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课程”背景下高校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
——以安徽建筑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为例
2020-11-23王志鹏姚晓洁徐雪芳
王志鹏 姚晓洁 徐雪芳
(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安徽·合肥 230022)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而课程教学的质量是实现这一任务的关键环节。 如何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是当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从量变到质变过程中需解决的重要议题。 为此,教育部指出高等教育应该“以本为本,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在此背景下,2019 年10 月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实施“双万计划”,即在全国高校内认定万门左右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一流课程”也称“金课”,其概念是相对当下高校普遍存在的“水课”而来。 “水课”是指教学质量低下、教师教学态度松散、学生学习态度消极的一类课程,而“一流课程”是指教师真教、学生真学的课程。 “一流课程”通过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提升学业挑战度等方式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1]。 除了优化课程内容,构建完善的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来严控教学监督环节,也是实现“一流课程”的重要途径。 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因素和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的不足,从“一流课程”建设内涵和要求出发,针对课程质量监控的四大要素构建了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一、“一流课程”的内涵
“一流课程”的内涵,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答案。 吴岩认为“一流课程”是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课程[2]。 李志义认为“一流课程”的质量体现在高阶课堂、对话课堂、开放课堂、知行合一、学思结合五个方面[3]。 董立平认为“一流课程”首先应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学准备与投入应具有保障性,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则应具有前沿性和灵活性,与此同时应强化教学过程的实效性[4]。由此可见,“一流课程”的建设是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主客体、教学考核和教学评价等环节对课程提出了全新的质量要求。 因此,在构建课程质量监控体系时,应针对“一流课程”的建设内容和要求,提出切实可行的监控体系。
二、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概念
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为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和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而构建的一种教学质量管理系统[5]。 该系统通过使用科学方法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类因素和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环节实施情况进行有效地监控。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主要由四大要素构成,包括监控主体、监控客体、监控活动和监控目标[6]。 监控主体是指实施质量监控管理相关人员,主要由校级、院级、专业系和专业学生构成。 监控客体为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具体因素, 主要涉及教师、学生、教学条件和教学管理等四类因素。 监控活动是指对教学质量四类因素进行质量监控所采用的具体管理行为,而监控目标是指通过监控管理后最终期望实现的教学目的。
根据监控体系构成要素,具体的监控措施包括五大环节,包括监控目标的制定、监控主体人员与职责的确定、 教学过程中监控客体信息的监测、监控客体信息数据的分析与评估、教学结束后监控主体对监控客体教学信息的反馈与整改。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核心在于通过以上环节来诊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原因,及时改进,以保证教学目标的精准实现。
三、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 国内高校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侧重督查,采用校级监督、二级学院督导和学生课后评价为主的三级监控模式[7]。 此类基于行政管理的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三个方面问题。
(一)监控主体层面
在校级监督环节上,高校一般均制定有《教师教学工作质量考核办法》和《教学督导组工作条例》等类似的教学管理文件来落实教学监督工作标准。二级学院在遵循学校管理文件的基础上,设有教学督导组,根据监督工作标准来进行日常的教学监控管理活动。 但教学管理人员往往不能准确把握教学质量监控的内涵, 在监控过程中依据个人经验,导致监控效度有限。
(二)监控活动层面
在监控活动层面,高校一般采用期末考核方式来评定课程教学质量。 而实际上,仅靠期末考核成绩无法反映出教学质量的真实情况。 此外,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不够完整。 在监控过程中,仅关注课堂教学过程的督查而忽略对课前和课下教学过程的监控。 同时,监控体系对于教学评价结果的监控较少,缺乏对后续改进措施的跟踪环节。
(三)监控指标层面
在质量监控的具体实践中,监控体系并没有根据教学培养目标和教学环节细分具体指标,使得监控体系的可操作性较差。
四、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在分析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围绕“一流课程”内涵,构建三个层次的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分别是针对监控主体的纵向监控体系、针对监控客体的横向监控体系和针对监控活动的矢向监控体系,具体内容见图1。
图1 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一)针对监控主体的纵向监控体系
课程教学质量监控的具体落实需要合理的组织和管理, 首先应明确监控主体和监控主体的职责。 因此,课程质量监控体系的第一个维度是根据教学组织管理框架构建纵向监控体系,包括校级层次、二级学院层级、专业系层次和学生层次。
校级监控主体层次主要包括校级党政负责人、校级教学督导组和教务处所组成的管理体系。 学校监控部门主要组织全校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工作,协调各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在监控体系中的工作关系,从全局角度监控全校的课堂教学质量,根据监控结果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并监督二级学院落实。 在完善监督部门的同时,应细化各部门职能和明确各部门具体职责。
二级学院监控主体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的实体,包括院级党政负责人、院级教学督导组和教学办。 在落实过程中,首先从学院层面制订具体监控实施标准,明确教学督导工作职责;其次制定针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办法, 明确课堂教学内容要求、教师课堂教学规范、学生课堂学习规范、课堂秩序管理规范等。
专业系监控主体层次主要由专业系主任、学科带头人和授课教师组成。 在监控过程中,由专业系主任组织课程教师开展教学过程的相关教学活动,例如备课、听课和交流教学经验。 同时,专业系主任应检查教师授课质量, 及时把教学问题反馈给教师,督促教师进行整改和提高。
在学生监控主体层次上,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对课程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督促。 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应成立由二级院系学生参与的教学质量信息中心,二级院系同样应设有由学生组成的教学反馈联系工作站,工作站负责向教学质量信息中心反馈教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与此同时,通过制订学评教管理办法,规范学生网上评价课程和日常反馈教学意见的监控行为。
(二)针对监控客体的横向监控体系
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另一个维度是根据教学环节构建横向监控体系,从期初、期中和期末三个过程明确监控客体的具体内容。 在期初环节中,质量监控的具体内容包括对支撑教学活动的硬件条件和课程教学目标的审查。 教学支撑条件是展开教学活动的基础,而课程教学目标是监控教学质量的标尺。 在学期中,主要对课程内容、课程授课方法和手段、课程授课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活动状态进行督查。 在学期末,监控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考核和课程评价的检查。 其中,课程考核的内容包括课堂过程考核、 课下考核和成果考核三个方面;课程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对课程质量的评价、教师对课程的自我评价和教学督导组的课程评价。
(三)针对监控活动的矢向监控体系
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第三个维度是针对监控活动的矢向监控体系。 在明确了监控主体和客体后,监控主体如何对监控客体进行监控是实现教学质量监控的关键步骤。 矢向监控体系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对监控客体所实施的监控活动内容及途径,二是对质量监控后所形成的反馈意见及针对反馈意见所采取的整改措施的监控活动内容及途径。
对监控客体实施的监控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四种方式,一是教学资料检查、二是课堂随机听课、三是评价过程监督、四是课程成果审核。 实施的途径主要利用信息数字化平台。 信息化平台可快捷地提供教学管理文件、教学课程资料、课堂考勤数据、课堂教学互动数据、学生课程作业、教师批改情况等数据。 同时,二级院系督导工作组也可利用后台管理平台来监控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监控体系的管理效率。 此外,通过信息数字化平台,可对课程质量监控后的反馈和整改措施进行实时的监控, 把监控发现的问题与整改措施连接起来,避免只注重监督而忽略整改的问题,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五、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实践
为检验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可用性,以安徽建筑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为例,进行课程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践。 首先是建立有效的纵向监控体系,在学校和学院教学督导组的基础上,成立系部教学督导组和学生教学反馈组,其次是根据课程教学特征细化横向监控体系的实施路径以适应课程需求。 例如,在设计类课程的实施中(如图2 所示),根据课程“理论教学在前,设计训练在后”的教学特征,把课程的知识需求有计划地落实到设计阶段中。 进而,对每个设计阶段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料进行监控,以实现教学目的。 最后是建设矢向教学监控信息管理平台,对监控活动进行数字化管理。
图2 设计类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路径
通过对15 级风景园林专业10 门核心课程开展教学质量监控后,授课教师根据监控反馈意见对课程教学进行整改与完善, 并在16 级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中实施了改善后的教学实践。 经对比16 级、15 级和14 级风景园林专业学生10 门核心课程的平均成绩发现,16 级风景园林专业学生课程成绩好于15 级和14 级的学生,见图3。这表明了研究所构建的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可用性,通过实施教学质量监控能有效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图3 风景园林专业10 门核心课程学生成绩分析
结 语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是实施“一流课程”建设计划的主要目标,而建立合理和科学的课程质量监控体系则是打造“一流课程”,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构建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一个系统性工作,需要管理者、专业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同时,在监控过程中,监控落实者和课程授课教师要充分理解监控体系的重要性,利用质量监控体系对课程展开监控管理,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促进高校“一流课程”课程建设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