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导向下中医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共同体”的构建
2020-11-23王涛
文/王涛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等战略法规的发布与实施,中医药产业的创新和转型升级对创新型医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中医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目标更注重经济效益和就业效益,陷入了功利化教育思维;教育内容中前沿医药科技知识融入不够,医药创业伦理、社会责任感培养等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缺位;整个教育形态对学生认知实际、学习期待和重大关切疏离。从更为宽广的视野来看,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创业教育共同体”未能得到有效构建具有紧密联系。
一、“创业教育共同体”的内涵及创建的必要性
根据共同体的原意,其基本条件是各学科之间形成某种积极的关系,并且能够统一地对内对外发挥作用。那么,对于中医药高职院校来讲,所要构建的“创业教育共同体”是指基础学科、医药相关学科与创新创业学科在创业教育目标、对象、师资、课程体系建构等方面基于多元互补、共同需要、共同理解、共同协作的高效协同的动态演进体系,其目的在于培养出理解当代中医药事业发展趋势,具备相关创业知识、商业洞察力、创业实践能力,对不确定性环境有较强适应力的创新型医药人才。
中医药高职院校构建“创业教育共同体”还基于三个需要:一是从创业教育发展的层面来看,解决中医药院校创业教育薄弱、滞后问题的需要。其根本原因在于:一方面,高校未能清楚地认识到创业教育对于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价值,没有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另一方面,高校缺乏中医药领域创业教育研究的平台与队伍,对教育本体的目标、对象研究不够透彻;二是从立德树人的层面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在中医药专业中跨学科转型的需要。创新创业教育为高校精准思政提供了全新的场域空间,同时使当代核心文化价值在创业教育中得到释放,从这个意义上讲,“创业教育共同体”的构建生成了一种更加有效、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三是从整个教育生态体系来看,中医药高职院校组织和治理结构持续性的创新与变革的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各方面力量分工合理、良性互动的共同体机制是高校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的创新同样离不开现代创业教育体系的变革。
二、“创业教育共同体”模式构建面临的挑战
基于当前中医药院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发展态势,“创业教育共同体”的构建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挑战:一是教育理想与现实的错位,一方面,要认清创业教育的现实性因素,直面中医药领域中面临的创业挑战,防止教育空心化;另一方面,要发掘创业教育的理想性因素,融入传统中医药核心价值理念,避免过分功利化的创业教育可能带来的碎片化、不稳定的挑战;二是教育理念与手段的错位。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在理念上可以说已经深入人心,但在教育手段上和实施过程中却仍然独立于立德树人思想之外,其重心往往偏移到中医药专业教育中,与创新创业教育割裂;三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错位。要解决中医药高职院校在实践过程与立德树人要求的匹配,以及医药类学生的认知引导问题;四是中医药高职院校如何将中医药文化、企业文化等思想性、人文性的内容有机融入“创业教育共同体”,通过协同发展与变革,构建非功利性创业教育;五是在中医药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动态视角分层次、分阶段、分群体具体推进“创业教育共同体”的策略探索。
三、“创业教育共同体”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从构建起点看
立德树人,起点在“人”,落脚点也在“人”。以关注人(师生)的供需关系作为“创业教育共同体”构建的起点,可以有效解决理想与现实的错位问题。“创业教育共同体”应兼顾“全面施工”与“内部精装修”,从源头上改变供需脱节的现象。通过问卷调查发现,83.10%的学生对创业表示感兴趣,其中89.02%偏好大健康领域的创业。这充分说明学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希望能在医药行业中寻找干事创业的平台。当然,学生的创业想法更偏向于理性,33.22%的学生认为毕业后1~3年为最佳创业时机,11.97%的学生认为需要继续深造后再投身创业行列。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希望能得到较为专业的适合医药学生的创业课程与实践项目训练。同时,“创业教育共同体”中对“人”的关注还应了解学校在创业教育中的强弱势供给及学生的强弱势需求,在育人主体、育人场域和育人方式上调整供需关系。针对不同医药专业学生对创业方向的不同需求,采取长期持续精准滴灌,由此可切实增强师生的获得感。
(二)从构建过程看
囿于中医药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资源上的紧缺,共同体教育理念和手段的统一需要整合各方面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
突破概念的限制,建立创业教育课程群,形成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相互衔接的教学体系。例如,德国科隆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知识,教师讲解该问题涉及的相关创新创业知识,以此保证学生拥有较宽的眼界[1];再如,美国斯坦福大学面向全校学生,分专业设置不同的创业课程,积极拓展多样化的教育方法[2]。或根据学术创业理念,充分发挥创业中心的作用,实现知识转移阶段性和教育主体多元性动态整合的创业教育实践模式[3]。中医药高职院校可根据专业细分及不同学生的创业方向来制定相应的培养策略,如健康管理服务、妇女儿童保健、康养旅游、运动健身、有机农业等,并将专业课程作为创业教育的有力支撑。
超越结构的限制,积极利用和拓展创业教育学校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脱离实践抽象化的囹圄,建立中医药高职学校间、高职与本科学校间的协作,校内多部门、多层次人员参与的整体性育人体系,建立统一的创业教育指导机构,抓好整个过程的实施和控制。例如,图书信息中心看似与创新创业无关,但实际上却是信息资源的重要来源,同样应担负起教育责任,在中医药学术前沿、信息选择与检索、计算机模拟技术等方面为创业学生提供指导[4]。
超越体制的限制,建立区域性“校校/校企”联盟,实现各个高校、医药企业创业课师资在一定程度上的整合与运用。例如,日本政府积极构建“官、产、学”协同合作开放式的创新生态系统,东京大学风险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与学校共同开设创业课程,学生则在创业实践过程中通过区域企业状况调研主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5];又如,美国圣路易斯大学整合社会力量通过网络和顾问等形式参与到学生创业实践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从而促成学生创业企业的生成[6,7]。
(三)从构建趋势看
基于对中医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共同体”现状的审视,从战略的高度进行思考和谋划如何实现共同体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可持续性统一。“创业教育共同体”构建的未来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增强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的反应,通过变革以适应时代对于医药创新人才的需求;第二,发挥地方优势,如沿海地区的医药院校可着重关注海洋药物研发与产业化发展对接问题,形成产、学、研、创共同体的良性循环;第三,发挥政策体制优势,从狭义的创业教育走向广义的创业教育。如国家明确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一带一路”、乡村振兴、海洋强国等重大战略政策,学校可依托这些政策背景联合政府、行业、企业形成跨区域的浓厚的创业教育共同体,构建从单一到复合的中医药国际化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