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模式下地理国情监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问题与解决路径
2020-11-23雷闪
文/雷闪
2019年2月13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2019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印发《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出了实施办法。许多专家学者也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进行了研究和建议。陈慧等[1]提出校企合作包括校企合作教育和校企合作科研等,校企合作教育的实质是企业帮助学校培训人才。许艳丽等[2]提出企业深层次参与教学是保证高职教育特色和质量的不可缺少的要素,离开了行业企业的支持和参与,学生就得不到真实的实践环境,技能培养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孟传慧[3]提出加快高职院校适应校企合作机制的内部改革,是决定校企合作成败的关键。其改革内容包括长效机制、组织机构、条件保障、管理模式等方面。
一、研究意义
近几年,为了满足国家重大工程、重大战略、突发事件宏观管理的需要,急需培养出一大批地理国情监测紧缺人才,利用校企合作的模式,将其应用在地理国情监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对传统的理论教学是一种颠覆性的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
科研成果的最终目的是转化为生产力,而当前学校尚未完全达到此目标,其中的主要问题是学校科研部门与企业之间脱节现象严重。要加强两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深化校企结合,从而更好地实现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产生有效的社会价值。一直以来,高校不断扩招,导致职业院校生源不足、质量降低,利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企业“重技能、重效益、重盈利”的大环境下,地理国情监测技能型人才将具有很强的就业竞争力。
(二)缓解人才短缺现象,实现互利共赢
目前,较多的职业教育还停留在依靠校内实习、顶岗实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技能,但是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距离达到企业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企业对高水平的地理国情监测技能型人才仍然有较大的需求,采用校企合作模式,使企业更多地参与学生的培养过程,学生技能能够满足企业要求,减少企业培训成本。同时,学校可以借助企业资源提高学生技能,克服资源不足的缺点,大幅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双方均能在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
(三)处境教育制度进一步改革
对于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来说,一个可以判断其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为:学校毕业生是否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作为教育体制的一项改革,校企合作模式培养的毕业生会比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更具竞争力。企业与学校的这种合作,对于国家提出的“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大的推进意义。
二、存在的问题
出于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和对优质人才的需求,很多学校和企业都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之路,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目前的校企合作仍存在较多问题,导致其合作质量不高,未达到既定的效果,在职业院校地理国情监测专业中的表现为学生专业技能不强、就业竞争力较弱[4]。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校企之间缺乏深度合作
目前,校企合作大多浮于表面,并没有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对于测绘类企业来说,其期望是得到能够快速上岗的技能型人才,以创造经济价值。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而财富和利益的创造又要依靠人才的支持,两者的立足点不一样却又互相关联。在校企双方的合作中,首先受益的是学校和学生,企业获得的是优秀而稳定的人力资源。但是大多数企业在合作过程中,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人才培养在实践中获得回报的周期较长,使其不愿意与学校进行深度合作。
(二)地方政策法规还需完善
尽管当前国家在宏观层面出台了很多关于校企合作的政策,但是由于存在区域差异以及行业差异,各地政府并没有细化的条款条文,以规范合作双方的各项行为,缺乏强有力的财政和法律支持。法律法规的约束和保障不足,导致合作过程中存在各种风险,使得在实际合作中困难重重并缺乏稳定性。
(三)企业的主体地位不明显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参与校企合作的主要动力源于其自身的经营目标,而大多数企业将参与校企合作视为间接经济损失,认为获益最大的是学校和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明显,参与的热情和动力严重不足。尤其是在大多数校企合作中,以“教本位”为出发点,企业仅作为参与者加入,决策权和话语权较少,使得企业作为职教的主体,其身份地位不够明确和具体。在合作中,一旦企业采用消极敷衍的态度以规避合作风险,只能依靠学校为主展开合作,其结果必然表面化的,达不到真正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目的。
(四)缺乏协调服务平台
校企合作要达到真正的效果,除了需要学校和企业的积极参与之外,还需要外部组织或中介组织创造条件保障有效供给,最常见的组织是行业协会。在我国许多省市均设立有测绘行业协会,但大多行业组织尚处于初级起步阶段或者侧重于服务地方企业,对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关注较少。行业组织没有起到应有的行业职能作用,学校和企业之间缺少协调服务平台,双方各行其是,对于整个行业来说,也无法进行整体统筹,降低了校企合作的普及性和实效性。
三、解决途径
校企合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影响了地理国情监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生技能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无法满足国家对人才需求的缺口[5]。这些问题不是单方面的,而是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因此需要通过以下途径解决:
(一)完善利益分配,构建长效合作机制
职业院校属于公共服务组织,企业是营利性组织,二者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利益冲突,需要采用相关措施完善利益分配,构建长效合作机制。
1.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投入较高成本,但是预期收益周期较长且低,这就导致了企业内在动力不足。这就需要相关政府部门根据地方政策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以平衡利益分配,调动企业积极性。
2.在实际合作中,为了有效解决矛盾纠纷及保护各方利益,有必要成立校企合作利益协调平台。在平台上可以对学校和企业在之间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统一处理,并进一步优化管理机制。
3.加强校企合作的宣传和引导,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运用多种手段为校企合作提供政策和资金保证,提高企业的主动性,鼓励其全方位参与进来,并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二)不断完善职业教育法律制度
校企合作并不简单是学校和企业的组合,尤其是它需要校企双方调动各自的优势资源,彼此融合,互相渗透。而在这期间,必然会发生矛盾和冲突,因此需要地方各级政府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以规范各方行为和保障各方权益。此外,更需要出台细化的实施细则,明确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权责利,合作目标与规范,使法律法规具有可操作性。在相关法律的作用下,使得企业在合作过程中,明确自身在职业教育中的责任和地位,其利益也能得到有效保证,以促进校企合作顺利开展,使得职业教育真正发光发亮。
(三)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
在校企合作中,企业的主要动力来源于人才的需求,其对人才的理解更为实用和深刻,需担负起培养人才的主体责任,共同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训标准等,使得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与学校共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各级政府要通过相关政策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保障其在合作中权利义务,并保障合作有序、高效、优质地运行。院校要增加资金投入,为培养人才和科研服务提供基础性保障。
(四)发挥测绘行业协会的作用
由于校企之间缺乏沟通协调平台,造成双方分别从各自立场出发,在遇到矛盾和纠纷时难以解决。因此,需要搭建沟通平台,使双方经常保持沟通和对话,并使专业与岗位匹配、课程设置与职业标准匹配、教学与生产匹配。要发挥各地测绘行业协会的作用,并扩大其权利,使其对职业教育能够进行监管,并为校企合作出谋划策,提供评价和咨询服务。
四、结语
职业院校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培养地理国情监测技能型人才,对于学校科研成果产业化,提高职业院校人才质量、实现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的良好对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政府部门需要充分发挥宏观统筹指导作用以及完善政策法规;企业需要充分发挥其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职业院校则要重视与企业构建合作关系,建设平衡利益机制,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测绘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其第三方平台作用,激活校企合作各方元素。在社会全方位的共同努力下,将学生全面发展和强化技能有效结合起来,使其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成为与时俱进的应用型人才,在行业领域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