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正在“榨干”老年人
2020-11-23
除了“心灵鸡汤”、反智谣言外,类似“假靳东卖贵妇膏,100元一瓶买一送一”的短视频叫卖也屡见不鲜,他们先让老年用户点赞、送礼、打赏,再诱导其购买价格不菲的劣质商品,最后发展成线下见面,进一步骗取老年人钱财。
近日,近六旬的黃某自称和著名演员“靳东”一直密切联系,“靳东”很喜欢她。虽然家人和记者不止一次告诉她这是一个骗局,可她仍试图借助电视台的力量,帮助自己寻找失联的“靳东”。这一事件引发热议,背后的问题也值得深思。
沉迷在短视频里
前不久,家住北京市丰台区的老李发现,他老伴回娘家时,侄女帮忙下载了一款手机软件,说是可以通过看短视频消磨时间。每天早上一起床,老伴就打开手机开始刷视频,做饭时也把手机放在灶台旁,时不时划一下。大多数时间,她几乎是手机不离手,每十几秒就看完一个视频,再划下一个。午休时躺在床上,老伴仍不忘看几个视频,“跟上了发条一样”。
过了一段时间,老伴出现失眠乏力、头晕眼花等症状,最后不得不去医院。
在疫情期间居家读博的小赵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我妈玩抖音已经两三年了,疫情那会儿一刷就是一整天,手机像长在手上一样,还开着很大的声音。”小赵说。
小赵发现,妈妈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都越来越差,跟她聊天,说三句能听见一句,记住半句,“其他时间都在走神,可能在想‘我什么时候才能聊完接着玩手机”。
不仅如此,小赵的妈妈还开始在家庭微信群里转发各种抖音链接。小赵说:“现在‘抖音专家说啥就是啥,甚至还从抖音里买吃的。”
都在刷什么
据《银发人群洞察报告》显示,“银发族”移动互联网月均使用时长,已增至每月至少118个小时。也就是说,老年人平均每天至少有4个小时在使用互联网。
老人们都在刷什么?一是“心灵鸡汤”。比如“女人要对自己好一点儿”“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或像痴迷“假靳东”的黄某,从短视频制造的幻象中寻求情感慰藉。
二是歪理邪说。扭曲三观的“土味”说理,上知天命、下通人情的八卦绝学,短视频上到处都是。有人发现自家的微信群里,老一辈开始吐糟儿女不孝、只会啃老。细问之下,才发现都是从各个短视频平台上看来的,那里流行着“养儿养女无用”“十个儿子九不孝”“靠子女不如靠自己”等歪理邪说。
三是反智谣言。今年疫情期间,假借“钟南山”之名的谣言铺天盖地,如“钟院士”说粮食市场要崩溃,“钟院士”又说吃牛羊肉的蒙古同胞身体好,一些老年人不断转发给子女,跟他们讲道理,反倒惹来一顿骂。
还有终极骗术。一名网友表示,她爸爸在快手短视频软件上刷到了“马云创业视频”,称马云团队要帮穷人致富,只需要交1700元入场费,就能在1个月后收获数千元的收益。她爸爸对此深信不疑,最后碍于手头零花钱不够,才只好作罢。
此外,类似“假靳东卖贵妇膏,100元一瓶买一送一”的短视频叫卖也屡见不鲜,他们先让老年用户点赞、送礼、打赏,再诱导其购买价格不菲的劣质商品,最后发展成线下见面,进一步骗取老年人钱财。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的数据显示,网络谣言、虚假广告、网络诈骗是老年人上网时常遇的风险,保健品诈骗、网络传销、非法集资等则是老年人屡屡跌入的网络陷阱。
防沉迷刻不容缓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无法辨别信息真伪的人,只能迷失在信息沼泽中。
比如“柿子、酸奶同吃会死人”“小龙虾被用来处理尸体,千万别吃”“一天一杯,包治百病”等各种“养生谣言”,就超出不少老年人的科学分辨能力;“你中奖了”“投资入伙,回报率300%”“绝对让利的大好消息”等很多年轻人看起来觉得可笑的套路,却依然能让许多老年人中招。
还有不少短视频戳中了老年人情感空虚的软肋。调查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超过1/4感到内心孤独,其中女性格外严重。
现在,各大平台均有算法辅助分发信息,因此一旦阅读、订阅或显示出对此类信息有兴趣,类似信息会接踵而至。长期身处这种“信息茧房”,个人生活会渐渐定式化,而置身“个人定制”的信息中,自然会逐渐失去接触不同领域信息的机会和能力。
若老年人相信短视频中的世界是真实的世界,谣言中的科普是可信的知识,那么代际间信息鸿沟会越拉越宽,甚至演变为父母与子女间的沟通屏障。有网友就无奈吐槽:“我爸每天转那些信息,内容完全经不起推敲,跟他说还不信,反而认为我信息封闭、错失机会。”
近几年,人们谈论收入鸿沟、教育鸿沟、阶层鸿沟。同样,老年人沉迷低质甚至劣质短视频现象,折射出的正是“代际间信息鸿沟”。
曾经,父母是手把手教我们认识世界、辨别真伪的人。如今,父母逐渐老去,帮助他们辨别信息真伪、适应信息社会,逐渐成了下一代的责任。
抵制网络并不现实,当务之急是相关平台要负起责任,社会和家庭也要行动起来,为老年人提供更多选择。或者用丰富的文体活动吸引老年人走出家门,面对面共叙情谊;或者帮助老年人安全上网,利用网络获取有益信息,防止他们被骗以及沉迷在虚拟世界里。
(《人民日报》(海外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