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本溪县全堡寸跷秧歌
2020-11-23曹竞予
曹竞予
摘要:寸跷秧歌,亦称踩寸子,是本溪地区满族民俗秧歌。寸子之名源于满族妇女所穿木底高跟“花盆鞋”的民间称谓。民间艺人受到河北平地跷和矮跷的启发,在满族妇女木底高跟鞋的基础上仿制了寸跷,上装踩上了寸跷后,为了保持平衡,双脚不停错步,胳膊前后甩摆。这种在自然扭动中展现出来人体曲线美和大伸大展的动律,加上脚和腿的跺颤,突出了上装舞蹈中的“浪”劲,因此,形成了只有上装踩跷的寸跷秧歌。
关键词:本溪县;全堡;寸跷秧歌
中图分类号:J7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3-0192-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3.133
2007年,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溪县全堡寸跷秧歌位列其中。早在1981年,由文化部、国家民族委员会等牵头,在我国历史上首次普查、收集和整理民间文艺集成“,本溪寸跷”就以鲜明的民族特色流传于本溪民间,被国家收录于“中国民间舞蹈集成”。秧歌作为一项平民文化活动,近年来已经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作为具有满族特色的全堡寸跷秧歌,以独特的风格展现它的魅力。它以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辽东满族欣赏习惯与汉民族习俗相融合,激荡、升华后逐渐成形。长期以来,源自不同地区的民间艺人,在不同年代受不同社会环境的影響,对寸跷秧歌进行了多种多样的编排和创新。但它依然传承保留着满族先人古老的舞蹈动作特色。
一、本溪县全堡寸跷秧歌的起源
要谈本溪县全堡寸跷秧歌,首先要对其文化背景具有一定的了解,对满族历史有着一定的认识。寸跷秧歌又名踩寸子,因表演者脚踩六寸矮跷而得名。宋代汉族女子缠足之风盛行,许多年轻后生无事可做,就聚在村头树荫下欣赏小脚女人走路的姿态。后来,有人便做了矮跷,踩在足下互相嬉戏,一来二去,竟形成了一种表演方式。清代,大量民间艺人从中原移至东北,寸跷秧歌这种表演形式很快与满族萨满文化相融合,形成满族人一种全新的民间表演形式,而“寸子”之名源于满族妇女所穿木底高跟“花盆鞋”,鞋高25公分,小脚长10公分,踏板长20公分,宽10公分,跷柄长40公分,跷总长65公分。
二、传统寸跷秧歌的舞蹈动作特点
在传统寸跷秧歌舞蹈动作中“跺颤”是最有代表的动律,脚和膝部有规律的颤动,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加之上身左右大幅度的扭动使寸跷秧歌的舞蹈动作刚柔相济,生动活泼,与其他民族的秧歌别具一格。总体概括起来,寸跷秧歌的动作特点是:“走路不忘跺颤,动作各异角色全”。“拉花”稳中浪,“背鼓”步伐坚。“渔姑”舞钓动作大“,公子”撩袖在霎间。“傻柱”、“老妈”、“老头子”、三人一组缀后边。“克里吐”跑的野鸡溜“,老鞑”引路走在前。行进必走孤行线,“拂尘”掸出阵变形,扭起来红似火,静似花儿笑。
三、现代本溪县全堡寸跷秧歌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变革,时代的进步,人们意识的变化,寸跷秧歌已不再是农村老百姓只在春节、元宵节期间的表演活动,经过我们系统的传承和辅导,它已逐渐进入了日常的群众文化生活当中。在传承保留传统寸跷秧歌的舞蹈特点的同时,结合现代秧歌舞蹈的表现形式,将寸跷秧歌带入群众文化辅导的课堂教学当中。为了使学员们能够适应踩跷,首先训练其迈步时胳膊有规律的前后甩摆,形成“扭”的动作,这样更好的稳住重心,保持平衡,其训练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寸跷秧歌的表演,可分为:过街楼(踩街)、打场(定场)和拜年三种形式。经过重新编排、这三种形式的表演既可独立又可融合在一起演出,成为整个表演中的亮点。在表演的过程中,多以走阵为主,阵式变化多样,动作诙谐,形象鲜明而夸张。寸跷秧歌的伴奏乐器主要以唢呐和锣鼓为主,音乐节奏欢快,情绪饱满,与舞蹈动作紧密结合,传统音乐多以《柳青娘》、《秧歌柳子》为主要曲牌。如今,在选择乐曲中结合现代东北民族风格曲目为主。
本溪县文化馆排练的寸跷秧歌舞蹈《爷爷奶奶和我们》通过参加中国首届(沈阳)庙会文化节展演和中央电视台《舞蹈世界》栏目的调研,经过反复的排练、创作的作品更加接地气。舞蹈形式更加新颖、健康、活泼,具有满族特色的全堡寸跷秧歌特点的新秧歌,不仅中年人喜欢,年轻人对其也产生了浓厚的舞蹈兴趣。如今本溪满族自治县全堡寸跷秧歌,既适用于广场舞蹈,也适用于舞台艺术,作为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更具有时代特征。
综上所述,本溪县全堡寸跷秧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考察与研究,我们保留了原有的舞蹈特点,根据民族特色和审美要求,发展、创新了本溪县全堡寸跷秧歌。目前,寸跷秧歌以其历史价值、民族文化价值和它独有的艺术风格,活跃在本溪满族自治县的群众文化之中。相信全堡寸跷秧歌这朵民间艺术之花,在大家的保护和爱戴下将绽放的更加瑰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