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道法育人目标,红色领航立德树人
2020-11-23曾安琼
曾安琼
摘要:为了将红色资源、红色传统、红色基因有机融入到青少年的红色教育之中,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我校积极构建红色文化的记忆场、教育场,让红色基因融入学校的文化血脉,根植于学生的心中。学校开展“一主三融合”的教学实践探索:“一主”即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进行红色文化传承,“三个融合”是把红色教育与课程融合、与德育实践活动融合、与校园文化融合。
关键词:道法育人;红色文化;融合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中外优秀文化创造的先进文化,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民众的优良品格,不仅是中国人民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凝聚国家力量和社会共识的重要精神动力。习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这为红色教育的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我校以道法课堂为红色文化传承主渠道,把红色教育与道法课程融合、与德育实践活动融合、与校园文化融合,红色领航立德树人。
一、用道法课堂教学主渠道进行红色教育
红色资源蕴含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厚重的先进文化、丰富的革命精神、崇高的人格魅力,具有超越时空的强烈感染力、说服力、震撼力和强大的教育功能。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传承,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我校积极倡导道法教师将我国丰富的红色资源融入到课堂教学的设计之中,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纵观《道德与法治》教材,里面有大量的红色文化,学生可学、可做、可悟。红色思想中包含了很多乐于奉献、艰苦奋斗等精神内涵,因此,道法教师必须善于利用与挖掘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料,深入钻研教材内容,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点和爱国思想,将红色文化思想融入到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当中,加强学生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的培养力度,让学生形成奉献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从“双基要求”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这是国家课程改革逐步深化的目标追求。道德与法治学科在新一轮的课改中要达成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传承红色基因的人”。我校道法始终将红色教育目标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达成点,将红色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融入到教育教学之中,使本学科的教育实现价值最大化,创新了学校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模式。我们在教学中实施红色文化理念渗透,将革命传统教育渗透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育教学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培养他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淀丰厚红色校园文化。在具体实施中,道法教研组引导教师基于红色文化传承,梳理和确定具有学科特色的学习和活动任务。如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教育,每学期举行红色革命故事会不低于两次,每学期让学生收集红色故事或红色案例等轶闻轶事不少于两个,每学年开展红色考察活动至少一次,让红色文化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任课教师每学期教唱红歌不低于两首,每学期举行一次学生红歌比赛,让红色文化的声音响遍校园。
二、利用好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红色源于革命实践,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党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及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先进文化特质。它蕴含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既有深刻的历史感,又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把红色教育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能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为此,我校加强与本县文化馆、博物馆、党史办、图书馆、档案馆等地方红色教育基地的联系与沟通,积极收录整理来凤、龙山、咸丰等地的红色革命斗争故事、传记、散文、诗词、名言警句、革命歌曲以及学校、家乡的历史传统文化,形成丰富的红色教育文化资源。学校组织党团员教师将这些红色资源,用心编写成校本课程,以红色教育课程的方式,突出与主题班队课、道德与法治等课程的合理整合,互相促进,融为一体。将常规的课堂教学与各种主题红色教育活动,形成显性和隐性两大系列,一方面以课堂教学的方式,将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分类梳理成符合七至九年级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的“革命英雄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革命根据地”“红色诗词”“红色影视赏析”“时代楷模”“红色颂歌”七个专题教育内容,扎实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另一方面以红色主题实践项目为载体,以各类丰富的实践活动为途径,突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体验、感受和感悟,使之成为一个全校联动的课程体系。
三、注重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在习惯培养方面,学校充分利用晨会、班会、国旗下讲话、校内外活动等途径有计划、有针对地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力求将教育活动系列化、课题化,做到重点清,要求明,措施实。在机制推进方面,依据学校德育工作阶段化、系统性的要求,确定各年级的德育工作主题和德育核心要素。七年级切实加强诚信教育、纪律教育,要求学生像革命先辈一样讲诚信、守纪律、守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八年级切实加强仁爱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引导学生像革命先辈一样,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爱护公物,热爱人民,不追求奢侈享受,远离不健康生活,九年级则要求加强责任教育、理想教育,引导学生像革命先辈一样,为了崇高的理想,坚韧不拔,一往无前。
依据学校德育工作阶段化、系统性的要求,我校确定各年级的德育工作主题和德育核心要素,把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全方位目标考核的内容,采取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办法,通过采取定期检查、评价、奖惩等措施,定期评选“红色少年”“红色班级”,推动红色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四、营造具有红色特色的校园环境
我校通过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来活跃学生的学习生活,深化红色文化教育,以增强青少年一代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在学校门口,利用校外宣传阵地介绍学校文化整体构想,布置富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墙”,阐释学校红色教育目标和愿景。在“文化墙”定期张贴红色革命宣传画,彰显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在校园宣传栏中专设红色文化宣传橱窗,将红色内容的故事、图片、名言用宣傳栏、黑板报、标语等形式宣传,让学生感受红色的魅力,接受红色的熏陶与洗礼。在校园内花草树木间的醒目位置设立的“永远跟党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梦”等立体宣传栏;在教室、走廊、专用教室等醒目位置悬挂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名言警句,并简要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介绍雷锋、张思德、白求恩、黄继光、张富清、钟南山等英雄人物的优秀事迹,激励学生学习革命精神,争作“四有”新人。开办“红色之声”广播站,定期播放红色歌曲,宣讲革命故事,大力宣传红色革命精神,营造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具有红色特色的校园环境潜移默化地感染每个师生,彰显着学校育人功能,让红色文化渗透到师生心里,演绎成一种自觉,浸润成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