铁产业园区向体育产业园区转型的核心载体,园区转型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服务重大赛事和活动的机会,加强体育场馆及配套设施的改造和建设工作,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1)保障重大赛事和活动。钢铁产业园区向体育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以及区域未来发展的规模和水平,较大程度取决于服务重大赛事和活动,通过高质量的赛事服务和活动服务提升区域的商业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由于国际赛事和重大活动的服务保障涉及领域较广,仅依靠一两家企业是很难实现的,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出面统筹协调,成为资源的配给者以及多方利益的协调者,这既是提升赛事服务保障水平的关键,也是园区转型和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康胜等,2016)。因斯布鲁克地区通过不断举办世界级的赛事,打造了国际体育城市品牌的影响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奥运之都和冰雪运动之城,当然,其所有赛事的服务保障都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体育设施的建设是体育产业园区发展的核心,当地政府对工业遗存的改造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成为该区域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支撑。鲁尔工业区在转型过程中非常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动交通网络的建设工作。经过努力,建设完成10 000 km铁路、600 km调整公路、3 300 km乡村公路、730 km联邦公路、6条水运内航道及发达的航空运输系统,形成欧洲最稠密的交通网络和最完善的立体运输网络体系(覃朝晖,2010)。丰富的交通资源为赛事的举办、人群的聚拢和产业生态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促进了体育产业的良性发展。
3 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转型的推进思路
结合国际案例及经验总结,立足我国政策、经济及行业发展的时代背景,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转型具备良好的产业关联度及整体环境,关键是推进思路的明确。该部分将主要从产业定位、阶段性任务及实施路径3个方面重点阐述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转型的推进思路。
3.1 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转型的产业定位
产业定位是指某一区域根据自身具有的综合优势和独特优势、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各产业的运行特点,合理地进行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确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以及基础产业(黄海燕等,2013)。考虑到传统工业园区及体育综合体的产业关联度高、资源互补性强、增长动能转换快等特点,这里主要结合体育综合体发展的实践经验,从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目标驱动、社会需求等5个维度为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转型的产业定位提供参考和借鉴。
3.1.1 基于资源优势的定位
众所周知,资源禀赋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园区的转型发展,传统工业园区也不例外。因此,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转型应立足园区设施基础、空间布局、土地资源、项目优势等优势和特色进行园区的产业定位。以新首钢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区为例,作为具有百年历史积淀的钢铁园区,随着首钢的停产搬迁,园区出现了大量的钢铁产业遗存,庞大的闲置厂房和配套设施为园区的转型提供了丰富的载体,便于各类体育企业和体育项目的入驻和植入,也便于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特别随着2022年冬季奥运会奥组委的入驻及“四块冰”和“大跳台”的改造和建设,为园区冰雪运动项目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陈文静,2017)。对于厂房设施体量较小且相对单一的厂房,在向体育综合体转型的过程中,业态发展尽量不要定位在大型体育赛事上,可将厂房改造成中小型或微型体育场馆设施,重点在体育物流、体育培训、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等业态上做文章(钟天朗等,2013)。
3.1.2 基于区位优势的定位
地理优势和区域优势是否明显也直接制约着园区转型的产业定位,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转型的推进过程中,要充分认识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区域,明确自身的产业定位。以徐家汇体育产业示范基地而言,因为地处我国经济中心上海,且园区处于城市中心,加上上海体育赛事资源丰富,所以徐家汇围绕上海建设“国际赛事之都”的总体目标,把“举办一流赛事”作为园区发展的奋斗目标。对于在地理优势和区域优势不明显,甚至处在郊区的传统工业园区,在向体育综合体转型的过程中,也尽量不要把体育竞赛表演业作为核心业态,可在体育高端制造、体育智造、体育研发设计、体育旅游等方面进行规划设计。
3.1.3 基于产业基础的定位
产业基础是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转型发展过程中要立足产业基础,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复兴。以湖北武汉“汉阳造”为例,作为当今武汉的艺术区,“汉阳造”是原中国洋务运动时期张之洞汉阳兵工厂的一部分,闲置以后,武汉通过对废弃工业厂房进行改造,将其打造成“824创意工厂”(又叫“汉阳造”艺术区),主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刘浩,2016)。体育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受到武汉市政府及体育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要,因此,体育综合体在当地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巨大,园区转型升级及后续发展过程中,可立足文化创新产业,重点发展体育电竞、体育文创、体育智造、体育体验式消费等业态(韩磊磊,2011)。对于全国闻名的798艺术区、751时尚设计广场等传统工业园区转型的典型案例,这些体育新业态也都可以进行设计和植入。当然,由于以上体育业态相当一部分属于新型业态,对于哪些不具备产业基础的传统工业园区,在地理优势和区域优势明显、园区建筑风格鲜明、园区工业遗存体量较大的情况下,经总体规划和科学布局,也都是可以进行打造和推动的业态。
3.1.4 基于目标驱动的定位
目标驱动的产业定位就是基于一地经济发展总体目标,经整体规划和设计而确定的产业定位,这也是目前绝大部分城市和地区推进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转型的关键因素。以富阳银湖智慧体育休闲综合体为例,为将富阳打造成独具个性的运动休闲城市特色品牌,围绕“把运动休闲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易剑东等,2015)的目标,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及整体发展战略转型,立足工业园区,推动工业企业向体育企业的转型发展,通过政府的鼓励和引导,该地区被打造成集展示、研发、办公、电商、羽毛球馆等功能于一体的体育休闲产业综合体,产业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显著提升。总体来看,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全国各地数以万计传统工业园区面临转型及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和挑战,各园区可围绕当地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促进体育消费的现实需求,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推进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的转型,同时结合当地体育产业发展的整体目标和推进思路,植入合适的体育业态。
3.1.5 基于社会需求的定位
社会的有效需求是产业得以健康发展的前提,因此,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转型过程中应重点考虑社会和消费者的有效需求,全面推进园区产业转型、业态更新及服务创新。以嘉定区翔立方体育综合体为例,最早该片园区属于传统的工业园区,拥有上海机床厂、永红煤矿机械厂等众多厂房,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升级和节能减排的政策影响,园区提供的产品已经不能较好满足社会需要,工厂被迫停产和搬迁,留下了大量的老旧厂房。为推进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当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资对园区老旧厂房进行改造升级,将废旧厂房打造成集网球、乒乓球、篮球、滑雪、健身、高尔夫、桌球、武术及商业配套为一体的体育综合体,较大程度满足了社会体育需求,有利于园区转型过程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实现。当然,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转型的产业定位,并不是说一个工业园区只能选择一种思路,各工业园区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及资源状况,结合起来总体考虑,确定合适的产业定位。
3.2 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转型的阶段性任务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进行转型发展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从时间和空间不断优化和完善的过程。在转型的不同发展阶段,转型的任务和发展的业态有较大差异(张汉飞,2013)。按照园区转型和产业发展的一般逻辑,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转型一般可分为4个主要阶段。
你是一个拥有清新脱俗气质的人,和你相处的人,都会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单纯的你喜欢遐想,常常会有一些不太切合实际的想法,不过你的这种性格却会激起人的保护欲,让人情不自禁地想照顾你、呵护你。其实,你是一个蛮能吃苦的人,抗压能力很强,只是不太喜欢复杂的人际关系,相比于那些虚情假意的奉承,你更希望人和人之间还是简单一点的好。虽然说你比较单纯,但是你不会轻易向别人诉说你的心事,只会对那些你信任的人敞开心扉。
3.2.1 体育综合体1.0:强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该阶段为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转型的基础阶段,整个园区依然是传统工业园区的面貌和布局,需在此基础上,将工业遗存和废旧厂房改建成体育场馆设施、健身休闲场地及配套基础设施。1)立足原有设施基础、空间优势、园区特色,在“保护性开发”的前提下,将工业遗存和废旧厂房改造成体育场馆及配套设施,为后续各类体育企业及体育项目的入驻奠定坚实基础。2)强化园区周边道路、景观、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改造,为以后银行、商场、邮局等服务和商业配套提供条件。3)基于工业园区现有的结构和肌理,对于一些标志性的厂房及设施进行艺术化改造,在提升园区艺术气息和健康活力的基础上,创造出灵活多样的活动和消费空间。4)突出整体规划和科学设计,将周边的河流、山脉等资源纳入到体育综合体的整体建设和规划。5)加强体育场馆及配套设施的智化建设,不断强化智能硬件和智能软件的配套,为智能消费场景的打造及服务的提升提供保障。
3.2.2 体育综合体2.0:导入各类体育培训项目
该阶段为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转型的起步阶段,整个园区基本已经实现了体育化改造,可总体满足各类体育项目的植入和体育企业的入驻。1)立足历史积淀和群众基础,将一些深受市民欢迎和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的培训纳入园区,强化园区人群导入。2)立足品牌提升和长远发展,将一些知名体育培训企业和培训机构引入园区,并通过政府服务平台、企业运营服务平台、人才服务平台、科技服务平台、生活设施服务平台等为其提供必要的服务(赵志耘等,2014)。3)基于现实使命和发展目标,积极加强与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交流与合作(董超,2014),将政府、体育局、体育协会等部门和组织希望重点发展的项目纳入园区,确保园区发展和社会服务的同步提升。4)立足市场评估和项目特色,将一些新型的体育培训项目引入园区,走出一条错位竞争和差异发展之路。例如,可将击剑、滑雪、射击这类新型时尚的运动项目纳入园区项目。
3.2.3 体育综合体3.0:引进各级各类体育赛事
该阶段为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转型的快速发展阶段,整个园区的体育场馆设施相对完善,体育项目和体育企业的入驻也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园区的品牌价值和社会影响力也逐步凸显,为进一步提升园区的商业价值打下重要基础(逄润杰,2014;王雪红,2014)。1)立足园区的体育场馆资源,积极引进与园区定位和承办能力相配套的各级各类体育赛事,不断提升园区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2)基于园区体育培训项目的基础,鼓励各体育培训机构和企业积极举力和承办各体育项目赛事,不断丰富赛事体系和扩大赛事规模。3)发挥园区体育企业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通过租金补贴、税收减免、贷款优惠等方式支持和鼓励其通过多种途径培育和打造优质赛事IP,不断强化园区对体育爱好者和消费者的吸引力(刘勇,2007)。4)加强与各级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合作和沟通,主动承接各类体育赛事的举力和承办,同时做好优质的赛事服务。
3.2.4 体育综合体4.0:植入商业配套相关服务
该阶段为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转型的成熟阶段,通过前3个阶段的稳步推进,整个园区已经构建了相对丰富和完善的体育业态,体育企业入驻、体育培训项目和体育赛事活动的引进已经形成一定品牌和规模,可以满足社会和市民的一般体育消费需求。当然,餐饮娱乐等相关商业配套服务还不完善,需进一步推进。1)积极引进咖啡馆、甜品店、茶室、西式快餐等休闲餐饮,满足体育爱好者及消费者的饮食消费需求。2)根据园区消费和档次的整体定位,引进中高层次的酒店,为体育爱好者及消费者提供住宿服务和会议场地服务。3)举办体育博览会、体育文化艺术节、体育论坛等体育类及文化类活动,丰富园区的服务和产品供给。4)充分利用园区的体育要素,积极构建运动与休闲的综合性运动主题购物中心,满足消费者购物需求。5)引入亲子游乐园、创新工作室、工作坊、便利店、电影院、美容店、少儿美术培训等多种商业配套,不断吸引人群进行消费休闲,实现综合效益的显著提升(马勇 等,2008)。
一般来说,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转型的4个不同的阶段的发展任务和主要目标就像阶梯一样,从低级到高级,从单一到多元,从简单到复杂。当较低阶段的发展任务实现以后,便需要进入到较高阶段的发展任务。当然,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也不是更新换代般的状态,通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例如,即使到体育综合体4.0阶段,体育设施建设、体育培训导入、体育赛事引进也会进行不断地更新和持续推进。所以,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转型的4个阶段代表的是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及园区形态,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任务和状况。
3.3 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转型的实施路径
3.3.1 以转型升级为动力,推动工业制造向体育智造转型
1)打造体育智造生产与实验中心,推进体育高端制造、体育设计研发、体育可穿戴设备、高端体育用品、体育场馆和赛事配套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不断提升园区体育智造的品牌价值和商业价值(钟天朗等,2013)。2)积极推动国内外典型的高端体育智造企业入驻园区,通过园区龙头智造企业的示范引领,推进园区建设与发展的智能化及体育企业办公运营的科技化。3)加大体育智造企业的培育和技术服务支持,通过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引进和合作,全力推进现代化体育和智慧体育用品制造基地的打造,实现工业制造向体育智造的转变。
3.3.2 以产业融合为路径,构筑“体育+”和“+体育”产业平台
1)立足当地经济发展现状及长远目标,推进体育产业与科技、金融、文化、商贸、旅游、教育、健康、医疗等业态的融合发展,通过融合业态的发展,助力综合效率的提升。2)基于体育综合体的基本构成要素,在推进体育产业主体业态发展的同时,全力推进酒店、餐饮、便利店、电影院、工作坊、少儿美术培训等配套业态和服务的发展。3)基于园区原有的工业遗存和废旧厂房的改造,在保护性开发的基础上,可推动工业博物馆、工业景观、工业旅游等的建设与发展,进一步丰富体育综合体对消费者的吸引力。4)坚持以体育产业为核心,推进体育场馆服务、全民健身服务、体育教育培训、体育传媒咨询、体育用品销售、体育中介服务、体育竞赛表演等业态的和谐发展和融合共生。
3.3.3 以消费升级为契机,打造高端体育消费场景
1)持续推进体育场馆智能化改造、高端体育项目的引进、精品体育赛事的培育,体育培训机构的优化,打造高端体育消费场景,为社会提供高质量体育产品和服务,提升园区的社会美誉度和影响力。2)通过体育文化的宣传、体育消费品牌的引领、日常体育锻炼的普及、体育运动技术的指导、各类体育赛事的举力等举措,不断培育和提升市民的体育参与意识体育消费观念,为园区导入更多的体育爱好者和消费人群。3)充分利用园区周边的河流、山脉等自然资源,经科学规划和统筹设计,将其打造成健身绿道、自行车道、漂流河道、体育旅游线路、露营基地等,不断拓展体育消费场景的空间和范围。
3.3.4 以项目带动为抓手,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和融合共生
1)强化政府服务平台、体育企业服务平台、体育人才服务平台、体育贸易服务平台、体育金融服务平台、体育资源交易平台等产业服务平台和项目的建设,完善园区转型服务体系的构建。2)推进体育赛事IP、体育培训基地、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体育创新创业基地、工业遗址公园、体育体验式消费区、工业文化展示厅、体育文化展示厅、体育产业发展配套服务区、城市织补创新工厂等项目基地和文化基地的设计与实施,推进园区体育业态的集聚发展(张守龙,2014)。3)基于当地运动项目的历史积淀、群众基础、现实使命、发展目标及项目特色,推进优势运动项目和特色运动项目的植入和引进,强化园区消费者导入能力。
3.3.5 以政策引导为保障,营造良好产业氛围和发展环境
1)将体育综合体的建设与发展纳入到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纲要,将体育综合体中的体育赛事发展、体育项目招商、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体育项目建设、综合效益实现等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中来。2)设立体育产业专项资金,大力支持园区转型过程中体育项目的培育、体育场馆设施及废旧厂房的改造升级、品牌体育赛事的引导、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及群众体育活动参与。3)实施人才发展战略,运用生活补贴、引进费用、住房安置、培训进修等为国际级、国家级高水平体育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供资金支持,确保园区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确保人才政策既能吸引人才,又能留住人才。4)加强与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的合作,为园区体育企业和机构提供技术服务,并鼓励和支持其与企业深化交流与合作,创新体育产品和商业模式。
3.3.6 以机制创新为纽带,确保转型的有效推进和贯彻落实
1)成立体育综合体发展联席会议,将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园区建设协调部门、体育企业纳入联席会议,调动各方参与园区建设与发展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加快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转型的步伐。2)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市场在园区转型过程中资源配置、设施改造、项目植入、人才引进、资本投入等方面的主导性作用,推进园区转型的健康快速发展。3)明确政府在园区转型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既充分发挥政府及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服务、协调、引导中作用和功能,又要避免政府对园区转型与建设微观层面的过度干预。4)加强园区转型的顶层设计,结合园区的设施优势、空间优势、产业优势及发展潜力,建立与体育综合体发展相对接和配套的体育产业政策和监督管理机制,激发园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4 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转型的保障措施
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转型发展除了从理论逻辑、推进思路对其转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之外,还需对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研制可行的保障措施。
4.1 政策保障:“三大重点”激发活力
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转型发展,离不开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支持。就当前来看,我国针对体育综合体建设与发展的配套政策还不够完善,需要立足税收、人才、科技这3个重点方向,建立税收优惠、人才保障、科技创新的优化发展空间和政策保障体系。
4.1.1 科学研制税收优惠政策
现阶段,除新首钢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区等为数不多的体育综合体正着手研制税收优惠政策外,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转型发展过程中的针对性税收政策还没有,需要科学设计和研制“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转型的若干税收优惠措施”。对符合《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的国内投资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章祥,2008),除《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所列商品外,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杨良初,2005);对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体育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杨信,2015);落实企业从事文化体育业按3%的税率计征营业税(中国政府网,2014);体育场馆自用的房产和土地,可享受有关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人民网,2014);体育场馆等健身场所的水、电、气、热价格按不高于一般工业标准执行(陈华荣,2017);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的创意和设计费用、广告费支出税前加计扣除;符合条件的体育类非营利组织的收入,可按税法有关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相关优惠政策(黄海燕,2011;中国政府网,2014)。
4.1.2 全面推动人才保障政策
基于当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来看,体育人才保障政策的研制和贯彻落实受到各地区的高度重视,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转型发展也应将人才保障政策的制定及落实放在重要位置,科学设计“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转型的人才保障的若干措施”。支持建立完整、有效的指标评价体系,对体育人才进行动态管理;支持建立合理的体育人才选拔任用责任制,落实和规范选聘主体的权利和责任;支持体育人才在体育相关行业、企业、部门之间的合理流动,建立合理有效的人才资源配置模式;鼓励体育人才的公平竞争,建立合理的工资待遇奖励制度;开展国际体育人才对接活动,积极拓展国际发展交流平台;实施更加开放的体育人才引进政策,探索人才、项目、资金、管理模式一体化引进新模式;支持建设高层次人才多元化服务平台,满足高层次人才发展需求;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提供引进费用、生活补贴、住房安置、培训进修、课题研究、创业支持、子女入学等待遇和福利;加快新型研发机构、体育产业组织、体育行业协会、体育人力资源等各类载体建设,形成多元选材、引才、育才的区域人才发展新格局。
4.1.3 持续推进科技创新政策
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应鼓励体育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促进体育科研成果的转化,因此积极研制“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转型的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势在必行。支持以科技创新、互联网为特色的现代体育服务业、体育智能制造、大健康等重点产业发展;设立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精品赛事引导资金、群众体育发展资金、青少年训练资金等政府引导基金、产业基金及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基金,推进体育产业快速高质量发展(许松涛,2013);支持体育企业通过股票、债券、期货等融资渠道、新技术新产品的示范应用等积极争取各级各类资金等帮助企业做大做优;支持和鼓励体育企业推进科技研发、落地重大技术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和鼓励体育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体育中介公司提供创新创业服务、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技术交易合同登记、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管理、科普工作开展、小微企业参与新技术新产品或政府采购活动及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
4.2 平台保障:“四大平台”保驾护航
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转型发展,除政策保障外,还需要推进体育企业运营服务、体育人才服务、体育科技金融服务、体育资源对接服务等平台的服务和保障。
4.2.1 构建体育企业运营服务平台
按照国家园区转型的发展定位和总体要求,需调整、修编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园区的空间布局;加强体育资源的整合利用、体育产业的组织引导,完善园区运营服务体系,创新体育产业发展中金融服务、业务流程、基础配套的发展模式,提升服务水平;完善市区、政企等多方合作的工作机制,明确管理权限和职能划分,理顺管理体制,建立高效统一的工作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创办体育中介服务机构,全程代办公司注册、注册相关程序、公司变更、租金合同等事项;加强体育赛事、体育场馆、体育组织的无形资产开发,通过企业赞助、场馆冠名、特许经营、媒体合作等形式,提供园区资产的综合利用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实现整个园区社会影响力及商业价值的提升;鼓励体育企业实施品牌战略,通过商标及品牌的建设,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支持企业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科技含量的体育产品和服务(人民网,2014;中国政府网,2014)。
4.2.2 优化体育人才服务平台
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举办与体育产业发展、体育人才培养相关讲座与培训;派遣人员到国内外进修,与国内外的人才面对面交流与探讨,开阔思路与视野,近距离地接触体育科技方面的先进理念和研究成果;建立完整的指标评价体系,对人才进行评估和引进时,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确保个体评价与全面综合评价相统一,同时对工作人员取得的科技成果进行分层次、分级别的评定和动态管理;鼓励并促进园区人才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体育企业与其他企业和部门之间的联系和合作,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采取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给予所有人公平竞争的机会,选取真正有能力的人担任相应的职务;建立公平公正、客观合理的考核体系和工资分配体系,按照地区园区转型发展所需人才的能力、素质和贡献给予相应的酬劳和奖励;建设体育人才的社交网络平台,在平台上实时公布社会舆论、公共决策,分析人才市场走势;建立体育人才的数据库和信息系统,采集国内外高层次体育人才信息,促进体育高端人力资源对接。
4.2.3 创新体育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拓宽体育产业投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私募债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侯高璐,2016),并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对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体育协会及体育社团组织给予项目补助、贷款贴息和奖励(葛小雨,2016);增设研发创新支持资金,对于有潜力、有突出贡献、并致力于研发创新的体育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建立科学的体育投资项目管理标准,规范投资业务管理流程、实现投资项目投前与投后的一体化管理;围绕体育项目、体育事件、体育文件、体育基金建立投资关系综合数据库,确保数据归档的完整性,实现投资项目数据的实时共享。
4.2.4 培育体育资源对接服务平台
充分利用自媒体促进体育资源的融合、优化、对接,重构企业销售、服务、组织新场景;对接线上线下体育品牌和招商对接会,在园区举办体育行业交流沙龙、体育项目分析会,利用共享资源平台,对体育企业进行全方位推广;为新创办的体育企业提供一系列的资本支持,促进企业间的资本流通,降低创业者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促进体育科技成果转化,培养成功的体育企业和体育企业家;充分利用体育资源交易平台信息公开、资源共享的特点推动体育企业间交易的达成,为体育企业提供项目融资、人才招聘、科研合作等信息发布和资源对接服务。
5 结语
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转型发展,无论从理论逻辑还是实践推动层面,都具备了较好的条件和环境,产业关联度高、政策持续驱动、经济发展需要是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转型的现实基础和内在逻辑。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转型的国际经验主要有综合开发及休闲定位提升整体价值、业态融合与生态构建促进产业发展、政策引导和科学规划激发发展活力、重大活动和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基础。考虑到传统工业园区和体育综合体之间产业关联度高、资源互补性强、增长动能转换快的特点,可从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目标驱动、社会需求等5个维度对园区转型进行产业定位。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转型主要可分为“体育综合体1.0”至“体育综合体4.0”4个阶段,需要分别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体育项目导入、体育赛事引进、商业配套植入等主要任务。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推进的实施路径主要包括:以转型升级为动力,推动工业制造向体育智造转型;以产业融合为路径,构筑“体育+”和“+体育”产业平台;以消费升级为契机,打造高端体育消费场景;以项目带动为抓手,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和融合共生;以政策引导为保障,营造良好产业氛围和发展环境;以机制创新为纽带,确保转型的有效推进和贯彻落实。税收优惠、人才保障、科技创新等政策保障和企业运营服务、人才服务、科技金融服务、资源对接服务等平台保障是传统工业园区向体育综合体转型的基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