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规划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

2020-11-23郭文康

就业与保障 2020年24期
关键词:职业规划高校学生职业

文/郭文康

随着国内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社会岗位需求与高校毕业生供给失衡愈加显著,致使现代社会呈现就业困难的形势[1]。高校学生是国家未来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承担重要使命。在经济全球化压力下,高校学生面临较大程度的就业压力,针对性开展职业规划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中共中央第十九次会议召开以后,中国高等教育开始推进有关大学生就业的顶层设计。为充分解决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国务院推出《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2]。随后,教育部门提出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于大学生职业规划,推动大学生就业与国家产业结构互相契合。因此,开展职业规划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极具必要性。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职业规划未做到无缝衔接,其中重要原因是学科及专业设置的方案并不合理,而且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体系建设并不完善。若想有效推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创业创新能力提高,就需要加强学校、政府、企业三者之间的协同性[3]。以近年有关创新创业教育及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成果来看,三者耦合发展的第一要点即是明晰大学生群体的个性特点,继而明确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具体操作过程中则要紧守创新创业教育打头、职业生涯规划辅助的体系,将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当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方案,并明白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大学生职业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性、优势。

部分学者曾提出就创新创业教育设置为专业学分制,打造科技创业园区;继而依据不同阶段的大学学习生涯设置差异化的创新创业理论、实践课程,并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度、提供专业化的就业创业指导。另外一部分学者则提出举办创业比赛、校企合作、校内部门协同辅助、鼓励高校学生参加国家级别的创业大赛等多元化方式集中资源,以联盟的形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及获得创业后备力量支撑。总的来说,上述研究成果的本质重点是推动大学生提升创新创业方面的实践能力。此外,还有部分学者研究发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较低的原因是高职院校学制较短,部分地区教育资源相对有限。面临高校就业形势严峻的重压,高职院校方面已然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其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也能在极大程度上促进职业规划完善。部分高职院校在学生入学教育过程中,会进行初步职业生涯规划且进行就业政策解读,并且在此过程中均充分将创新创业与职业规划进行有机融合。部分高校则是充分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针对性开展创业课程的教学。除此以外,多数高校也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构建了“双创”保障体系,最终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职业规划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面临发展困境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

现阶段,国内高等教育开展过程注重研究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形成重理论轻实践的高等教育体系。且在当前应试教育环境下,国内诸多地区的高等院校更加注重毕业率等表面形式,加之学生生源质量差异及教育资源投入不均衡的因素制约,致使现代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精神较为匮乏。除此以外,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也仅仅依赖高校管理队伍。如此,势必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专业教育产生脱节情况,学生无法在课程学习及专业实践当中获取自身创业所需要的实践技能、理论基础。长期如此,定然会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流于表面。

(二)创新创业教育未融入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全过程

在国家政策指导及教育部门督促下,国内诸多高校已然在高校课程中设置就业指导课程。但往往教师更加注重学生就业观念培养,忽略学生创业精神打造,致使就业与创业教学不平衡现象产生。并且,高校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当中,并未重视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尚未形成创业的宏观生态环境,致使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再加上父母及教师的教育观念影响,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认知普遍存在较大偏差,不能精准定位自身位置。因此,导致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心理判断存在误区,导致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效果并未完全凸显。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不深

基于高校环境的大学生创业,多数是在高校自主创业基地扶持或是校企合作下的公司引导,且多数是线,如复印店、文具店一类的实体店铺,真正按照公司模式运营的创业形式少之又少,盈利效果也并不理想。诚然,部分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也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沿袭自身创意进行虚拟公司创业,但由于资金、经验、人员掣肘,多数仅停留在理论阶段。少部分学生则利用手机终端上的微信、微博等公众号从事微商、电商平台运营。然而囿于互联网专业技术不足,运营规模较小且无实际盈利。

(四)高校整合政府政策、企业合作资源的能力不足

高校囿于传统教育及绩效考察因素影响,多数更加注重就业率。因而多数高校是以就业趋势作为指导思想,进行就业指导。就业指导教师、专业教育导师、生涯规划教师的人员配比不足及水平不足,致使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缺乏科学合理的系统性指导体系,进一步导致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思想受到局限。导致此现象的根本原因则是高校与政府、社会企业的联动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具体而言:高校参与政府企业联动的市场化运营或创业园区活跃度远远不足,校企合作建立的具有专业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平台也相对较少,教育部门对高校创新创业项目的指导课程匮乏等等。

三、对策与建议

(一)持续深化高校课程改革及专业方案设计,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

当前高校专业教育中并未充分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且多数是作为公共课程进行大班授课。在大课开展过程中面临的学生群体范围广泛,不能全面激发学生探索兴趣,课程效率低下。与此同时,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具体课程数量也相对较少,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高校在学科课程安排及专业设置计划当中应当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待做好详尽的调查后安排适当学时,依据不同学生群体需求设置课程内容。除此之外,高校方面应当引进创新创业专业教师或加大该课程教师的培训力度,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水平。借此鼓励相关教师开展课程创新研究,全力丰富创新创业课程中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二)积极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知识

借助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门对职业生涯规划加持顶层设计契机,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质量提升,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职业生涯紧密衔接,以此实现全面培养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目标。具体而言,依据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针对性地引入差异化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例如,在大一、大二期间,主要开展创业启蒙教育,促使大学生能够对创业方面的理论基础有所了解及掌握,大三、大四期间则需要增加大学生创业方面的实际操作。职业生涯规划能够让中低年级的大学生对自身职业进行全方位的理论认知,并在此过程中提升自身职业素养;高年级的大学生则可形成实操能力并对就业环境、创业环境有充分认知。

(三)努力打造校园创业实践教育基地,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对于学生创业实操能力最好的培养方式即进行实践训练,因而高校需要重视学校创新创业园区打造。资金实力落后的高校可向政府、企业寻求扶持或进行合作,全方位为学生创业打造良好稳定的孵化空间及实践环境。鉴于学生实操能力较差、无法及时将理论转换为动手能力的现状,应当加快创新创业相关基建的建设,最好能够聘请外部企业人员或高校名师进行亲力指导,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此同时,学校方面应当全面宣传政府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创业。或也可与外界企业进行人才输送合作,在学习企业文化熟悉工作环境的同时可向企业输送人才。以此方式让真实的创业环境与创新创业理论教学充分融合,显著拓宽学生的认知水平,并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及职业素质,满足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核心需求。

总之,推动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及学生职业生涯的深度融合,不仅可以提升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综合实力,而且对高校学生在未来就业、择业有较大助力。因此,要在职业规划视域下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革新,助力国家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职业规划高校学生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如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