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瓜田篱下系列十四——石磨,石磨

2020-11-23

金融理财 2020年11期
关键词:石磨匠人面粉

推不完的磨,转不完的圈,石磨的形象,就是乡亲们勤劳生活的缩影,踏踏实实,平平淡淡,一年一年,春种秋收,日子在汗水中不断迎接着一个又一个丰年的到来。

有一些物件,虽然正逐渐远离人们的视野,但它留下的记忆却像一首歌,每每吟唱总是那么让人梦绕魂牵。

乡下的石磨就是如此。如今,石磨已经成了稀罕物。

作为我国劳动人民用智慧创造的生活用具,石磨最早产生于什么时代,据说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是木匠的鼻祖鲁班发明的。我猜想,鲁班当初的创造灵感一定是带着爱民心态,来源于人们当年石臼捣面的艰辛场景。

石磨看似简单,实则融入了许多机械原理。从外貌上看,它是两块上下对接的圆柱形石头,上面的那块中间镂刻着两个上下连通的孔道,用来往下流通粮食或其他物品。下面的那块固定在底座上,承载着上面那块石头。在中间结合部两个对接面上,密集地雕刻着一行行凹凸有序的纹理线条,当人们推动上面的那层石头时,从中间孔道里流通下来的粮食,就会随着上层石磨的转动,被磨成细面,并顺着凹凸沟旋转出来。两层石块旋转摩擦产生的力量,就会很容易地把类似小麦、玉米、大豆、大米等粮食磨成细面。当这些初步磨成的细面堆积在底座台面上后,还不能用来食用,必须再进行一次细加工才行。这就需要用一种称为箩的工具,再筛一遍,去粗取精,过滤出粮食硬皮,才能成为食用的面粉。

石磨,是过去乡村不通电时人们家庭中一件重要的家什。说是家什,是因为它也不是任何农家想置办就能置办的。

石磨是由人工雕刻而成。要把一块从山上采下来的大石头雕成石磨,需要很高的技巧。过去有手艺的乡下人很是吃香,会雕石磨的人,村里村外特有身份。一般这手艺来自祖传,且只传内不传外,只传男不传女,一代代只在自个家族内部传承,外人想学不易。正所谓“一招鲜,吃遍天”,手艺在身,在过去生活贫乏的年代里就有了吃饭的本事。谁家需要石磨了,尤其是年轻后生刚结婚与家里分开立户单过,急需置办这些家什时,就必须要请村里或邻村的石头匠人上门,先上山采来大青石或花岗岩,在庭院里连着做上七八天时间,才能刻好一盘像样的石磨。

请匠人上门做工,接待是不可懈怠的。除了要向匠人支付工钱外,还需天天好酒好菜伺候着才行。那时候,乡下生活比较拮据,家里能端上桌的最好酒菜不过是自养的小鸡,那可是乡下人的“小银行”,为什么这么说?因那个时候家里养鸡也不是件容易事儿,本身粮食不多,人都不够吃,何况牲畜呢。好不容易把小鸡养大,一家子日常生活开销,全凭卖鸡蛋贴补家用。这时候把小鸡杀了,用地瓜做的粉条炖上,再从房前屋后的菜园里割两把韭菜,炒几个鸡蛋,同时配上海边的鱼虾,就成了当时乡间最高標准的饭菜。这样的招待一天也省不得,直到匠人做成石磨离开为止。

石磨雕刻完毕,家里就有了一件像模像样的东西,放置在哪里不能随意。这时候,家里的主人一般会在院里专门盖一个棚子,或在偏房宽敞的房间地面上安置。沉重的石磨不能平放在地面,下面还需垒一个台面,台面上还得专门制作一块比石磨大出一些的圆形木制平台,用以接住从石磨中间磨出的面粉。

推磨是件体力活儿,乡下一般是家庭妇女干得最多,农闲或天气不好的时候,男人们才成为推磨的主力。

记得小时候,对石磨特别敬畏,一见到它,脑子里第一印象就会有头晕的感觉。学校放寒暑假的时候,乡下的孩子们都会帮着家里干家务活,推磨就是其中一件重要的事情。家里大人们平时庄稼地里活儿多,顾不上磨面,这时候孩子们帮着家里多磨一些平时食用的粮食,就成了假期里必不可少的事儿。

记得那时候用石磨磨得最多的就是小麦和玉米。母亲把从缸里挖出来的小麦用水淘洗几遍并晒干后,就会一桶一桶地放在磨坊里,家里人只要有空闲,就会拿起推杆开始推磨。那时候自己年龄小,大人们下地干活前,往往要吩咐把已备好的粮食磨成面,如果贪玩,大人们回家发现没有磨面,自然是逃脱不了一顿“修理”的。没办法,从小学到中学,假期里除了学习,就只能乖乖地待在磨坊里了。

推磨就是不停地转圈,而且是用力地转圈。在石磨的上层外侧有一个眼,放上一根木桩,然后用绳子拴住,再用一根长一些的木桩作为推杆,横在腰间,用手扶着向前推,一圈一圈,反反复复,直到磨完粮食为止。费力气是不怕的,关键是头晕得相当难受。一开始还能忍受,可转上一两个小时,眼前就会直冒金星,头晕眼花,恶心反胃,停下来时真的找不着北。虽然这样,家里活儿没人干不行,还得咬牙坚持下去。乡下孩子耐实,自家的活儿得自家干,时间长了,也就熬出来了。

那时候,家里的玉米、大豆、小米、红薯干等,都会用石磨来磨成面粉,基本上隔个三五天,就会磨一次。有时候农闲了,家里大人们就会连着磨上好几天,把家里要磨的粮食多磨一些存起来,方便日常食用。记得家里用石磨磨出的玉米面特别好吃,用箩筛出的细面做成饼子,箩出的子熬粥,味道里那股粮食的醇香闻着开心,吃着开胃。前些日子,在北京怀柔水库后面的一个村庄里,吃了一次当地人用石磨磨的玉米粥,那种久违了的家乡味道特别地道,临走还专门向农家老板买了几斤,回来偶尔熬上一小锅,觉得比啥都好吃。

制磨,推磨,如今都难以见到了,对今天的孩子们讲起来,其中的艰辛和甘苦,也如同故事一般新鲜。现在,无论城里还是乡下,条件越来越好了,大小超市里现成的面粉多得能让人挑花了眼,那种人工磨出的粗细不均的面粉难觅踪影,想吃也只能凭印象或记忆了。作为古代发明的实用劳动工具,被新时代所淘汰虽是件正常不过的事儿,但心里总觉得作为一种文化传承还是应好好保护,毕竟那上面镌刻着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值得珍惜才是。

推不完的磨,转不完的圈,石磨的形象,就是乡亲们勤劳生活的缩影,踏踏实实,平平淡淡,一年一年,春种秋收,日子在汗水中不断迎接着一个又一个丰年的到来。

啊,石磨,一种特别的农家物件,一种特殊的感情回味。

猜你喜欢

石磨匠人面粉
石磨
面粉大战
石磨:乡愁的老唱片
面粉多少吨
小灵通磨面粉
青年匠人
旗袍匠人:坚守与传承
汽车匠人
推磨
“神级”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