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政治教育及未来求职方向的影响
2020-11-23闫淼
文/闫淼
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中的一种,它是基于互联网而形成的,是对于社会问题不同看法的线上分析。同时也是对于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个人观点。网络舆论会对现实事件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网络舆论具体舆情的分析,实际上折射出的是互联网空间中广大网民对于具体事件的情感、态度、思想观念及意识形态。
一、对于政治教育及未来求职方向的负面影响
网络中的信息数据是极其庞大的,且基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的推送逐步趋向于个性化需求,即喜欢什么推送什么,推送内容个性化的同时,也逐步单一化,扼杀了多样性,这就导致在网络舆论当中,对于学生身心发展极为不利。
(一)网络虚拟性依赖
大学生通过网络交往是一种常见的交友方式,尤其是基于网络舆论,能够迅速找到“三观相符”的朋友。但实际上,由于网络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中形成“全新身份”。因此,大学生很容易在网络舆论的影响下,错误判断与认知,形成对于网络虚拟性依赖的同时,也会基于网络交往的欺骗性,对于真实社会产生不信任感,不利于学生毕业后融入社会发展[1]。
(二)产生道德模糊
网络虽然是虚拟的,但是就网络舆论而言,本身所针对的事件又是来源于现实。因此,网络既是虚拟的,也是现实的。但是网络行为本身由于缺乏具体的规范制度,很多现实中的人会逃避到网络当中,通过虚假的网络身份,借助网络舆论,大肆发表指向性明确,误导大众的言论。大学生本身处于“象牙塔”中,社会阅历不足,难以区分,同时较为容易被煽动,进而逐步划入阴暗的深渊,开始化身为“键盘侠”,借助网络这一虚假外壳,胡乱抨击宣泄内心。
(三)信息偏好影响
网络信息是非常多样的,但是通过大数据技术使得信息在个性化推送中变得单一,尤其是对于网络舆论的推送,偏向于个人喜好。在这一偏激的文化影响中,学生的个性发展也逐渐偏激,再加上大学生本身自制力不强,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感,就会进一步强化偏激文化对于学生个体的影响,导致其对学生造成长久性格与行为的影响[2]。如今“网红文化”盛行,大数据推送也越发个性化,学生随时随地都能看到各种关于“网红”的信息,久而久之对于学生思维与求职方向产生的严重影响,学生开始渴望成为“网红”,实现“月入百万”的梦想。进入社会后发现这只是一个骗局,又造成了进一步的打击,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对于政治教育及未来求职方向的正面影响
网络舆论并非仅仅对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实际上,也有一定的正面影响,这也恰恰是形成正确引导、开展有效教学的关键。
(一)扩展学生的视野
对于学生而言,通过校园网、论坛、贴吧、通信软件等方式,大学生可以在这些平台中自主获取信息,感兴趣的内容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观念,促使学生进一步深入探讨。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视野被打开,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开拓,且基于网络本身,学生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了解世界。
(二)激发创新意识
在高校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受到现实约束,对于具体学科有较深层次的学习,但是基于其他学科内容却几乎不曾涉及,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基于网络舆论的出现,学生能够快速地接触一个全新的领域,并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对于领域内容作出全新的解读,形成创新意识。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途径也被进一步扩展,对于学习资源也有很多获取渠道,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与思维的多元化。
(三)提升政治参与意识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环境而言,现阶段建立在大数据时代下的教学环境,实际上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这与我国政府的努力分不开。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建立了超过5万个政府门户网站,包括中央、地方、省市县级等各类电子政务网站,学生通过浏览这些网站,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关于政治建设工作去,发挥自己作为国家“主人翁”的意识与作用,这既提升了大学生的积极性,也强化了政治教育本身。
(四)拓展交往方式
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在过去较为单一,主要是在校园中,受到班级、年级、专业等限制,交友的渠道单一,能够交友的空间不多。而在如今的网络环境,大学生可以轻松通过网络舆论,交到天南地北的朋友,可能具有同样的观念,也可能具有不同的认识,通过聊天互动,逐渐建立其亲密的友谊,促使大学生更加健全的发展[3]。此外,值得一提的“追星行为”本身就是网络舆论的一个重点内容,而“追星”实际上能够给学生带来一定积极意义和影响,“偶像行为”会引发学生模仿,因此,积极的偶像行为,既能够促进学生交往,又能够提升学生的品质与素养。
三、正确引导的方向选择
围绕上述问题和对于积极正面影响的分析,在实际教学中开展关于大学生政治教育工作以及求职指导工作时,就需要着重分析网络舆论对于学生的实质性负面影响,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扩大积极正面影响效果,帮助学生健康发展。
(一)基于政治教育
从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上来看,重点要解决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基于社会,社会应当形成正面积极的影响。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对于高校互联网形成“网络督查”,即对于高校校园互联网,形成净化环境的网络工作,通过网络建立的校园网,分享一些积极正面的政治教育内容,帮助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信息,实现对于正确“三观”的进一步树立与稳固。
二是基于学校,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应当强化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监督工作。如围绕当下较为热门的话题,可以在校园网中建立舆论交流平台,让学生各抒己见,通过校园网络舆论平台的建设,降低网络中良莠不齐信息对于大学生的影响,院校可以形成积极方向的引导,通过舆论兴趣点和思想方向的把握,形成对于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监督工作。
三是结合专业课堂,形成对于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对于网络舆论而言,现阶段网络节奏越来越快,舆论热点几乎24小时不断变化,尤其是各类明星八卦,很多学生也常出现手机不离手的情况,被网络舆论所吸引,受到网络舆论的牵制,无法专心地做其他事情[4]。因此,高校可以围绕学生的专业课堂,通过对于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降低网络舆论对于学生的影响,从而促使学生从众多网络舆论中走出来,更加积极地面对真实的人生。具体到实际当中,可以通过学生依赖手机这一现象,让学生搜索了解某一与学科内容相关的特定内容,学生在了解过程中,就会淡化网络舆论内容,而转移关注点,进而开始积极地探索更有意义有营养的话题。
四是结合思政理论,形成解读工作。网络舆论最吸引学生的地方,除了自由的言论表达外,就是通过与他人的争论,形成对于某一具体事件的观点分析,因此,教师可以围绕思政教育工作,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当中来,让网络舆论不再是学生藏在心底的“秘密”,而将它放在课堂当中,从思政角度分析,对于网络相关事件做出客观评价[5]。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受到引导和启发,逐渐能够运用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问题,进而避免被偏激网络舆论引导,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基于求职方向
对于大学生未来求职方向的影响,则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将网络舆论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转化为积极影响,进而实现对于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一是对于学生自我教育工作的开展。网络舆论像是一面镜子,对于人的心理活动形成真实的写照,但是学生在这个过程由于受各种负面影响,会逐渐偏激,无法形成正确认知,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共性话题,让学生形成自我教育活动,开始及时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抵御不良信息对自身造成的影响。具体到实际中,以“网红”为例,教师可以建立其对于“网红”的探究课题,让学生运用一周的时间,运用自己的方法,尝试“打造网红”,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逐渐认识到“网红文化”中的一些骗局,进而开始产生清晰认知,并逐步对于过去的自己形成自我教育[6]。
二是学校要建立其相关的机制,规范对于学生未来求职的引导工作。如一些指导就业的活动的开展,基于当下社会就业形势及就业方向的具体解读,让学生的思维从“象牙塔”中走出来,利用网络舆论,帮助学生认清社会发展现状,对于就业发展形成客观的分析。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当中,就一些网络舆论中的共同性、历史性的问题连贯地与学生展开分析,形成对于学生思维层面的指导工作,进而帮助学生能够正确地梳理生活中网络上的各种信息,更好地择业就业。
四、结语
网络舆论对于学生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对于高校而言,必须充分运用正面影响,抵御消极影响,对大学生的政治教育及未来求职方向进行具体指导,确保其不会受到偏激思维的影响,能够正确地开展政治教育,面对求职时做出合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