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故城及周边墓葬相关问题浅析
2020-11-23田树标
田树标
摘 要: 曲阜鲁国故城为周、汉鲁国的都城,其田野考古工作已有70多年的历史,1977-1978山东省博物馆对鲁故城进行系统勘探、发掘,出版了《曲阜鲁国故城》报告(以下简称《鲁故城》)。墓地分布于城内西部,为药圃、斗鸡台、县城西北角和望父台墓地。根据墓葬葬俗和随葬品组合,分为两类,分别称为甲组和乙组墓。
关键词: 墓葬;鲁国故城;曲阜;考古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36.177
1 鲁故城乙组墓的新认识
截止目前,鲁故城乙组墓西周时期至春秋晚期面貌相对清晰。2018年配合望父台墓地遗址公园建设,新发掘有33座墓葬。墓葬时代为西周晚期、春秋早期、中期、中晚期、晚期,沿承有序,无有缺环。另有战国时期大墓。葬俗与《鲁故城》所述,几无二致,进一步推进的认识有春秋时期,乙组墓普遍使用河蚌、海贝为主的荒帷和殉牲肉习俗,普遍使用石圭;初步辨识墓位为男西女东。
2 鲁故城甲组墓
2.1 墓地分布
甲组墓分布于城内西部,城外北部、东南部。西周至春秋晚期,多位于城内,与居住、生产址相近。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墓地逐步迁移至城外,如城东南的杏坛学校墓地和城北,泗河南边的南张羊墓地。“孔子葬于泗上”,根据墓地位置,是符合该时代特征的。此时,可能出现墓地独立于居住区之外的特点。
2.2 葬俗
鲁文化墓葬葬俗研究主要关注头向、殉人、腰坑葬狗、二层台、壁龛、边箱等。鲁故城新的发掘材料证实,墓葬腰坑葬狗现象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存在于鲁故城外,见于曲阜杏坛学校墓地。城内墓地未见,仅老农业局墓地车马坑车舆内殉狗。应是西周时期腰坑殉狗的风气的延伸。墓葬内铜器反映更多的是贵族共同的风尚,陶器则更能反映一般墓地族属自身特征。鲁故城甲组墓器物典型组合为鬲簋豆罐,偶数同型。早期流行豆、簋等圈足器,春秋晚期之后流行华(花)盖器。
2.3 陶器反映的器用制度
墓葬內铜器反映更多的是贵族共同的风尚,陶器则更能反映一般墓地族属自身特征。鲁故城甲组墓器物典型组合为鬲簋豆罐,偶数同型。早期流行豆、簋等圈足器,春秋晚期之后流行华(花)盖器。斗鸡台墓地等级较低,有19座未随葬陶器,随葬陶器的也数量较少。仅有春秋中期M305随葬铜舟1。时代最早的西周中期M310,陶器组合为鬲3、盂1、罐1。
3 鲁故城墓葬初步分析
3.1 陶器反映的文化因素
鲁故城陶器自西周到战国早、中期,主要受三个方面的文化因素的影响,为京畿地区西周(丰镐王城)、东周(洛阳王城)因素、商因素、东夷因素,共同影响了鲁文化的陶器面貌。吴越、楚、戎文化因素影响到鲁国,自春秋晚期开始,一直到到战国、汉代。
目前看,西周时期主要继承周原和京畿地区周人传统,结合鲁南夷人文化传统,形成了该时期的鲁文化面貌。乙组墓主要继承周人因素,且贯穿于西周春秋时期。相比而言甲组墓与京畿地区差异明显。其墓葬等级较低,与生产、居住遗址相近,沿河分布,推测为当地夷人,由别处迁移而来。曲阜地区在中商、晚商时期,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均为核心区域。该区域的夷人有着浓厚的商文化背景。在曲阜周边西周中期聚落中,如果庄遗址中陶鬲、簋、罐,可见有商、东夷文化因素。
3.2 族属
学界一般推测乙组墓为姬姓周人墓。甲组墓西周乃至东周时期为东夷人或殷移民还存在争议。
一般大家认为,陶器偶数同型,腰坑葬狗为商人特征。但如张学海先生所言,“夷人和商人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也大致相同,人殉是殷俗、夷俗,作为葬制,是殷礼、夷礼”。“近年在齐故城发掘一批西周末年至战国时期的墓葬,西周末年为鼎(呈三足钵和三足盘形)、豆、簋、罐和鬲、豆、盂、罐两种,每器各以4或6的偶数组成组合……相同的偶数组成的组合,是山东地区我国东部地区墓葬陶器组合的一种稳固的制度。”
4 鲁文化墓地
4.1 泗水尹家城周代墓地
位于泗水县西部,泗河南部。应为鲁国腹地区域。
一期器物组合以豆、盂、罐为主,见鬲、簋。如M8。
二期器物组合在前期基础上新增鬲、豆(罐)组合,M15、M16随葬器物为鬲、豆、罐,M22、M24随葬器物为豆、盂、罐。
三期器物组合以豆、盂、罐和鬲、豆常见,新出现盖豆、盘、匜、罍等器物。M5随葬器物有盖豆、瓿、罍、盘、匜等仿铜陶礼器,另有盂、罐日用器,年代可能晚至春战之际。
4.2 泗水天齐庙遗址
位于泗水县东部,泗张镇天齐庙村北,泗河上游。墓葬为土坑竖穴墓,没有发现葬具痕迹。随葬物品贫乏。器种有鬲、罐、簋、豆。报告自称“墓葬的形制、器物组合等,都同鲁故城甲组墓基本相同”。器物组合与药圃墓地相仿,文化因素更加复杂,殷商遗风、东夷因素和淮系风格均有。体现了该地区文化面貌的复杂性。也体现了该时期该地区族群的稳定性和鲁国的东部边地面貌。
4.3 新泰郭家泉墓地
位于新泰市小协镇郭家泉村被柴汶河北岸,1982年山东大学发掘有21座东周墓葬,报告中把墓葬分为三期五段。
一期3座,时代为春秋中期。随葬陶器以日用陶器为主,为鬲、盂、豆、罐,以下两期均延承该日用陶器组合。仿铜陶礼器有鼎、罍。
二期5座墓葬,春秋晚期。仿铜陶礼器鼎、盖豆、罍、卮。豆、盖豆、鼎主要器类尤其是盖豆,遵循偶数同型。
二期后段,春战之际,仿铜陶礼器有鼎、罍、卮。
三期 7座。M16、M17为战国早期。彩绘盖豆、 圈足盖壶出现。(四)平阴周河遗址。
1994年山东大学进行考古发掘。大汶口、东周墓葬、灰坑、沟、房址等。清理发掘6座东周墓葬。M5随葬器物有鬲、簋、豆、罐,M6随葬器物有鬲、盂、豆、罐。
结语:依据葬制、葬俗、仿铜陶礼器等,鲁中南、鲁南可以分为鲁文化圈和三邾文化圈。邾文化圈以大韩墓地为代表的,拥有器物箱、较多殉人,大量祭牲。仿铜陶礼器为罍为大宗。彩绘及涂锡装饰主要在罍上进行,鲁文化圈内的彩绘及涂锡以鼎、壶、盖豆、卮上。罍从出土来看,在乙组墓内罍出土于女性墓中,体现了文化的交流。鲁文化在两周之际和春战之际两大时期,葬俗和器用制度习俗发生了大的变化,和政治、军事变化是对应的。
参考文献
[1] 杨晓达.曲阜鲁国故城遗址出土战国玉器初探[J].东方博物,2019(01):66-72.
[2] 李秀亮.新出伐簋铭文所见鲁国史事补证[J].海岱学刊,2017(01):7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