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的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探究
2020-11-23王颖
【摘要】一直以来,语文教学活动都是综合性的,不仅指向阅读教学,还指向写作训练。近些年,伴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和新课改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初中作文教学模式也发生了相应改变。在此基础上,“微课”成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并在初中基础教育活动中得以广泛应用。与之相对应的,“微写作”开始盛行。
【关键词】微课;初中;语文;微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30-0080-02
【本文著录格式】王颖.基于“微课”的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探究[J].课外语文,2020,19(30):80-81.
微写作是在信息技术时代条件下应运而生的一种作文模式,一般呈现出一定的即时性特点,且文章内容较为简短、行文耗时较少,但有着较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它提出,初中生可以在日常学习活动中,借助书写微型诗歌、评论、散文等发展自己的作文能力。对此,本文便从信息技术着手,探究“微课”与“微写作”的关系,对初中语文的“微写作”教学模式展开了探讨,以期为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带来帮助。
一、当前初中作文“微写作”教学背景
(一)教学形式单一
就当前作文教学环境来看,授课模式单一的问题依旧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大多数教师依旧停留在刻板的思维模式中,向学生布置写日记、写短评、写句子赏析等任务,要求他们在上述过程中练习作文。如此,学生不得不反复地进行机械性书写,他们既没有办法找到书写的乐趣所在,更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在后续其他书写过程中以固定思维表达,使文章缺乏新意、缺乏可读性。同时,上述传统模式也制约了初中生的想象力发挥,局限了他们的思维,这对于其整体思维塑造是大为不利的。
(二)缺少层次感
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虽然意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但受自身能力水平的限制,并没有深入挖掘教学任务目标和写作的现实意义,忽略了对教学活动的系统化设计,使得课堂授课与练习均缺乏层次感,导致了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不足,制约了他们的综合能力提升。除此之外,教师没有设计合理的任务目标,使书写训练缺乏依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极易在没有获得理想效果时放弃微写作教学,使教育工作虎头蛇尾,在学习和习惯形成上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三)学生积极性弱
初中生已经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作文学习,对该部分内容形成了一定了解。但是,难免有一些学生在小学时期没有形成良好的知识积累,或者受其他因素影响,失去了学习语文、学习作文的兴趣。也就是说,在当前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积极性不足的问题依旧存在。他们对作文学习兴趣的缺乏在无形中也影响着教师的授课热情。长此以往,师生双方形成反向制约,教学质量大大降低。
二、“微写作”的意义与要求
初中生普遍存在着“害怕书写”的心理,这也是阻碍其学习能力提高、阻碍其作文水平优化的重要原因。“微写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他们的这一心理,逐渐减少学生的“畏难感”。进而,通过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的练习,循序渐进地使他们感受到书写的魅力,促使他们发自内心地爱上书写。如此,不仅初中生的作文学习能力可以得到提高,其文化素养也能够进一步增强。但是,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在完善基本能力之外,教师需要建立平等的师生观,尽可能地与学生获得更加深入的联系,通过拉近师生距离拉近学生与书写的距离,减少他们的陌生感和畏惧感。其次,教师应合理安排任务难度,从最简单的模式开始,逐步根据他们的表现增加任务难度,有顺序、有目的地破除他们的书写阻碍,化解任务难度。
以此为基础,教师可以将“微写作”训练分散到语文教学和日常学习、生活的各方各面中,引导学生随时学习、随时练习。如此,为其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的发挥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促进他们的个性化表达,提高他们的写作积极性。
三、“微课”模式下“微写作”的教学探究目标
(一)提高写作兴趣
无论是对于哪一科、哪一项任务的学习,兴趣培养都是十分重要的。初中生写作兴趣缺乏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在小学时期没有形成良好的知识积累,觉得自身能力不足,缺乏自信。其二,在之前的學习活动中形成了刻板印象,思维僵化,无法展开创新。对此,借助“微课”平台激活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借助这一渠道,构建一个个性化的作文训练体系,让学生在清晰的框架中提起热情。
(二)促进自主发现
写作事实上就是一个表达的过程,表达的前提是要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也就是说,学生必须不断去发现生活中的话题,才能在“微写作”中有的放矢、有所依托。因此,在正式开展教学活动前,教师应注重培养他们自主观察、自主发现的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初中生细致观察身边的人、事、风景等,鼓励他们用简短的文字记录生活,表达所思所想和真情实感。如此日积月累,学生自然会感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表,并提高自己的行文自信。
(三)凝练学生语言
对于“微写作”而言,“微”是重点。也就是说,语言、文字、内容、篇幅都要简约而不简单,凝练又具有美感。对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梳理自己的语言,再组织他们将自己的语言整合成文字,以文字的简洁促进结构的工整。再者,教师还需要以想象、交流和创新为支点,培养学生的情感,加强他们语言凝练的个性化表达。
四、“微写作”的教学实践方向
(一)从激活兴趣出发
如探究目标中提到的,“微课”与“微写作”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对此,教师需要结合课程安排、综合考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展开授课、引导练习。
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新闻写作”作文课为例,教师可以先通过“微视频”播放一些具有教育意义、文化意义,能够引起初中生情感共鸣的新闻视频,以“看新闻、学语文”的“微课”形式激发他们兴趣。进而,教师便可以引导他们从“总结新闻”出发,先以凝练的语言归纳、总结出新闻体现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再加以自己的情感表达,完成“微写作”练习。如此,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还可以对“新闻”形成深入理解。
(二)提出开放性命题
前文说过,内容和形式过于刻板是作文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想要攻克这一难题,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提出开放性命题,为其提供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促进他们思维的发散和语言个性化表达。
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学习描写景物”的作文课为例,教师不应直接规定学生要描写的景物方向,而是应引导他们回忆曾将见过的、对他们触动很大的景物,鼓励他们调动多种感官展开描写,刻画景物形象,表达内心情感。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命题是开放性的,但依旧可以借鉴教材文章中的有效信息,即下文中的“读写结合”。
(三)注意读写结合
无论是“微写作”还是传统作文,都需要以一定量的知识积累为支撑,阅读的重要意义开始凸显。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将“阅读”与“书写”联系在一起,延伸教材文本内容,拓宽学生的眼界与思维,为他们在“微写作”中的表达做铺垫。依旧以“学习描写景物”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讲解《三峡》等文章,带领他们分析其中的书写手法、行文技巧和情感表达,帮助他们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积累。如此,“读”与“写”有机结合,学生可以获得更多参考和素材,表达自然游刃有余。
(四)融入生活实践
所谓“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语文作为高雅的语言文字艺术也是如此。在“微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生活实际与“微课”结合,为学生构建更加真实、相对轻松的学习与表达环境,烘托符合初中生心理特征的课堂氛围。促进他们的生活化书写、真实化表达,提高其文章的可读性和现實价值,实现高效教学任务目标。
以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学习游记”的作文课为例,教师便可以将他们带回生活中,引导他们回忆自己的旅行见闻并书写。如此,文章可读性更强,可信度更高。同时,在“学写故事”的作文课中,亦可应用此法。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日常的所见所闻展开联想,促进他们的想象力发挥,优化其观察、捕捉细节的能力。将“真实”与“想象”结合,丰富“微写作”文章内容,提高作文质量。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微写作”对于作文教学的重要意义不容忽视。从基础层面上说,它能够拉近初中生与书写之间的关系,减少他们对作文的抗拒和陌生感,为他们进行作文练习做铺垫。从深层次讲,通过持久的“微写作”训练,能力有限的学生可以夯实自己的作文基础、掌握更多的作文技巧,能力较好的学生能够形成独具特色的文风,进一步提升综合能力水平,使文章更具特色,更有可读性。初中语文教师势必要利用好“微课”等教学平台,优化“微写作”教学结构,为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婷.微写作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黄冈:湖北师范大学,2018.
[2]林琳.初中“微写作”教学策略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8.
[3]张欢.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8.
[4]王雪晴.“微写作”在初中语文写作中的运用[J].名师在线,2017(16).
[5]龚姚瑶.见微知著——浅议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