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落“圈”套

2020-11-23周云龙

女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三观邮件语音

周云龙

微信时代的一大真相是,朋友圈里,不都是朋友。个别好友,有时一句话可能颠覆你的“三观”。

不过,那些“三观”很正,跟你配合默契的朋友,有时也可能有让你不可思议的表现。

手机,现在基本上是“拿得起,放不下”的人体新器官。早上起来第一眼看手机,晚上最后一眼也是看手机。当然,并不绝对,也有例外。

前同事宣宣,80后,活泼泼的西北姑娘,她的极大不合时宜是,很少看手机信息。在办公室,有事直接嚷嚷,或者拨电话打手机,偶尔也关注下邮件。在家或休假,一心遛娃,以身作则,不碰手机。娱乐时间,大多选择线下活动。问她,不怕有人着急找你吗?她理直气壮:有急事,一定会打电话的。发信息的、留言的,都不是什么紧要事情。现在信息太多太滥了,看不过来,干脆不看。

宣宣的极品表现是,一次,偷得浮生半日闲,难得有空刷微信,她发现一位同事的头像上有红点,显示未读,点进去是一条语音,对方问她:在吗?心里一个激灵,当即回复:在的,在的。同事很快语音过来,朗声大笑:你仔细看看,那是去年发的一条语音!

资深“怪杰”当数老王了,40后,报社编辑。退休后,到高校讲授新闻评论。课余,一门心思读《论语》,搜资料,做笔记。本来,他一直拒绝使用手机,女儿在异地,不放心他的生活起居,强行捐赠他一台。老王的想法,所有现代通讯手段都是为他人服务的,方便他人及时找到你。唯一能够保有自己自主时间的方法,就是不能被他人“绑”在裤兜里、口袋里(借指手机)。《<论语>笔记》,洋洋洒洒,已经整理上百万字,朋友们轮番劝老王装个微信,大家平时招呼都便捷。现在和他联系,只能短信或邮件,每次都有“时差”,不能“立等可取”。一次,老王晚上授课回来,地铁一小时车程,学生稍晚跟他联系。他的手機罢工,而他全然不知,洗洗漱漱,安然入睡。学生见王老师三四小时不回复,立即报警。警察摸上门去,发现他手机异常,需要重新启动,才能与外联络。学生虚惊之后,老王感慨难眠:秋风微雨夜,警察忽敲门。问我平安否,说人带泪痕。手机闹情绪,学子已惊魂。关切深如许,此心长感恩。

经此一劫之后,老王仍然不思悔改,不装微信。他说:大凡重要的消息,哪里都可以看到,不一定看朋友圈;那些不重要的信息,不想烦神;朋友圈,就是个“圈套”啊。老王表示,暂时还不想放弃网外游民的身份,等手头事情全部完结,才有心思做个“网民”。

不看圈,不发圈,不入圈,这样不落“圈”套的“怪杰”,好像还大有人在。北京一位教师,不用微信和其他手机App。太太去美国探亲,就在美国为他叫外卖。本地某教授,手机里只有六个联系人电话,家庭、社交、照顾孩子都是老公来,零用钱都是老公每周给她在钱包里放好,世俗的杂事一概不懂不会。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格丽克,据说也是从不上网,连邮件都他人代收。获奖消息公布后的早晨,有记者打电话过去,问诺奖对她的改变,格丽克说:我最关心的是与我所爱的人保持日常的关系。获奖,对我来说具有破坏性。电话一直在响,现在又响了(《人物》2020-10-10)。

哈哈,各人有各人的活法。你可能不解,你可能不屑,但是你难以干涉也不该干涉,即使是最亲近的人。而我,见怪不怪,倒是有些羡慕他们的处事境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猜你喜欢

三观邮件语音
三观壁画
微信语音恐惧症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来自朋友的邮件
有用的人,都在读无用的书
魔力语音
Magic Phonetics魔力语音
对方正在输入……
论《许三观卖血记》中血的象征意义
Outlook和Foxmail邮件互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