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数字鸿沟的现状、挑战及对策
2020-11-23黄晨煮
黄晨煮
【摘要】老年人和年轻人接近、使用新信息技术的机会与能力的差异造成老年数字鸿沟,具体体现在接入沟、使用沟和知识沟三方面。这既是老年群体接近或使用信息基础设施机会不足和数字素养水平较低的结果,也是社会转型的结构张力导致的结果。在积极老龄化背景下,个人、政府、社会、市场应当共同推动乐龄科技,构筑年龄友好信息基础设施和治理结构,发展以人为本的数字包容,实现老年和科技的共生发展。
【关鍵词】数字鸿沟 乐龄科技 共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成为严重的全球大流行病事件。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数字鸿沟。无论是外卖、网购还是网课,其主要的使用对象为年轻人,很多老年人因缺乏对现代科技的适应力、掌控力、驾驭力而被迫望“云”兴叹。现代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其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制造了老年弱势,使老年人成为“信息中下层”的典型代表或“数字弱势群体”。何谓数字鸿沟?是科技的快速发展还是老年人自身造成了老人数字弱势?科技快速发展如何顾及老年群体,进而实现老年和科技的共生发展?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老年数字鸿沟的现状:差距有多大
数字鸿沟指由不同性别、年龄、收入、阶层的人在接近、使用新信息技术的机会与能力上的差异造成不平等进一步扩大的状况,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接入沟,即信息有产者和无产者在电脑和网络可及性及性能上的差距,主要取决于信息基础设施(包括电脑、手机、网络等)状况、经济实力和政府决策等。其次是使用沟,即信息有产者和无产者在网络使用上的差距,主要取决于技术界面的友好性和使用者的数字技能。最后是知识沟,即使用效率或人们运用数字技术改变现实生活能力的差距。即使接触到相同的信息,社会经济地位不同的受众从中获取知识的速度、效率也不同,使得最终获得的知识量也不同。这三层数字鸿沟相互联系且层层递进,其中接入沟是基础、使用沟是过程、知识沟是结果。
过去30年,数字鸿沟现象日益凸显。其中,代际差异是数字鸿沟的重要表现形式,即老年群体和青年群体在信息科技接受程度、使用频率和知识掌握上存在巨大差距。在接入端,无论是使用非移动网络的比例还是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比例,老年人均明显低于年轻人。截至2020年3月,我国60岁以上老年网民占网民总数的6.7%,老年网民普及率为23.7%,不及年轻网民(73.0%)的1/3(根据2019年末我国人口总量和构成进行估算)。同样,我国每2个人中就有1个人使用手机上网,但每5个老年人中才有1个人使用移动互联网。
在使用端,由于存在数字技能短板,老年人在搜索引擎、APE安装、微信使用等方面的比例明显低于年轻人。其中,老年人使用搜索引擎的比例为4.4%,不足非老年网民(27.4%)的1/6;老年人人均手机APP数量为37个,仅为20—29岁年轻网民(人均手机APE数量为84个)的44.0%;老年人使用微信的比例为26.2%,不到非老年用户(88.9%)的1/3。
在知识端,数字信息技能的缺失和日益信息化的社会使得老年人无法获得基于信息化的各种服务,老年人对信息科技相关的生活掌控能力下降,因而造成新的社会排斥和不平等。比如,老年人更容易成为网络谣言、网络诈骗的受害者;在进行网络问政的过程中,常常出现老年人集体失声的现象;未来,如果医院都需要通过软件进行预约,那么老年人看病可能变得很困难。
老年数字鸿沟:个人、家庭、社会、科技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
一般而言,数字鸿沟的直接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接近、使用电脑及网络的机会和对于电脑及网络的使用能力(或信息科技素养或数字素养)。按照这个逻辑,老年群体和非老年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是老年群体接近或使用信息基础设施机会不足和数字素养水平较低,难以跟上社会经济科技转型的结果。然而,不管是老年人接近或使用信息基础设施的机会,还是其数字素养水平,都并非由其自身因素单独决定,而是由个人、家庭、社会和科技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
首先,老年群体的生理、心理特征及社会经济因素导致老年群体在科技上处于弱势地位。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对老年人使用电脑、互联网、智能手机有显著影响,其中,受教育程度具有决定性作用。老年人视觉、听觉等身体机能的衰退直接影响其对现代科技的使用与操作。学习和记忆困难让老年人产生了无力感和心理抗拒,进而产生了科技恐惧感。而对技术有用性和易用性的感知缺失、对社交媒体之社会文化意义的理解不足以及对新媒体的刻板印象,进一步影响了老年人对社交媒体技术的接纳。面对市场导向的信息科技,收入也是老年群体使用硬件设备、网络和拓展网络使用环境的重要基础。可支配收入越高的老年群体,其接触网络媒体的机率越大。城乡老年人之间的数字鸿沟在很大程度上受收入影响。
其次,信息科技方面的家庭反哺、亲友互助和社会支持不足,造成老年人难以融入信息化社会。研究表明,代际文化反哺、亲友互助以及信息资源和文教投入对老年人的数字素养水平具有关键作用。在网络时代,面对新鲜事物,老年人向子代求助,而子女往往缺少足够的时间和耐心来指导老年人操作,使得老年入学习和使用互联网面临困难,进而弱化了老年人的数字融入。另外,对于老年群体而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相对滞后,这也是造成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的重要因素。在现代网络科技普及过程中,老年人现代科技技能培训相关课程缺失;或者尽管社区老年学校会开设电脑、网络和智能手机使用等方面的课程,但覆盖面很小。尤其在农村,鲜有智能化养老或信息科技服务的使用和推广,造成城乡老人内部也形成数字鸿沟。
最后,现代科技产品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老年人对现代科技产品的接受和使用。现代科技的服务对象主要为青年群体,其产品设计对于老年人而言并不适用,如围绕老年人群体进行人性化设计的手机款式乏善可陈。老年信息科技产品和服务的安全性能、适老特征和质量水平不足。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不仅成为一种公共资源,而且也变成一种生产要素、一种具有交换价值和交易价格的商品。市场开始介入信息的获取、传递与交流,信息交流从无偿走向收费,以追求最大效益为宗旨,使得信息富有阶层与信息贫困阶层之间出现了信息差距,造成了数字鸿沟。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字鸿沟其实是经济鸿沟的产物。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情境下,老年人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来获取健康信息以及增加与远距离家人沟通交流的诉求愈发强烈,但受市场力量主导和注重高精尖技术的现代信息科技并未将老年人设置为电信设备和信息内容的主要目标群体。这种因社会转型引致的结构张力使得老年人在与现代科技的互动过程中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
缩小数字鸿沟的可行方案:推进乐龄科技,实现以人为本的数字包容
同信息数字科技发展一样,“银发浪潮”也势不可挡。积极应对老龄化和发展数字经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经成为21世纪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这就要求科技和长者相向而行,寻求最大公约数,共生发展。乐龄科技就是这样一种旨在促进老龄化和数字信息科技协同发展的创新科技。在积极老龄化背景下,个人、政府、社会、市场要共同推动乐龄科技,构筑年龄友好信息基础设施和治理结构,实现以人为本的数字包容。
首先,贯彻技术创新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第一动力和战略支撑思想,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引领,将乐龄科技发展纳入老龄事业与科技事业发展规划。具体而言,一要进一步加大乐龄科技研发投入。政府需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发展智能科技的全局着手,增加研发投入。二要进一步优化乐龄科技创新环境。加大宣传,改变人们对乐龄科技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状况,为乐龄科技创新企业获得投融资和开发市场提供信息支持和政策优惠。建立乐龄科技交流平台,促进不同领域的学者、专家、研发人员和产业人员围绕乐龄科技开展前沿技术交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三要进一步改善乐龄科技应用政策环境。建议政府多部门定期开展对现有条文规定的评估审核,根据科技和产品的最新进展及时调整政策规定。
其次,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老年数字鸿沟社会支持体系。提升老年人数字素养,逐步缩小老年群体和年轻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第一,增加投入,重点加强薄弱地区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将数字信息服务纳入免费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中,切实推进互联网提速降费和电信服务设施普及工作。提升老年人对数字信息技术的可及性。同时,将城乡网吧改造和家庭网络数字化改造作为城乡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不断提升信息化和数字化服务能力,让各种数字化服务便捷地接入每个社区、每个家庭、每位老人,形成智慧家居、智慧社区。
第二,大力倡导并建立终身教育体系,为老年人能够继续进行各类学习提供设施和机会,使得他们能够及时跟上信息化社会发展的步伐;以落后地区为重点,依托老年学校和社会组织等,开设激發老年人学习兴趣、符合老年人学习特点的课程,为老年人提供互联网和数字信息科技教育,帮助其提高信息化应用能力;通过展览展示、实景体验、宣传培训等方式,推广信息消费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提高老年人的信息消费参与感和体验感,扩大信息消费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第三,动员社会和家庭的力量,通过教育反哺和同辈学习等方式,提升老年人利用信息化工具的能力。基于社会支持的非正式教育在老年人数字信息素养提升中扮演重要角色。家人特别是子女的教育反哺能够为老年父母提供最直接有效的支持,子女可以通过与老年父母面对面的沟通和互动来传授新媒体的使用经验;而朋友和邻里尤其是同龄群体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更直接的使用体验(同龄群体之间的相互学习会更有利于交流),进而提高其学习效率。此外,建议改变传统青年志愿服务模式,将提升老年人学习和运用智能手机、互联网等现代信息科技知识和能力作为志愿服务的重要内容。
第四,采取切实措施保障老年人网络信息安全,增强对数字弱势群体的包容性。建议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宣传,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提供基本防护策略,并完善网络信息安全法案,为保护老年人的个人信息安全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在医疗、金融等领域,要重视对数字信息弱势老人的数字包容,维护老年人使用现金等传统支付方式的权利。
第五,长者积极转变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认真学习各种信息技术和知识,加快融入数字社会。不容否认,老年群体的知识技能基础和更新速度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和智能技术。为此,老年人应克服守旧思想、更新观念,主动了解和学习互联网及相关智能产品的使用技能,克服对于互联网的焦虑情绪。
最后,发展“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开发符合中国文化特点、契合中国老年人需求的产品,激活养老市场商机。具体而言,第一,建立“互联网+智能养老”服务。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线上信息与线下服务,链接保险资金与机构服务,整合医养资源,实现老年服务一体化、便捷化和智能化,以满足不同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实现基于互联网的“护联网”。第二,加强老年友好型的媒体设计,新增老年版视图,使页面内容更加符合老年人的视力特征;创建“容错型”互联网交互机制,减缓老年人对于网络参与的焦虑和恐惧心理。第三,加强老年人专属智能终端产品的开发设计,满足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如帮助出行的智能轮椅、生活层面的智能家居、精神层面的社交机器人等;为老年人设计专属使用说明书,便于老年人更好地理解操作。
责编/刁娜 美编/杨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