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古诗词欣赏实践
2020-11-23徐世雄
【摘要】由于受各初中学校、师资等客观实际条件的限制,初中古诗词欣赏在实践中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教育教学质量水平落后的农村初中,只停留在能背诵、默写、解释“就好”的层面,大大降低了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欣赏方面的要求。如古诗词欣赏的具体要求、指导形式和阶段性、系统性把握等。本文在实践校本课程《古诗词欣赏》中梳理分析了关于初中古诗词欣赏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初中古诗词欣赏实践“四四一”模式,以期对于初中古诗词欣赏指导提供帮助。
【关键词】初中;古诗词;欣赏;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30-0056-02
【本文著录格式】徐世雄.浅析初中古诗词欣赏实践——关于“四四一”初中古诗词欣赏模式[J].课外语文,2020,19(30):56-57.
笔者担任学校校本课程《古诗词欣赏》的指导学习工作,以下有关初中古诗词欣赏实践“四四一”模式的点滴认知,古诗词欣赏指导过程应分“前期解其表、中期知其里、后期再体验”3个模块9个问题。对初中古诗词欣赏问题有相对全面、清晰的认识,每一条认识是相对区别的、渐进的、融合的、相辅相成的,不应完全分隔开来,所以,有“四四一”初中古诗词欣赏模式的认识,在具体的古诗词欣赏指导中能够灵活落实就好了,只是不要“拿去就用就好”。以下就关于“四四一”初中古诗词欣赏模式浅显的认知和广大初中语文老师共享。
一、古诗词欣赏前期“四”步解其表——“三解一背”
古诗词欣赏前期解其表是指了解作品背景,解释文本,了解格律常识和背诵。
1.了解古诗词作品背景。作品背景包括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和创作缘起等。古诗词反映的是作者对某时代某种认识、感知,即借某事物的描述来表达自己特殊的体验、情感。如果不能基本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生平和创作缘起,想真正读懂古诗词作品进而纵横拓展延伸自己所懂的东西是不可能的,或者说对作品的读懂只能是浅显的、偏向的,所以,古诗词欣赏中对于作品背景、作者生平的了解是必需的、不可少的。
2.解释古诗词大意。这一点应要求古诗词欣赏的学生首先能熟读、能解释作品,日常注意重在积累,哪怕是不甚理解,也应坚持积累。对于翻译,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把古诗词的含义表述出来,或直译,或意译,或改写,再添加一些读者想象到的、合理的细节等,使译文更加枝繁叶茂、有血有肉,质量就高了,这些学生已经较熟悉。如了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的理解更需要知道心中有知己——真心朋友,和他(她)之间的友谊将永远存在,不会因距离、境遇等的不同和变化而有所淡化。
3.了解古诗词格律常识。对于初中生,关于古诗词格律无须深知,但必须知晓格律常识。初中古诗词欣赏可采取集中或分步、渐进、渗透性传授,为进一步学习、理解、欣赏古诗词奠定基础。古诗词格律基本常识对于初中生来说,学到什么诗词就要讲到什么格律常识,不必急于深入。
古诗词韵律是在古诗词格律中讲究平仄对应,字音相连及音高的连续变化形成的,韵律安排合理可以形成“流美婉转”的旋律美。与音乐的平行旋律、上行旋律、下行旋律完全相同,所以,诵读具有音乐美,这个特点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也被保留了下来。“平仄”规律简单来说指普通话中的四声,讲究阴阳平与上去声的对应搭配,合乎平仄规律就使得汉语语言在读、诵、唱时给人以抑扬顿挫的和谐美。
4.背诵古诗词。背诵古诗词既是古诗词欣赏过程又是古诗词积累过程,更是欣赏古诗词的目的。伴随着学习的深入,每个人认知、理解能力的渐渐提升,原来一知半解的、不求甚解的古诗词,时时会有豁然洞开、柳暗花明的灵机和一下子理解了、悟透了的快乐,这种质变不就是古诗词欣赏的目的所在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都是日常背诵积累的结晶,又是关于背诵的哲理,必须让学生牢记并坚持日常背诵积累。对提升古诗词背诵效率和背诵时对情感的把握与表现,了解格律常识很重要。
二、古诗词欣赏中期“四”知就其里——“境、情、理、法”
古诗词欣赏中期应达到 “四”知,即知意境、知情感、知哲理、知手法,指在学生预习阅读、了解诗文基本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对“意境、情感、哲理、手法”的深度理解,或者说是古诗词学习向应达成的、更高的目标迈进。
1.知“境”就是知道古诗词的意境,即要知道古诗词中所描写的景物及由景物所构成的特定环境氛围,体会蕴含在境中的意味、感觉。如《式微》(《诗经·邶风》)中写景的字只有“微”“露”“泥”,需要引导学生调动已知的充军、兵役、劳役等场面信息,多少男子带着疲劳、饥饿和病痛,在黑夜中、露水中、泥浆中被迫劳作的疾苦,充分想象他们在外为君而苦、而累、而病、而死的命运,怎能不激起读者、欣赏者、诵者的共鸣?
2.知“情”指理解、知晓渗透在古诗词中的诗人、词人、曲人的独特情感。古诗词中的情和景是融合在一起的,景为情设,情由景生。就《式微》的情感是综合的,由家人的愤怒、悲怨、期盼、思念等交织在一起。“式微,式微,胡不归”的反复反问与“君之故、君之躬”的认识及带来的愤怒,不难理解封建历史上反抗压迫的力量源泉是如何之大。懂得这一层,诵读再体验就很容易入境了。
3.知“理”就是知道古詩词中常常蕴含的哲理,那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永恒的社会人生规律。如“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沉舟侧畔千帆过,枯树前头万木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等。没有对古诗词中所含“理”的把握和拓展延伸,可以说将经典的古诗词学死了、学僵了,因为学的另一意义在于知新、致用和发展。
4.知“法”指古诗词中常用的用典、比兴、修辞、托物言志等表达手法,记述、描写、说明、抒情等表达方式等等。每首诗都有其独特之处,精句不是抄来的,是经过千万次、千万人的咀嚼实践感知其味无穷的,其义是延展的,其法是永恒的。
《子衿》(《诗经·郑风》)中恋人约会不相见,等待“一日如三月兮”的夸张,渐渐发展到“度日如年”“一日三秋”,以至于流行歌中唱“站着等你三千年”“生也等你,死也等你”,可以说夸张的手法使情感表达达到喷发、倾斜、淋漓尽致。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中景物选择及描写高度凝练、简洁。“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小桥、流水、人家”如大写意中国画的一泼墨、一点笔、一线条一样,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为“断肠人”的深度理解铺垫到了极致。
三、古诗词欣赏后期“一诵”再体验
诵读(或是演唱)要让学生在完成古诗词欣赏前期“四解”、中期“四知”的基础上,能够通过诵读、演唱入“境情”,再体验古诗词所表现的语言美、韵律美、音乐美、道德美和精神美等等方面的魅力,享受古诗词特有的艺术熏陶。中国古诗词本来是和着格律、民族五声来唱的。除了借乐谱来演唱,还需配以情境、服装等提升效果,这就是演唱、表演体验。诵读体验、入情境要求欣赏者按以下三步来走:
1.试听诵读。就是学习经典诵读的范例,初步认识、感知高水平诵读者诵读、演绎经典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各种艺术的美的元素特征、技巧,为进一步尝试模仿做准备。
注意不能随意从网上下载有关古诗词诵读的视频、音频来学习,应根据自己的理解精挑细选优秀诵读资源进行试听,事先做好充分准备。
2.模仿诵读。学生尝试、模仿古诗词诵读的行动突破了以往对默读、齐读、朗读的认知,即力求古诗词欣赏的学生标准语音的基础上注入、滲透作品所包含的情感,再去带作者的感情或融合了诵读者自己的情感去读。
注意要静心,要驱除杂念,想象古诗词所展示的意境和情感,反复把握感觉的到位与否,要明白只要体验就好,需要积累体验过程的量,才能期盼获得质的诵读提升。参与诵读、表演竞赛是极好的锻炼提升古诗词诵读的不可失去的机会、途径,又是难得的提升诵读能力的平台。
3.诵读、表演体验。诵读、表演指古诗词欣赏者在了解古诗词的意境情感基础上借想象入境入情,并带感情从作者的角度把作品读出来,读者要讲究进入作品的角色,融入自己的情感,通过声音来再次塑造作品中的人与物,境与情。
如《水调歌头》(苏轼)的欣赏体验,可以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想象、假借中秋赏月饮酒与否,或饮酒三两、六两、大醉的状态分别练习诵读,其情味效果完全不一样,清醒、犹豫、豁达、乐观尽在其中。又如《经典咏流传》栏目的演唱表演活动模式,无论对于记忆还是帮助理解效果很好,兴趣较浓。
作为古诗词欣赏的指导者,两个认知必须贯穿古诗词欣赏指导的全过程:一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体验、积累是过程,形成兴趣、提升是目的;二是始终围绕欣赏者体验语言美、韵律美、情感美、哲理美等来进行指导。
参考文献
[1]陈锋编.诗词曲格律[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
[2]巩巧梅.诵读与聆听[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