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文化对外传播的问题反思与路径探析
2020-11-23魏雅琴
魏雅琴
长江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1 前言
中国武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代表,不仅已成为广大民众口口相传的中华瑰宝,而且已逐渐被世界各地所熟知。基于此,中国武术文化对外传播必然成为武术、乃至国家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隅。所以,国家对中国武术文化对外传播也给予厚望。2019年7月,由国家多部门共同印发的《武术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的通知,就明确作出了“充分发挥武术文化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增强中国武术在国际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1]的相关指示。但是,与此同时,武术文化在对外传播进程中也逐渐出现了诸多阻碍其发展的因素,并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武术“走出去”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也因此,本研究旨在对武术文化传播问题解析的基础上,探寻有助于其发展的新型路径,为加速中国武术文化传播整体提供一些力量。
2 中国武术文化传播的问题反思
2.1 传播内容选取单一
长期以来,文化认同一直是武术文化传播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当然,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播,都必然伴随着文化冲突与碰撞。但是,基于“在文化冲突中,文化的表层结构最易随冲突改变,而文化的深层结构则不易在冲突中改变”[2]理论认知,应该可以说,在内容的选取上,选择区别于他者的独特元素,对文化传播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众所周知,武术传播一直以来都致力于武术技术的推广,虽其成效不错,武术赛事也举办频繁、武术运动规模也逐渐扩大。但是,近年来也出现了“闫芳视频”“徐磊约架”“假大师”等等一系列武术负面事件。并且,在国际受众的认知中武术仅仅只是一项体育项目,所以久而久之,中国武术被戴上了“表面华丽、内核荒凉”的帽子。然而,武术虽以其技术为表层形态,但是在中华文化的历史关照下,武术早已与中国哲学、医学、文化学等学科相互渗透,成为满载丰富内涵的独有文化。所以说,武术文化的传播内容选取角度仅局限于技术层面难免过于单一,还应进一步挖掘武术深层文化内涵与价值思想。
2.2 武术译本存在误读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千年承传的文化产物,对于中国广大民众而言,其文化内涵自然不言而喻。但是,对于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人们来说,必然要通过相互理解的语言文字进行沟通才能接受与理解。因为“语言文字不仅传达了表面的基本意思,而且还体现着本民族人们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行为方式或诸多只有本民族民众心领神会却无法解释的内容”。[3]然而,不论是在语言逻辑上还是在语言结构上,中西东方都存在巨大的差异,更不要说武术还包含诸多专业术语。因此,武术翻译出现了西方读者误读,或者因武术翻译难以规范而呈现出的表达不确切现象。对此,有学者提出“在现行武术译本中一词多译、死译硬译、望文生义等较为普遍”。[4]这一点,正如太极拳较为知名的“揽雀尾”动作,该词译为grasp peacock's tail,grasp the bird’s tail,graspthe sparrow's tail,翻译过来就有“孔雀”“麻雀”“小鸟”三种不同的翻译;再如,在国内外文献相关资料中,“南拳”被译为“southern chinese martial art”,“金鸡独立”被译为“golden cock standing on one leg”,用中文翻译过来却与其原本想表达的内涵相差万里。有学者认为“武术翻译的核心是促进国际对中华武术内涵的理解和保持武术文化个性”,[5]但是,武术翻译的误解、曲解问题与武术文化对外传播的宗旨却是背道而驰的。所以,武术译本存在误读,其传播成效必然难以达到预期
2.3 传播模式短板凸显
关于武术的传播途径,学界专家主要将其分为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其中,大众传播成为武术文化传播最为有效的传播方式。因为,伴随21世纪互联网的迅速到来,国际社会也随之呈现出全球化、信息化、一体化等特点。正得益于此时代特征,以影视、广告、多媒体等为主流的大众传播成为当下传播覆盖面最大的一种传播方式。然而,虽然大众传播使中国武术的海外认知度与辨识度大大增加,但是就当下大众传播的“单向度”传播模式而言,只有文化输出,却忽视了文化接受,对于武术文化的传播而言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单向度传播只着眼于表达“我表达”,却未考虑“他想听”,加之文化差异的阻碍,可以说,这种方式这种无沟通、无反馈的单向传播形态只会在很大程度上加速受众障碍。有研究对武术文化传播的受众障碍作了分析,认为“武术文化是否让他们感兴趣,客观上制约着武术文化传播的效果”。[6]基于此,对于武术文化传播而言,或许适当转变固有模式,进行模式创新甚至渠道拓展,将中国武术文化传播打造成有反馈、有交流的的双向传播形式,才能最大程度解决受众障碍。
3 中国武术文化传播的路径探索
3.1 加强武术文化内涵的挖掘工作
中国武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是国民心目中独具代表的身体文化符号。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人文历史熏陶下,武术不仅早已集健身、养生、技击等诸多特性于一身,还广阔容纳了哲学、美学、医学等其他学科知识。如,武术文化就吸取了中国哲学的阴阳学说,其中的“阴阳、动静、起伏、虚实、刚柔、进退、开合等概念在武术身体技术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运用”。[7]武术还遵循着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崇德向善”等哲学思想,可以说,武术是形而下之身体技术到形而上之哲学智慧的完美提升。不仅如此,中国武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自身独有的武德文化。“虽武德根源于中国传统“道德型”文化,但是其又有自身的文化体系”,[8]这是一种以武术为载体所体现的道德行为文化。武德文化有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爱国情怀的抒写,有“以武化人、厚德载物”等道德思维的彰显,还有“自强不息、勇敢诚毅”等民族精神的体现。鉴于此,中国武术对外传播绝不应止步于技术层面的推广,其文化的深层内涵更亟待挖掘与继承。当然,武术的内涵价值不仅限于哲学、武德,着眼于挖掘武术文化的深层内涵还应从武术的发源地去探索更多武术新故事和新文化,选取符合时代与社会发展的文化内容,才能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独具特色,脱颖而出。
3.2 构建武术翻译障碍的清除系统
语言是一个民族历史的文化象征,因国家文化呈现出内涵性、多样性、民族性等特点,所以文化传播难免在中外人文交流中存在沟通障碍。日常语言翻译尚且如此,更何况武术术语蕴含诸多博大精深的哲学意义和深层内涵。鉴于此,我们首应构建一个武术翻译障碍的清除系统,加强武术语言翻译团队的专业培养,形成规范的武术翻译体系。诚然,翻译群体十分庞大,其中包括专业翻译人员、理论研究人员和翻译组织等。因此,翻译工作需层层递进,相互配合。专业翻译人员应选取对武术文化内涵具有深度理解与领悟,且具备良好外语基础与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其次,理论研究人员应加强译本中“一词多译、死译硬译”等现象的研究,以更好反馈给翻译人员,从而加速武术术语翻译的规范与统一。再者,翻译还应广泛吸收与借鉴其他项目或学科的翻译经验与研究成果,如韩国跆拳道文化的推广与翻译。值得一提的是,翻译工作还需注重弘扬武术文化融合读者受众接受原则,用最标准、最简单、最专业的方式进行翻译和呈现。
3.3 拓展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播渠道
当今社会,信息交换与沟通高度发达,虽然在大众传播的助力下,文化的推广与输出的广度较大,但是若传播途径局限于几种陈旧形式,文化传播的深度必然会受到极大制约。其次,在文化背景与知识认知各不相同的情况下,受众兴趣不浓烈也达不到良好的传播效果。也因此,武术对外传播可以借助国外孔子学院、武术国际协会等平台举办各种武术文化专题讲座、武术兴趣赛事活动、以及武侠电影展映、功夫剧表演等进行深度交流。同时,进行不同区域的武术文化兴趣调查,了解受众武术文化兴趣进而进行有文化交流与反馈的文化传播。再者,在当前中外人文交流呈现密切联系的国际背景下,“一带一路”伟大构想的提出为中华文化走出去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作为一项造福世界人民的系统工程,“一带一路”倡议是将沿途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汇聚起来的一条合作共赢之道”。[9]诚然,我国经济、网络、农业、医学等多领域已受益于此战略。所以说,中国武术文化对外传播也应搭乘“一带一路”的列车,以多视角进行广域的文化传播,使武术文化不论在传播的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能实现更好发展。
4 结语
在当前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武术文化对外传播不仅是历史使命,更是时代需求。随着国际传播整体进程的不断加快,武术传播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也会更多。然而,对于其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武术文化内涵传播欠缺、武术语言翻译误读现象,以及因传播模式短板而呈现的受众障碍问题。尤其应该深入挖掘武术的多元文化与价值内涵,加强武术语言翻译团队的专业培养,以扫除武术翻译问题,还应借助国内外相关平台和国家战略进行广度与深度并存的武术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