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子论(之二) 中微子场引力论

2020-11-23王立功万宁兴隆王立功科研中心

数码世界 2020年11期
关键词:中微子星体光速

王立功 万宁兴隆王立功科研中心

1 人类认识太阳系的三个阶段

地心说 人类观察和了解万有引力定律,是从了解太阳系内各种天体的运行开始的。早在公元前6世纪由米利都学派创始人泰勒斯把巴比伦的天文学传到希腊的。公元前100多年,非洲埃及亚历山大科学院的天文学家托勒密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从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轨道上绕地球运转。其中行星的运动要比太阳和月球复杂些:行星在本轮上运动,而本轮又沿均轮绕地球运行。这也是西方各教派秉承的官方的观点。

落下闳和他的太初历 我国天文学家落下闳(双字姓落下,单字名闳,公元前156年至公元前87年)西汉时期今四川阆中人。他创制的“太初历”改变了上古帝王颛顼(zhuan xu)的颛顼历法,把一年的起始从10月改在一年的孟春正月朔日(元旦,春节),改革置润的方法,并把24节气纳入历法体系,使节令、物候与月份安排更为准确。优于当时存在的其他17种历法。他还制作了地心说的“浑天仪”,经他改进的赤道式浑天仪,是世界上第一台比较精密完整的观测仪器,在中国使用了2000年。

日心说 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发表了《天体运行论》。认为“地心说”是把参照物选在了地球的错误结果。就如同以船为参照物则岸和房子在走,而以太阳和房子为参照物,则感觉大变样!得出革新的学说“日心说”:太阳不动。其他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月球围绕地球并伴随地球绕太阳运动。

三段说 近来天文学“三段说”成了主流。即: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说”。这是当代天文学的主流!立足于对遥远类星体光源的红移现象的多普勒解释,把这种红移理解为发光体沿视线远离的现象。从而得出了这种现象是缘起有个“宇宙大爆炸”。

2 红移的“多普勒”解释导致歧途

这样就把宇宙学引回了“地心说”,而且产生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大爆炸以前的宇宙历史问题。陷入了“不可知论”的陷阱!我们知道这种前景具有众多疑点。例如:1.不管是谁看遥远的类星体,大爆炸的奇(原)点就在他的眼睛里,哪怕随着地球绕太阳一周(轨道平均半径为1.5亿公里),即各类星体的爆炸原点要跟随地球绕轨道大圈子啦!2.各类星体要在更加大得多的多的范围里面向后倒退,比上一款所述更加广阔的空间,简直难以设想;3.随着太空望远镜“哈珀”的建设和投入应用,近些年来,上述红移值达到10了。这说明那些类星体的远离速度似乎应该超过光速c !而众所周知,这是根本不可能的!4.按照大爆炸理论的说法,宇宙应该是不断膨胀,内部物质密度不断稀释的过程。假设真的是这样,宇宙里面根本不可能有像地球这样这样的天体。因为地球汇集了几乎所有一百多种化学元素。那些化学元素都是必定需要经过不同质量的恒星生长过程最后达到超新星爆发阶段造就出来的!5.每当看到关于星体、星系有互相碰撞等等情况的报道时,是不是应该联想到否定“大爆炸”理论的时机到了!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只因为“相信了多普勒对红移的解释”!

我相当反感红移的“多普勒”解释,从而保持清醒,并坚持寻觅正确的出路,选择新的更正确的解释。最后找到了纯中性光子模型,并研制成功了拍摄不同光源的光速差:最后形成了论文《论光速的多变原理》(刊于《科技风》2020年3月第7、8、65页)。

3 引力红移的解释

我们不得不下大力气撒大网筛选各种粒子:科学家实验发现的粒子累计大约145种(包括希格斯玻色子)。结果是全部落选,无一幸运被选中。落选的原因主要是这些产生于科学家头脑中的粒子,在我们可能取得的的自然界里根本不可能大量收集到。像过去这样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成果”对科学毫无益处。应当从源头杜绝这种唯心论的恶劣现象!

我们在筛选各种物理学现象时,高兴地选定了“引力红移”这个概念来代替“多普勒红移”。引力红移提出得比较晚,1957年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夫·路德维希·穆斯堡尔在地面以上22.6米高的位置进行了光速实验,得到了无反冲伽玛辐射和共振吸收过程。这就是著名的穆斯堡尔效应。请注意爱因斯坦这时已经去世两年了(Albert Einstein,1879.3.14—1955.4.18)。穆斯堡尔在实验中巧妙地把放射性原子核(能产生伽玛光)放入固体晶格,让整块晶体承受发射伽玛射线(即伽玛光)的反冲,从而得到精确的光速。就是在22.6米的高处发出的光的速度比地面发出的光速稍低。显然这是因为发光体距离地心比地表更远了些的缘故。虽然在1961年穆斯堡尔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明显地展示着对“光速不变原理”的挑战。可惜没有人想到在不同的海拔高度做实验测量光速的变化。比如:50米,100米,10公里,卫星的高度,甚至月球或太阳的表面。我觉得使用穆斯堡尔效应这样拗口的名称,是容易使这个科学发现的重要性被世人忽略的原因!也可能是迈克尔逊-莫蕾实验的历史定位使然!要注意到穆斯堡尔效应很重要的一条,是告诉我们:发出的光速由引力场决定,而一处发光体向各方向发的光,速度是一致的。这是因为所有光子都来自电子的回转运动与克服引力束缚的平移运动。而伽玛光不是从原子核外的电子上发出的,而是从原子核内部克服弱力(弱相互作用)的束缚。所以伽玛光的能量高,波长、振幅都笑得多。这种情况警示我们要重视伽玛光的特性!

所以对于原子核外轨道电子发出的光就要了解相关星体的引力场形状和具体位置的场强。星体表面引力场强度是最大的,当速度较低的非表面光经过该星体表面的时候,在吸收和再发射出来的过程,会无一例外地被统一到该星体的表面光速。这是实测光速不能使用一般普通光学元件(镜头)的原因。这也是爱因斯坦归纳当时众多实验成果的有益部分。我的测不同光速相机使用的是小孔成像的空气镜头:排除了造成光速不变原理错误部分的因素。

4 为什么发光体向各个方向发出的光速必然相同

从最基本的原理出发,应该想到最根本的发光能量是温度显示的热能。为什么绝对零度测不到?因为原子都已经没有能量维持发光了,甚至不能使后续接收到的光子达到突破该处引力场的束缚。随着温度的提高,发光体能够使更多的光子发射出来。考虑到轨道电子公转的频率和速度的实际情况,一个电子能够发出的光子数目,只能在那个狭小的空间发出大量的光子;每发出一粒光子需要有适当的后座过程,不断地改变发射点和发射方向。可是一个原子的尺度毕竟很小,引力场强可以看做基本不变。这就使我们能够提出发光体各方向上的光速相同!结果呢?发光体各向光速测定结果——相同!

5 星体最大引力场强度的计算方法

星体最大引力场强度的计算方法是该星体的引力常数乘以该星体的全部质量(GM1)。如果离开该星体表面(最大引力)的位置,应进行妥善处理:在表面以上应计算距离R增加的影响;从表面往下深入星体,引力逐渐减低,到星体中心降为零(各方向的引力平衡了)。怎样理解这些规定呢?我以为在最终完成引力探索工程以前,不妨先假定存在一种“引力子”,借以迈过面前的这道坎儿。这种引力子无须电磁的参与,就可以和物质起到互相推拉的引力作用。各处的引力场的强度就是由引力常数乘以全部质量决定的。

6 星体内部引力场

星体内部引力场的分布形态,离开星体表面向内部挖掘,任何一点的引力值等于该点至星体中心为半径的球体的引力。因为没搞清楚,请教了几位数学系的朋友。他们无一例外地认为,这是可信的。可是在物理学方面的机理如何解释呢?我觉得应该是:随着向星球中心深度的推进,有更多的物质平衡抵消了其多余引力作用!为了验证这种解释,提出了一个验证计算题。题目是:球内一点的引力强度等于以该点到球中心的距离为半径的球体(作比对的中心球体)对该点的引力值的总和。(为了增加难度,我制造了一个更加不可信的形状变异的形体与那个中心球体进行比对。如图:

示意图:星体内部引力场的验证方法

说明:设地球内部任一点A,通过点A与球心O的连线AO(径线),通过点A取垂直于径线的平面切割一块球缺B,并在剖面上挖出与上述球缺B对称的形体C。我想形体B、C对点A应该是引力对称的。我想用失掉了B和C的球体与半径为AO的球体比对。用来认证算法是否正确。初步的计算结果符合预期。最后面讨论部分进一步讨论导致了完全新的境界——探寻宇宙规模。

7 引力红移的机理

引力红移是光子离开发光体后光速减慢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所有影响光子运动的因素。我看主要是中微子的影响,最起码的如光子行程附近的各种物质产生的微透镜现象,使光不可能始终保持直线状态。

太阳光的红移视频显示,每一个光子的红移螺旋表示的不是太阳上的时钟,而是太阳巨大的质量对光子的吸引力使该光子减速的结果。太阳光离开6000度的液态表面,在我称为热力学第四定律(一个好汉三个帮)的促推下,达到日冕最高温位置后,继续飞行。而此后太阳的吸引力就是使光子不断减速了,这就是引力红移的原动力,直到被拍摄到,或者没有机会被拍摄到,流落到太阳系范围最远处!被拍摄到的光子,拍摄到的瞬间就是此光子的盖棺论定,我们能看到的只有此光子的生前最后信息!这里谈到的引力,在后面证明的结果都是中微子场的作用。

8 光子发射的机理

穆斯堡尔效应使我们注意到光子发射的机理:光速是由引力场决定的!这引发了一个大问题:目前认为经典的物理学基本定理《光速不变原理》被彻底否定了,被推翻了!尤其是光早在麦克斯韦、赫兹试验时期就已经定位为“电磁波”现在仔细考查起来,原来的认识竟然错了,光子是不带磁不带电的中性粒子,在电磁场里运动不受任何影响。赫兹的实验不过是电回路震荡天线发光和光电效应实验罢了。光子的发射、吸收、再发射机理是原子核外电子吸收光子,使原子能量增大由基态转变为激发态,此后如果再发射光子,原子从激发态回落到基态。电子围绕原子核运转,受原子核内质子的库仑力牵制,像太阳系的行星高速运行。这就是原子的基本状态(简称基态)。当受到外界的影响:受热,撞击,光照等等影响的时候,原子会接收一个同类的光子一起运转,突然增能量大增,电子回转轨道增大,成为激发态;电子面对质子的部分聚集电磁微子,而背向着质子的部分,不含电磁微子;这种情况下,增加一个平移的运动分量能量,中性部分的质量作为光子发射出来。光速令人称奇,似乎不可理喻。但是了解了电子平时的回转速度近乎光速,就容易理解了。更详尽地考察的话,光子基本上保有源电子的模样:回转半径、频率、速度。而且,每一种元素都有各自的特点,基本上各元素自成一个系统,只要条件足够就不会混乱。 光子的吸收和再发射 光子被吸收,就是重新被电子俘获,要等到再有机会获得能量起飞,也有可能马上满足了要求再次起飞,所以可以想象转一周360度后立即再发射出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再次起飞必须满足该处引力场的条件。这就像飞机降落了,能不能再起飞,要看有没有机场、飞行员、塔台航线引导、航空汽油等等。爱因斯坦的光速不变原理是在众人不理解:为何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中得到的各方向光速绝对相同,反而得不到麦克斯韦以太理论的支持。该理论认为地球绕太阳运转,低速运动的承载介质以太应该使得光速在不同方向上有很大差异!一代精英们百般失望,研究工作陷于停顿。最后是爱因斯坦氏不负众望,把这种情况写成论文的不用证明的原理——光速不变原理!给后来学者一盆无法消化吸收的鸡肋美食。但是我终于发现以太就这样被淘汰出了局!现在手机的性能很好,没有发现作高速交通工具有什么毛病吧?其根源在于与光速相比,那些新设备的速度太低,在日常生活中仔细查找,这样的转变大量存在,而且无一例外都是在转变地点的引力场强下进行的光子发射的具体机制!如:暗室里面可用的红光,有些红光是在无色电灯泡玻璃质外面涂布红色涂料制成的。光子先透过无色玻璃,每个原子都要迎来送往亲近一番。每个光子的迎和送没有重要的区别,接受的光子和发出的光子完全一样,相当于宇称守恒,但是由于每个原子体积的渺小,要经过许多许多次的跨越才能通过玻璃的全厚度。而在光子第一次接触红色介质的时候,带来的是白光,带走的是红光属于宇称不守恒。过后每一层都是传送红色光子了,又都属于宇称守恒了。这是我的《论宇称守恒与不守恒并存的理论基础》的内容之一,另一项内容是指出镜象是虚像,光线根本没进入那里,所以把镜像和实物比作基态和激发态,并一律把所有物体都安排一个“副职”(如:底夸克、负底夸克;上帝粒子、负上帝粒子;宇宙、负宇宙、等等)是绝对的错误。哦!生物的视觉系统可以只根据收到的运动中的光子,就能显示出逼真的图像给眼睛的主人,真的令人惊叹!也正因为恰恰是如此,才造就出各种实用的视觉系统。

9 星体引力场强计算方法

星体引力场强计算方法可由万有引力公式计算出来。

以月球为例:月球的质量M1是7.349×1022千克,M2=1公斤;月球半径r=1737400公尺;在月球表面实测月球给质量为一公斤试样的受力值;代入公式即可求出月球表面的引力常数G月。要做到这一步当然要求安排我们的宇航员去到月球表面实地工作。

月心引力常数:GM=4.902793455×1012米3/秒2。月心引力常数是一个定值,与月球的质量(质量: M= 0.07348×1024公斤)有关。

地球的目前公认的质量为5.98×1024千克;一般取太阳的质量2.0×1030千克,为地球的33万倍。

10 星体的引力场分布形状

1.表面最高,2.向外扩展(由于距离星体中心远了)引力值下降;3.星面以下引力值逐渐下降,到中心为零(引力平衡)!因此,计算光速的时候必须首先确定发光位置。

这样仔细计算起来,很可能卫星通讯会改进许多。是不是呢?

11 定名《中微子场引力论》

因为静止的以太是历史事件,现在不要轻易改变。我们早已有了现成的名字了吗?就是中微子。中微子早就为读者熟悉了,因为不少诺奖与其有关。上网在百度搜一下,可以看到很多介绍中微子的帖子。可是到现在为止,几乎全都没交代清楚:一开始就千篇一律地说:“数量众多,一秒钟穿透我们的身体多少多少亿次,可是我们看不到,摸不着!”还会说:“科学家要怎样怎样挖到地下多么地深,或者要到南极冰盖下面才能设法令其现出原形,等等。”其实只要大家用心仔细体察,就会看见摸着中微子!比如:人们行走要手脚恰当配合,就是从小培养的适应中微子场的。在我看就象是器械体操中的运用惯性系的动作实例。如双杠操练的:挺胸起、折打起、后拉起、长振、短振等等。这些技巧动作中都有一两个突出的动作,把中微子场激发起来,在后续的一两秒钟作用到自己的身上,使观赏的人们感觉惊奇,甚至操练的运动员自己也感到奇怪!中微子流是完全可以实际体验到的:习惯。搧扇子,要展开扇子,鼓动扇子;然后躲开气流,不要挡住空气和中微子流的继续流动。这就是爱因斯坦说的惯性系!候鸟大雁长途迁移,会自然排成“一字”或“人字”。这是在利用领头雁鼓动起来的上升的气流和中微子流,其后每个队员同样利用前面“战友”提供的可用于节省能量的习惯。最近看到一个有关UFO的视频报道,是说一个民航客机航班驾驶员与记者互动交流,说看到后面有一架飞机(没有交通管制的通知的),得到命令“向右360度转(”以避开撞机事故),当该机实施大转弯的时候,驾驶舱内的人都看到有一架飞机在他们后面!我分析:那就是该飞机造成的中微子流的显现!以后这样的事还会更多!

12 用中微子场解读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静者恒静,动者恒动。在上述假设的惯性系中任一静止物体A继续保持静止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的静者恒静;如果考虑放入的任一物体A是以速度v运动的,则在A的前面受到高速以太的逆向阻挡力Fq = m aq;后面受到力Fh = m ah.式中:

aq_,ah——前面,后面的以太加速度,(-c)与(+v)均以运动的物体的方向为正,反向为负。于是:前面遇到的阻力Fq=m(-c+v)=m{-(c-v)2;}

后面受力:Fh= m ah = m(c- v)2

这样,物体A的前后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合力为零,仍然是以速度v运动。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动者恒动。

第二定律:F= ma。牛顿的运动第二定律可以简单地分为三个阶段:静止,受力作用,动者恒动。主要关注第二阶段。按照假设的高速以太(v= c)中,物体A受了外力

F= ma = m v2 的作用力,开始增速,经过一定时间后作用力停止了(消失了),则物体A继续保持增速后的速度运动。

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有了光速的中微子流,当物体A给物体B一个力 F1 时,这个力将使物体B产生弹性变形或产生加速度,而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变形与加速度可能兼而有之。我们知道,弹性变形具有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这就是反作用力F2 的来源之一;而当产生加速度的情况下,物体A施加一个力F1给物体B,物体B要影响中微子场,从而产生一定加速度a,使物体B以加速度a脱离物体A。这样物体B遮挡中微子场的作用大大减小,也就是使中微子场施加在物体A上的推力增强,这恰恰是作用在物体A上的力-F2。

另外有一种反作用力的表现形式,如:火箭、喷气式发动机或流体从管道里冲出时,都表现出一种反作用力。这种反作用力的产生可以这样解释:当流体没有射出时,流体与机身(或管路)共同承担中微子场的压力,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当一部分流体喷出时,这部分流体与机身的距离迅速增大,共同承担中微子场压力的能力减弱,中微子场多余的压力显示出来,因而机身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这种情况在调整卫星姿态的过程中经常使用。

这种情况与前面说的并不矛盾。以挺胸起而论:向上奋力挺起胸部和腹部的时候,双臂一定是增加向下压双杠的力度。

13 中微子场引力论对相对论的影响

光速不变原理应修正1.没有解决发光的机理;2.没有解决光是中性的;3.没有解决电磁波是没有的;波粒二象性是虚构的半成品;4.没有解决光子的再发射问题,给“黑洞”预留了非法存在的可能;5排除了修正“以太”的可能;6提出了似是而非的“时空”概念,混淆视听;没有提出解决引力的基本问题,引力波虽然提出来了,但是要落实却困难重重。1921年(42岁),爱因斯坦因光电效应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据介绍,爱氏生命的最后25载一直研究一些物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希望解决宇宙内的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但是一直到不幸逝世,没有任何研究成果。在后面的公式推导过程中得到(9)式:

其中的(3pfrn/4ρnn1n2mn),相当于万有引力公式中的G:

14 暗物质就是中微子

很多人关注的暗物质、暗能量,从各方面分析,其实就是中微子、中微子场。中微子太小了,无法组成如同光子那样的复杂结构:维持电子回旋的模式,又要能够交流复杂信息,组成宇宙内部的复杂信息网络。好了。光子已经神通广大,佛法无边,服务得很好!如果没有光,就不会有天文学家了,是不是呢?尽管光给科学家制造了一系列麻烦!

中微子显然是暗物质,生成于核内贝塔衰变,服务于所有物质之间:擅长从大处着眼,也不失于细枝末节,精微之处,堪称无名英雄,后台模范!宇宙里没有光就会一片黑暗,得不到光明,无所事事,谈何成就?如果缺失了中微子,没有引力如何形成地球母亲,哪里有人类的繁衍生息,怎么欣赏过山车一样的大起大落的古今中外喜怒哀乐精险剧目!中微子是有广阔来源的,古今中外所有中微子都是恒星核反应区产生的,既是反应的产物,也是一切后续进程的影响主力!

建议:不要把暗物质和暗能量这两种性质不同的词类混用,出现暗质量、暗能量的占比数据!因为暗能量只是从能量的角度考察的,与质量不是一个类别。

下面我们看一看,中微子场的推力是怎样产生互相间的吸引力的。

15 推力变身为引力

设:我们已经有了理想的中微子(光速的以太或惰性中微子),和各向同性的中微子场。在中微子场中如果放一个一个中子,则这个中子的周围受到中微子流的压力,处于平衡状态,如图1中子A。

图1 中子在中微子场内的情况

在距离中子A为 r 的位置.放一个中子B , 则中子 B 挡住了中子A原来受到的中微子场推力的一小部分。然而,在中子A另一面的中微子场,则没有受到遮挡的干扰,于是中子A的受力出现不平衡:有一个力 f 作用在中子A的背后,力图将中子A推向中子B 。如图 2。

图2 有一个力作用在中子A的背后

同理,中子A也挡住了一部分中微子流,使中子 B 的背后也受到一个力 f 的作用。如果微观粒子场是绝对均匀并且各向同性的,并且假设中子A和中子B是截面积完全相等的圆球形,则这两个中子所受到的力绝对值完全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如图3。知道了吧:引力是中微子场推力的表观现象。

图3 中子A,B的背后都有f 力的作用

设想,在靠近中子A的位置增加一个中子 A2,则,中子A(现称为A1)和 A2都受到中子 B 的遮挡,它们的背后都受到 f 力的作用,合力为 2f 。而中子 B 则受到两个中子的遮挡,它背后受到的力是 -2f 。这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如图4。

图4 三个中子 A1,A2,B 的受力情形

同样的,我们设想,在中子A的近旁依次增加中子,达到 n1个,在中子B的近旁依次增加中子,达到n2个,则这两组中子所受到的力F的绝对值将相等,同样是 n1n2f ,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如图5—7。

图5 具有中子n1A,B时的情形

图6 具有n1A,2B时的情形

图7 具有n1A,n2B时的情形

我们从中微子的推力已经得到了引力,从而受到鼓舞,信心百倍地去推导引力公式。

16 计算力 f

这个力是中微子场作用在每一个中子上的力。由于中微子场尚未明确,每个微观粒子的质量、密度和单位空间里的数量均为未知数,似乎是无从入手,无法计算的。但是我们可以用下面的方法来计算力f的值。

在仅有A,B 两个中子的情况下,以这两个中子的中心距离 r为半径,以中子A的中心为中心所构成的球面As和被认为是标准球体的中子A可以看作最基本的模型。

设:中子的半径为 rn,中子的质量为 mn,中子的最大截面面积为as,中微子场的压强为pf,则中子A所受的力f=pf·as。这个力在上述以r为半径的球面As上所占的份额为:pf·as/ars。式中ars——半径为 r 的球As表面面积。ars的计算公式为 4πr2。见图8。

图8 计算f力的示意图

按几何学比例相似计算中子 A 所受的力f:

式中ans——中子的表面积,等于4πrn2。

我们在这里只找到了力与面积之间的关系,而需要找的是力与质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必须转换一下,转换的办法如下:

中子的最大截面积as与中子的质量 mn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式中:ρn为中子的密度; vn为中子的体积; rn为中子半径。

用代入法:

将式(6)代入式(2),得到:

这是仅有 A,B 两个中子的情况。

当两组中子的数量分别增加到n1,n2个的时候:上式中的质量mn应该改写为 n1mn,n2mn,分别表示两组中子的总质量。我们可以分别用 m1,m2来表示这两组中子的质量。于是两组中子所受的力Fn推导如下:

所以:

将式(8)代入式(2),此时f为F:

比较万有引力公式: F=G(m1·m2/r2).

可以很容易的看出:用(3pfrn/4ρnn1n2mn)代替G的时候,两个公式是相同的。

这个结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也一定是大家所意想不到的:G竟然不是一个常数,而是个变数!很重要!

可是当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推敲的时候,就会理解其中的含义:在我们所处的微观粒子场内,各处各个方向上的微观粒子流,确实是应该与该地域的物质存在的情况相关!不是吗?

虽然上面我们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中子进行推导的,但是我们可以假设两个中子的质量有某些差别,其结果只是反映在rn有一定差别,在证明的过程中稍微复杂一点而已。

同样可以将中子改换为质子、电子,将得出的Fn,Fp,Fe三者相加,得出的结果F将是两个物体所含同种类粒子之间的引力,以及不同粒子之间的引力,还有该场内所有中微子的质量。

17 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公式(从略)

这是理论上对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的分析结果,实际上,还是使用牛顿的引力公式。不过,G 是用实测的方法得到的。请注意:在不同的空间领域这个G的数值可能会有差别,不是一概而论的常数!

我们地球人常用的G,那是地球的粗劣地使用法。而且也应该随着一些因素的变动而改变!

这样我们就推导出来了万有引力计算公式。

人类命运注定地要在太阳系内生存,附着在地球之上,伴随月亮度过自己的生老病死。除了动物的天生需求必须满足之外,智慧的人群还给自己提出了格外的要求:了解地球母亲的所有巨细事物,和天空宇宙万物的来龙去脉。

18 讨论

1.本文翻开了人类科学史上最光辉的篇章:一个86岁的现代唐吉坷德,单枪单车挑战整个儿科学世界:取得攀登一个个科学高峰的胜利!

2.现实一些吧,别总想离开地球母亲。要知道太空是属于伽玛光的,一切不幸无缘地球环境的生物都必定同样无缘品尝地球对生物界的恩惠,必定没有存活繁荣昌盛盛的机会!试看火星:质量比地球小那么多,肯定没有地球上的大气,还侈谈什么更高的移民那里吗?

3.我在前面说过的,计算引力公式的那个地球的图,如果把地球换做太阳系,现在就可以核对先锋一号、先锋2号的旅程是否正确无误。记得美国朋友多年前发现这两个宇宙飞船发回的信息表明速度远小于预期。当时表示要核查数据。不晓得据查对数的问题解决了没有?我找到了合理解释的途径。想不想比对一下?(写在下面)

4.万有引力公式并不限定物体的数量和形状,比如:所有尚未越过月球的物体,月球就是吸引此物体向远离方向牵拉;一旦超过了月球,月球立即改变吸引的方向,改变为努力往后用力,尽力使物体返回地球!奇怪吗?上抛物体到一定高度,上升速度逐渐为零,然后自由落体向下。同样的:是地球引力的作用。太阳也不例外:超过了一个天文单位(1.5亿公里)以后,太阳也参加拉后的队伍阵列!其它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等等,概莫能外!包括我们意识中从来没想到过的中微子场。所以如果觉得数据核对偏差还大得惊人,一定是还有重大缺漏没补上!

5.如上两条,把测试的范围扩大,比如扩大到你想想中的宇宙,看看结果怎样的?

猜你喜欢

中微子星体光速
坐姿
光速是怎样测量出来的?
星系的演变过程
第十四章 拯救地球
惰性中微子可能根本不存在
光速生发器
混乱的星际
光速有多快
光速有多快
太阳中微子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