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戏曲剧本语言的特点

2020-11-23王琳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剧本戏曲艺术中国戏曲

王琳

摘要:经过千年来的传承和发展,中国戏曲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语言特点。本文在多年的舞台实践和戏曲学习研究,试图对中国戏曲剧本的语言特点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尝试构建戏曲剧本语言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中国戏曲;剧本;语言;戏曲艺术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3-0193-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3.134

一、前言

不同于诗歌、小说和散文的纯粹的文学性语言,戏曲由于舞台表演的需要,在语言上兼具文学和表演性。细分起来,笔者认为中国戏曲的语言则具有音乐性、表演性、通俗性和个性化四方面特点,下面笔者分别阐释之。

二、中国戏曲语言的音乐性

没有音乐属性的戏曲语言,如同人没有灵魂一样。众多脍炙人口,流传久远的戏曲经典剧目,百看百听不厌,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其音乐性的独到魅力所致。如京剧的《四郎探母》,黄梅戏的《天仙配》,评剧的《花为媒》、等等。

总结其中的规律,中国戏曲的音乐性主要通过发音、句式和念白三方面体现出来。

在发音上,通过平仄和押韵来实现戏曲语言的抑扬顿挫和朗朗上口,进而形成独特的节奏感,音乐感十足。如京剧《智取威虎山》杨子荣唱词:“迎来春色换人间。”格律为“平平平仄仄平平”,聽起来便和谐入耳。

在句式方面,中国戏曲的的句式,有着长短句组合的特点,形成错落有致的音乐感。如南戏《琵琶记》中的“乱荒荒/ 不丰稔的/年岁,远迢迢/ 不回来的/夫婿”,读起来,便颇具音乐感。

在念白方面,中国戏曲的念白近于唱歌,非常有口语化的表现力。典型的如越剧《红楼梦》贾宝玉:“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这样的语言就是歌曲,怎能不流传广远呢?

三、中国戏曲语言的表演性

自《诗经》流传以来,诗、乐、舞三者的结合一直是中国人艺术表达的优良传统,中国戏曲则是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传统。其中,通过表演性语言,戏曲艺术上更是实现了听觉和视觉的双重美感,给观众带来视听盛宴。

笔者体会,中国戏曲的表演性主要体现在“形”与“神”两个方面。

从“形”的方面来讲,戏曲演员通过头、手、肘、身、腿、足等动作向观众传达丰富的表演内涵,如京剧《徐策跑城》中的“跑”的动作,河南曲剧《寇准背靴》中的“踢靴”,演员全面调动身体各个部位参与戏曲表现,形成浑身是戏的表现效果。

从“神”的方面来讲,中国戏曲则很注重眼神和神态的表现,大众所熟知的《贵妃醉酒》的“醉态”。

四、中国戏曲语言的通俗性

戏曲艺术是一项大众化的艺术,其发展过程中的舞台,或是城市剧院,或是各地神庙台前,或是城乡集市,或是乡间草台,观众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草根百姓。这种环境下,戏曲语言接大众的“地气”,方能有生命力和发展动力,因此中国戏曲的各个剧种在语言通俗化上均进行了“努力”。

从各曲类来看,由于观众不同,语言通俗化上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从各剧种的语言艺术特点来看,杂剧、昆曲语言比较雅致;京剧的戏曲语言雅俗共赏,但在语言上仍有一些文雅的修饰,毕竟京剧在兴起的过程中多受达官贵人追捧;豫剧、评剧的主要“粉丝”是市井小民和农民,其戏曲语言几乎没有难懂的。越剧女观众尤多(古代女性读书识字不多),是女子剧,唱词全用口语化,如越剧《西厢记》崔夫人(白):“小贱人还不快说!”,活脱脱的市井语言。

五、中国戏曲语言的个性化

由于戏曲涉及到各种角色定位,在语言上戏曲剧本作家需要对不同角色的个性、性格、身份和所处于的场合,在语言上更具有个性化的特点。中国戏曲语言的个性化主要通过字音、词汇和句法来表现。

1.    字音的个性化方面,对于性格外向豪气的人物塑造,字音选择响亮的韵部,对于温柔浪漫的人物塑造,字音选择柔和的韵部,对于处境困难内心忧愁的人,字音选择微细的韵部。

2.    词汇的个性化方面,有文化的角色语言词汇多是文绉绉的,书面语多一些,市井人物的角色语言词汇多是口语、俚语、方言、俗语等等。

3.    语法的个性化方面,有学问的角色在句式选择上多用长句,表现出文化人的逻辑思维强的特点,文化层次低的人则语言简短,句子少,语言表现上有跳跃性,以表现这类人物不擅长逻辑思维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李汉飞.中国戏曲剧种手册[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

[2]薛若琳,王安葵.中国当代百种曲(1—9)[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3]苏位东.曲贵口语化俗为雅——戏曲语言文学性漫谈[J].艺术百家,1992(01).

猜你喜欢

剧本戏曲艺术中国戏曲
浅析琼剧艺术的发展
中国戏曲与流行思想的融合
《冰雪奇缘》开启迪士尼剧本角色新模式
阐述西方音乐剧与中国戏曲审美特征的异同性
戏曲艺术生存之我见
舞台灯光在戏曲艺术中的意义
戏曲艺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黑土评剧迎来希望的春天
中国戏曲艺术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