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贫困生就业心理素质提升途径研究

2020-11-23唐锋

就业与保障 2020年8期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素质心理学

文/唐锋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困难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现象,很多大学生面临就业压力时出现迷茫、焦虑、挫折、无奈等负面情绪。尤其贫困生,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他们很容易误入歧途,甚至走向极端,对个人、家庭以及学校、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提升贫困生就业心理素质的教育活动刻不容缓。

一、推动高职贫困生就业心理素质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帮助贫困生健全人格

健全的人格可以展现一个人良好的心理品质,反映出经过长时间生活与学习而积累的文化素养与道德品格,说明人格是后天培养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完善的,与个体生活和学习的环境息息相关。对于贫困生而言,他们生长的环境有着先天的不足,家庭环境、物质生活、社会认知等诸多方面都会与家庭优越的学生之间存在落差,知识水平、学习能力、认知视野的不足,让贫困生被迫处于弱势地位,导致他们产生“低人一等”的心态,由此心生自卑心理。而随着他们对物质世界的了解逐步加深,又很容易出现虚荣心理,因此他们的人格成长过程是艰难而曲折的,如果没有加以教育和引导,就很容易走向消极,进而愤恨社会、悲观失望,人格逐渐扭曲。就业压力越大,就越可能会出现崩溃情绪,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提高高职贫困生的就业心理素质,是促进他们健全人格,正常成长的重要手段。

(二)为精神脱贫搭建基础

贫困生的就业是推动我国脱贫攻坚事业进展的重要渠道,随着脱贫致富观念的转变,“授人以鱼”的观念已经逐渐被淘汰,要想真正消除贫困,就必须从思想层面出发,做到精神脱贫[1]。而在当前高职教育中,促进贫困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已经彻底展开,不仅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和补贴,在就业能力培养上,也在逐渐深化和发展,同时创新工作模式,建立就业能力评价体系,根本目的是推动贫困学生正常就业,依靠他们自身的能力,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2]。对贫困大学生实施就业心理教育,是帮助他们完成就业的关键举措,也是实现精神脱贫搭建的重要基础。

二、提高高职贫困生就业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立足普通心理学角度提升途径

普通心理学指的是教师或普通教育机构人员通过学习即可掌握的基础心理学内容,一般具有易掌握、易实施的特点,对于解决学生常见的、外在的、简单的心理问题比较有效,因此高校教师应当通过培训、学习等途径掌握这一技能,能够更加科学地疏导贫困生的负面情绪,给予他们所需要的温暖与关怀,让他们感受到内心的安定和精神的满足,能够以更好的心态面对就业。一般教师可以通过三种手段完成心理辅导的目标。

第一,发挥积极心理学的作用。积极心理学以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健康幸福为研究对象,是当前心理学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但对于教师来说,掌握积极关注的方法即可,该方法是指从积极、正能量等角度对学生的言行进行关注与评价,让他们可以感受到自己能被周围人重视,感受到自我的价值,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激励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逐渐形成积极的“三观”,并且愿意主动改变自己,追求新的高度与梦想。贫困生一般都存在自卑而敏感的心理,很多时候不敢表现,甚至不敢发言,无法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公众场合,这对于学生就业面试、工作都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所以,教师就要更加关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细节,能够发现他们每一个人的优势与特长,并且从这些点滴之中逐渐走进他们的心里,帮助和引导他们逐渐认识到完整的自我,并且能够客观地看到自己的优势,也能认真地对待自己的不足,并且可以积极地努力改变和完善自我,从自我认知到建立自信,通过积极关注可以逐步开发贫困生的潜能,这对于贫困生就业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教师而言,则要坚持客观与辩证的原则和态度,发现学生的优势并进行激励是科学的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发现自我、改变自我,但如果教师不分青红皂白直接鼓励和夸赞学生,反而会造成学生手足无措,甚至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所以教师也要掌握分寸,以激发学生潜能为主,做到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地关注,让学生拥有更高的就业潜力。

第二,做到真正地尊重贫困生。尊重是将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尊严、人格平等化的思想态度,对于贫困生来说,他们由于从小处于弱势地位,所遭受的歧视和不平等对待也更多,因此更需要通过得到尊重,而逐渐消除心理阴影。首先,教师需要真正做到全面接纳学生的一切,对于学生积极优秀的方面,要及时予以鼓励;对于他们阴暗、缺陷甚至恶劣的一面,则要及时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而渐渐改变,形成更良好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其次,教师应呼吁学生主动规避与贫困生之间存在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更不能因为存在差异而以此作为嘲笑、歧视、指责贫困生的内容,而是要尊重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在必要时教师也要给予真心的帮助,分享他们内心中潜藏的负面情绪。最后,教师还要做到保护贫困生的隐私,尤其不能以隐私内容作为评价学生的切入点。通过尊重,教师可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是贫困生转变思想,融入集体和社会的开端,这对于他们的就业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三,要建立共情关系。共情是换位思考的升级,同时也具有双向性。教师应优先站在贫困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判断他们行为和思维的特征与问题,由此提出真切的意见与建议,这是让贫困生感受到认可的重要过程。与此同时,教师也要让贫困生能够逐步开放思想,能够站在其他同学或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通过双向的换位思考,从而达成共情的效果,使得双方能够相互理解,这对于贫困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社交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就业也产生了必要的推动作用。

(二)专业心理学角度提升措施

专业心理学则需要专业的心理学人员展开专业化的心理治疗或训练,一般可以有效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尤其在矫正就业观念、心理障碍等方面有着较好的辅助作用。对于高职院校而言,需要通过专业的心理指导教师完成训练或治疗。对于贫困生就业心理素质问题,一般可以采取两种训练方法。

其一,合理情绪疗法。该方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创立的,虽然历经60余年,但是其应用的普及性和效果有着良好的表现。该理论认为,学生心理问题应当通过改变他们对外界的认知而解决,所以对于贫困生来说,无法改变当前的就业环境,就要改变他们对就业环境的看法。心理指导教师首先需要全面调研贫困生对于就业的错误认知,比如很多贫困生单纯看重所选职位的薪资,却忽视了其发展方向和前景;有的学生则缺乏明确目标,总是人云亦云,想跟随其他同学的脚步;有的则重视程度过高,总想着一次就面试成功。对于这些问题,心理指导教师就要通过丰富的案例以及学生的实际行为进行分析,让贫困生开始学会反思,进而转变思想态度,消除负面的影响因素。

其二,户外拓展训练法。户外拓展是以“努力/放弃”为基础模型的心理学,可以通过体验、了解、控制、超越四个步骤,让学生的心理适应正常的规律。高校心理指导教师应针对贫困生就业心理问题建立拓展训练计划,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了解自己,然后逐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表达,最终实现自我超越,形成能够适应社会规律的良好心态。这对于学生优化人际关系、拓宽交际渠道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他们的就业发展也会产生相应的推动作用。

三、结语

我国高校贫困生总数已超过500万,贫困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推动贫困大学生完成就业,也是促进我国脱贫攻坚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对于高校来说,应当从多方面入手,解决贫困生面临就业时的重要问题。心理因素作为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学校更应该予以更多的关注,一方面要利用教师和学生的交互活动,推动贫困生积极发展;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训练和指导,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猜你喜欢

贫困生心理素质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