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有效性课堂教学探讨
2020-11-23孙泽宇
孙泽宇
摘要:在高中物理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物理课堂可以说是每一个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要方式。因此,增加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不仅仅是落实高中物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和政策,还是提升学生物理学习能力和解题水平的必要措施。有效性的教学主要是指物理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利用最少的教学时间和精力投入来达到最大的教学成果。这就要求物理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物理课堂变得更加高效率和高效益,让学生们在高中物理课堂上可以自主构建物理知识体系、培养自己物理发展的能力和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措施
高中阶段是学生物理思维的启蒙关键时期,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初步认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从物理教学的现状来看,“老师教学生听”“课内不学课外补习”的现象尤为突出,这种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并且极其不利于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严重制约了物理课堂教学对新课改、核心素养等现代化教学理念的践行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物理教师应从学习情境和教学软硬件的特点入手,深化教学改革,探索新型教学方法,由此有效提高物理学科的教学效率。
1利用物理模型复习基础知识
几乎所有的一轮复习资料对基础知识的复习都是以填空的方式进行,站在编者的高度可以看到各知识点是按照一定规律和联系来设计的,但是从学生的角度无法看到各知识点的联系。而如果建立恰当的物理模型,引导学生从模型中去思考分析基本物理概念和使用条件,这样既复习了基础知识又让学生体会到了各个知识点的联系,较强的逻辑性和递进关系将学生引入思考的课堂中。
2确立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浓厚兴趣
高中物理学习任务繁重,许多物理公式、化物理原理都需要背诵,而物理学习所对应的方面都是抽象的,学生易产生枯燥情绪,因而如果想要对学生们的知识点继续巩固,培养学生们对于物理的兴趣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培养学生们的物理兴趣,可以使他们产生自觉学习的意识,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他们脱离了教师的指导,仍然能够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对待上课、写作习题时才能够更加认真,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促进学习效率的显著提高,基础知识点的巩固也自然不在话下。下面是我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对如何提高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一点意见。例如,在我给学生们上“相互作用力”时,我组织学生上台参与活动,我让四名同学站在讲台前,将四名同学分为两组,要求由一名同学手握测力计,另一名同学负责拉,让他们直观的感受到相互作用力的大小是一致的这一知识点。我认为学生在亲自感受到自己脑海中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双手实现了,是一种欣喜若狂的瞬间。让学生摆脱单纯的书本内容,从实际中看到,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物理的趣味在于它给出了对世界终极的答案,它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给出了自己的解释,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得到实质感,因为那些平时生活中的新奇感能够在这里的得到解答。高中物理作为高考重点科目,受到了广大学生和家长们的关注,对高中物理的教学方法的探究也更是我们的永恒课题。我们广大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针对物理学科的特点,不断尝试,运用契合学生心灵的方法,不断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真正提升物理教学的实效性。
3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在实际的物理教学中,不少教师抱怨高中物理难教,而学生烦恼高中物理难学。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学的吃力而枯燥,而教师教的忙碌而无效果。这种“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苦”的物理教学状态,强调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结合,让学生接触的日常生活在实际的物理知识中有所呈现。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拉近了学生与物理的情感距离,而且延拓了学生的视野。学生以一个新的视角认识物理,发现物理学习并非那么摸不到边际,而是充满了生活的乐趣。对此,教师要善于将实际生活元素导入高中物理教学之中,进而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例如,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如何立足于生活常识,对所要研究的知识产生基本的认识,这点对于教学的有效开展非常关键。对此,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可以采用“替换式”教学,也就是将生活中的要素如“小轿车”作为实验“用车”等等,这样就将实验拉近到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快乐。所以说,教学与生活实际结合,将物理知识变得更加生活化、形象化,拉近了物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4确立学生在物理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所谓教学活动,其最终的指向是学生,也只能是学生,教育作为人类传授知识的重要渠道,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发挥着重要而积极的意义。而在物理学科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应该得到充分的鼓励与保护。然而在实践教学时,由于长期的教学惯性,教师们并不习惯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在下文中我就提出了,通过组织实验的方式,确认学生在物理课堂里的主体地位,这有充分的理论基础。因为物理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说最好的佐证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每一次物理学科的重大变革都是伴随着学者们对于自然界的主动探索和实验证明。通过学生们的组织实验,能够帮助他们了解和验证课本中的实验成果,并鼓励他们对于课本知识自己进行探究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例如,在进行“浮力”的教学内容时,我就组织学生们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确定实验流程、自己得出实验结果,让他们最终得出了关于“浮力”的相关结論,这让学生们可以在课后通过自己的实验来加深对于课本内容的理解。同时,我也鼓励他们以课本实验内容作为模板,通过改变其他变量来进一步探究其他因素对浮力大小的改变作用。同时,通过鼓励他们进行自主实验和自行总结实验结果,他们在增加对于书本上实验的理解的同时也学会了对于实验变量的调节。
5结语
综上,物理教学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因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大胆改革教学和科研,深入研究课程标准要求,立足学生学情,真正构造不拘泥于课堂形式的教学模式。如此经我们教师的群策群力、共同发展、深层挖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才会有所突破和发展,最终适应新时代素质教育背景下物理学科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徐美贞.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有效性课堂形成教学的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7(10).
[2] 吴淑娴.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在高中物理课堂上形成有效性教学研究[J].西安教育,2016(04).
[3] 郭伟,王金荣,李碧华.高中物理课堂上进行有效性教学的具体措施[J].广西学院学报,2011(04).
[4] 佚名.新课改背景下教研方式的变革与应对[J].中国教师,2019,308(01):75-78.
[5] 白满琳,王开华.互联网下农村中学网络教研与教师主体性发展的研究[J].新课程(中),2018(0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