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思考
2020-11-23何海华
摘要:劳动是生活的基础,所以,劳动教育一直都被视為创造幸福生活的第一教育,同德、智、体、美并列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赋予了劳动教育丰富和内涵和新的期许,因此,应探索出更丰富而有效的劳动教育方法,以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本文基于中国传统文化,针对如何在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进行了反思,并提出几点策略。
关键词:传统文化;职业院校;劳动教育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历久弥新,饱含了优秀的劳动思想,指导并支撑着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薪火相传,用勤劳、勇敢和智慧,铸就属于自己的璀璨文明,直至今日,这些宝贵的精神品格和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对于新时代中国的劳动教育也富有不可小视的指导意义。真正的职业教育是离不开劳动教育的,这是由职业教育的侧重点决定的,如何开展劳动教育,我们的传统文化给出了许多启示。
一、设立传统文化主题,将文化经典融入课堂教学活动
中国先民早期教育主要源自于当时的实际生活需要,在本源上,教育和生活存在着一致性。农耕文明的发展催生了耕读文化,而随着教育普及又反过来助推了耕读文化的发展。我国先民重视劳动,并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劳动哲学。例如,在《诗经》中,古人对骨器、玉石等加工描写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而且其中很多篇章都描绘了先民们的劳动场景,歌唱出劳动幸福,再比如战国时期《庄子·养生主》的“庖丁解牛”,北宋《卖油翁》的“但手熟尔”,明代《核舟记》记载的“技亦灵怪矣”,等等,全都揭示了古代先民的劳动哲学和劳动智慧。所以,在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中,我们可以将古代劳动哲学作为思想来源,选择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劳动教育课堂,必须善于挖掘文化中蕴含的教育资源,善于找准比较贴近劳动教学课程的文化内容,找出能在精神世界与现实生活之间搭建桥梁,或者与历史典故、人文风俗等相关的共振点,设计传统文化主题活动,让学生在主题活动中领略传统文化的光辉,在文化熏陶、鉴赏、反思等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二、以身作则,家园共育
不论古今,家庭教育都可谓是人生初始最早接受的教育,比如《诫子书》《严氏家训》《温公家范》等,虽然在内容上各有不同,但都凸显了古代先民对家庭教育的重视,这些家训内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比如《朱子家训》就教导人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屡,恒念物力维艰”,这些宝贵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具有深刻教育意义。除此之外,儒家学派非常注重长辈的示范、引领作用,正如《三字经》所言“养不教,父之过”,长辈应当起到表率作用。故此,在劳动教育方面,身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我们理应以身作则,给学生提供一个有形的榜样。此外,家庭是继学校之后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第二课堂,正因如此,我们不妨同学生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协同学生家长一起打造属于职业教育的家园共育体系,在润物细无声中渗透劳动教育,让学生在无形的不言而教和有形的课堂教育了解、认同和体验劳动教育,形成勤俭、自律的个人习惯。
三、拓展劳动教育深度,理论与实践双轨并进
随着耕读文化的绵延发展,我国的学堂教育也逐渐发生转变,儒家主张“有教无类”“格物致知”,直至明清时期,颜李学派明确提出“劳动”这一名词,更加注重“习行”,主张学行一致,即亲自观察、实践,获得真知。这些优秀思想文化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应一视同仁,实现教育公平,同时,除了理论思想教育,还要注重实践教育,实现双轨并进,实践育人,给学生提供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机会。职业院校可以带领学生去实训中心,参加劳动教育培训,现场参观院校、企业的实验室或者工作室,引领他们动手实践,了解规范操作以及精细加工环节,亲身感受真实的劳动气氛,领悟劳动的实质,以提升学生劳动技能,培养其理性工作态度。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可以延展劳动教育,将大学劳动教育课程引进本校课堂。究其原因,在于普通大学大多致力于学术性理论研究,而职业院校则侧重于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双方具有互补性,可以相互配合。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能够给予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以重要的支持,职业院校应立足新时代的新要求,贯彻新时期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将培养学生劳动能力、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放到与智慧培养、健康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注重知与行、学与用的有机统一,在纠正学生劳动观念、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续航”。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劳动教育是其完成立德树人基本任务绕不开的一环,因此,要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学生特点,提炼初适合本校实际的劳动教育方法,保障劳动教育能够切实发挥应有功能。
参考文献
[1] 张春泉.古诗词中的劳动教育意蕴初探[J].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9,11(02):57-60.
[2] 梁秀萍.浅析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J].小说月刊:下半月,2018(09):64-64.
[3] 刘璐.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开展的现状与路径创新探讨——以某高校大学生的调查为例[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20,33(02):33-35.
作者简介
何海华(1984.10—),男,汉族,江苏徐州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机械工程专业相关教育、学生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