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生主观幸福感提升路径探析
2020-11-23韦香丽
文/韦香丽
一、产教融合与主观幸福感的内涵与概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职业学校要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为企业培养全方位人才[1]。”要真正做到产教融合,除了提升教学水平,还应重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不断完善育人体系。产教融合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主流趋势,不断完善职业教育的育人体系,提高教学水平,还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观幸福感的高低。除了影响学生的生活态度以及满意度,还对学生的总体心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社会环境、学习生活、社会支持、家庭环境以及遗传因素对个人的主观幸福感影响较大。
(一)产教融合的概念
产教融合是指生产与教育相结合,将工作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对职业院校来讲,产教融合是指学校或教学院系与单位企业合作,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与教学,结合社会与企业对人才能力与素质的要求,通过学校理论学习与企业岗位工作实践,掌握与实际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职业技能、科学文化与综合素质。国家要求职业教育要培养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要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职业素质和个人修养等[2]。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对学生适应新环境、学习新技能、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培养学生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有重要意义。
(二)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主观幸福感被定义为个体依据,其主观标准是对生活质量的整体感受和判断,具有稳定性、整体性和主观性等特征。主观幸福感是反映日常生活状态与质量的重要指标,从主观幸福感水平的高低,可以反映一个人生活满意程度和心理健康状况。幸福感水平高的个体,拥有更积极的情绪与生活状态,而积极的生活状态与情绪体验能促进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尝试新方法新模式,对职业规划与技能学习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产教融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新模式的不适应
学生在面对新的环境时,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问题,也会因不适应而产生各类心理问题。高职学生在初次进入大学时,需要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对产教融合式的教学方式没有切身的体会和认识,存在岗位定位不准确,对不断更新的教育教学方式感到迷茫、不知所措或缺乏信心,导致多数学生存在惶恐无措、焦虑不安等心理问题,甚至可能出现抑郁等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负面情绪得不到疏导
在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下,重视实际操作与演练,避开大篇幅的理论教学,新的学习模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容易出现“三分钟热度”现象。任何任务的进行,都有可能出现挑战和挫折。面对任务中出现的挑战和挫折,学生会出现懈怠和畏难心理,负面情绪的出现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和处理,导致学生幸福感较低。
(三)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不稳定
学生接触实际工作岗位时,有更多的机会和途径展现自我,强化操作技能。学生强烈的自尊心会促使学生渴望成熟,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但是,由于身心的发展规律,这个阶段学生人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初步形成阶段,容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特别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
三、幸福感对高职生适应产教融合模式的重要意义
(一)主观幸福感水平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指标
产教融合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主流趋势,为了适应时代与人才需求的发展,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工匠人才,除了注重专业理论与技能的教育外,还应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的高低除了影响学生的生活态度,还对学生的总体心理水平产生重要影响。
(二)主观幸福感水平影响学生职业认同感
有研究指出:当一个人对未来的生活或工作抱有希望,会产生积极和满意情绪,会拥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水平高的个体,会拥有更积极的情绪和生活态度,在日常中表现更为宽容,对当下生活状态与今后发展保持乐观态度。因此,对自己目前工作与学习的环境,以及今后职业发展也拥有更高的认同感,对自己以后从事的行业和岗位产生认同感。
(三)主观幸福感水平影响学习效果
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的个体更容易产生积极乐观的情绪。个体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更容易适应新环境,学习掌握新的技能,有效提升学习效率。幸福感水平高的个体承受挫折、应付困难的心态更为积极,能够较好地处理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负面影响。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学生面临着与以往完全不一样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在多重因素作用下,学生易产生恐惧、畏难、不自信等心理,高水平主观幸福感可以让学生通过内在的自我协调,实现心理的自我治愈。
四、产教融合模式下高职生提升主观幸福感的路径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心理弹性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是提高主观幸福感的必要途径。良好的心理弹性有助于个体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从容不迫,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并对生活品质具有较高的评价,进而提高个体主观幸福感。
(二)基于产教融合,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改革
1.转变理念
为了实现“国家要求高职院校要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个人修养等方面协调发展”这一目标,高职院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育人体系中,并落实到具体人才培养方案中。除此之外,在产教融合形式下,学校要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充分发挥企业、学校与家庭的综合作用,共同施力,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3]。通过多渠道提升学生幸福感体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利用产教融合资源
利用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资源,将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企业对员工的心理健康管理相融合,加强教育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参与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4]。除了理论、技能、素质等方面的“对标”培养外,还应实现心理状态的“无缝”衔接,以人才培养为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帮扶与疏导工作。围绕产教融合的新模式,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新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以提升学生幸福感水平为抓手,落实到具体课程、具体措施中。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整合
加强职业指导师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队伍建设。
(1)优化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师资队伍,提高队伍质量。将更多优秀人才纳入队伍中,包括优秀毕业生、企业管理人员、专项技术技能人才等。
(2)除了学校,在企业单位中开设心理咨询辅导中心,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工作岗位、工作内容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小型企业较难达到,可采取对外合作方式,在考虑时间与空间因素上,与心理咨询机构或医院合作,以此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评价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很多,主观幸福感水平是重要的指标,幸福感水平可测,可从学生对生活满意、健康担忧程度、消极或积极情绪以及对情绪行为控制等方面,了解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并根据幸福感影响因子的内容和表现,结合产教融合的实际情况,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与体系。
为避免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产教融合教学体系不配套,以及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背景要求不协调带来的负面影响,应加强队伍的建设与培养、职业教育、就业指导与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紧密相扣。因此,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学习与培训,企业与学校要实现资源共享,共同育人,提高学生的教育质量。
(三)促进“家——校——企”多方联动
由于高职生大学生在校期间心理特殊性,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传统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社会成人心理咨询模式均存在相同的问题[5]。产教融合教育模式下,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三全”育人理念。要促进“家——校——企”的多方联动,为学生营造全方位的心理教育环境,为学生构造良好社会支持系统,培养学生拥有足够安全感和满意度。通过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提升满意度、积极性的情绪体验、舒心的生活态度为方向,提升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五、结语
产教融合背景下,为了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技能型人才,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理论、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还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提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与完善机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