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视角下提升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水平探析
2020-11-23於文博
文/於文博
目前,中医药院校学生群体服务意识较低,不愿扎根基层,更倾向于通过激烈竞争获取资源丰富、待遇优厚的高水平医院中的工作岗位,但是并未掌握妥善处理医患关系、解决临床责任纠纷的具体技巧,难以时刻遵守新工作环境中的各类集体行为准则与规章制度,对就业方向和就业渠道的选择受到社会舆论宣传影响,盲目追求热门岗位,缺乏独立思考意识和自主规划能力,在职工作态度不端正。因为医学生所掌握的就业技能和职业规范主要来源于中医药院校就业指导,因此国内中医药院校有必要在指导活动中改变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对其进行规范化的职业实践教育。
一、影响中医药院校学生群体正常就业的负面因素研究
(一)医学生群体职业规划能力较差,未掌握必要的实践技能
我国多数医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就业规划偏离了医学工作者的基本社会职能,学生没有意识到医生肩负的社会责任与应当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受到拜金主义思想观念影响的青年中医药专业学生普遍以经济收益衡量岗位是否值得投入精力竞争[1]。部分学生对实现自身职业价值漠不关心,在职业发展规划方面秉承投机主义理念,没有对行业发展作出长远的前景预测,也未能设计阶段性的工作技能进阶学习计划。接受高等教育的中医药院校学生普遍希望在经济发达地区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位,对自身在医疗行业中的地位与重要性定位过高,未能考虑到高待遇岗位的有限性和上岗的极端排他竞争性,其就业理想脱离现实,且不具备胜过他人的特长与创新能力,因此就业目标在短时间内基本没有实现的可能性,反而在求职失败后增加了心理负担。
随着高等教育招生数量逐年增加,医学生生源素质不断走低,校内学习风气淡薄,学生群体的个性意识强烈,进行思想矫正教育的难度增加,造成教学收益无法抵消教学成本。部分学生不愿遵守学校纪律,拒绝参加校方组织的课下实践训练活动,无法获取必要的实践经验,而条件较为先进的医院用人标准对工作经验有较高要求,应届毕业生在有限岗位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2]。
很多学生对医疗行业缺乏归属感,不了解医学建设事业在社会生活中的崇高地位,没有作为医学工作继承人的使命感。中医药院校的课程内容繁复,学习任务较重,没有足够时间开展完整的人文价值观教育,导致中医药专业学生群体的思想境界较低,对职业道德理念和医学行为准则一知半解。此类学生在工作中可能无法做到照顾病人的感情、尊重患者的意志[3]。
(二)中医药院校就业指导水平不高,无法发挥应有效果
中医药院校所提供的就业指导多以理论性内容为主,一般都会简要介绍医疗行业以及相关的医学技术设备开发、药品销售等行业的发展情况等信息,帮助学生群体分析个别有关行业的传统就业方法和应聘经验,然而此类内容已基本失去时效性和学习模仿价值,学生群体需要更为详细的应聘技巧讲解。中医药院校就业指导工作还应通过各类现场实践活动测试学生能否遵守行业行为准则,对无法满足基本要求的学生实施劝退处理[4]。中医药院校指导水平持续低迷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任课教师与参加指导活动的负责人无法承担系统性的专业化指导工作,其有关医疗业技术革新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知识储备严重不足,未能在开展指导之前探明目前社会企业和各大医疗单位的主要用人规则,无法从个别特殊的现实事例中提炼出思维领域和规则方面的共性知识或原则,指导的参考价值极低。由于目前医学行业从业者的市场供需关系不均衡,用人单位掌握绝对主导权,应聘者没有自由选择权,就业指导工作实效不明显,长期待业的中医药专业学生得不到正确的思想指导,容易因精神压力过大产生心理问题,但目前国内高校基本没有为毕业生群体提供可靠的心理咨询服务[5]。
二、强化中医药院校学生群体就业能力的基本途径分析
(一)在就业指导中添加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成分
中医药专业学生群体之所以难以找到符合自身理想的工作,是因为学生的思想观念错误地引导其走向不合常规的求职路线。医学教育体系中人文精神培养的成分较少,技能性知识较多,需要思考体悟的思想性观念较少,对抽象规律的把握并不清晰,思维分析能力较弱,无法满足实际工作岗位的高要求。在社会竞争中,基于共性的人文领域知识与观念能够帮助学生与他人快速建立互信关系,缺乏对社会意识与集体思维的认识了解,人际沟通难度就会变大。高水平的就业指导工作应从学生入学开始,在所有课上科目教学与课下学生集体活动中渗透人文精神理念,使大学生群体获得正面思想引导,鼓励医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文史、社会学、法学专著,拓展认识社会现象、汲取有益知识的渠道。任课教师应依照指导工作负责人的规划在每一环节的学习活动中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多布置集体合作才可完成的复杂课后作业,间接促进学生之间的协同配合。人文知识承载着人文意识和人道主义思想,而人道主义思想是现代医学工作的基石和核心理念之一,学生群体在接受人文精神教育后能够对病人的痛苦感同身受,教师与就业指导工作者应强化学生的共情能力,与学生共同讨论近年来发生的各种医患矛盾问题,用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影响学生,使学生群体能够以宽容谅解的态度面对社会舆论压力,勇于追寻职业理想。
(二)建立全新人才培养体系,与市场经济接轨
为打破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就业困局,提高职业人才培育效能,应改变就业指导的规模与形式,赋予学生群体更多的就业自由选择权,对学生与校方不同的就业观念应予以包容和鼓励,不应一味打压,要将学生对就业指导活动的个人意见转变为正确定见加以吸收和应用,不能完全由校方一手包办设计就业指导活动,应顺应市场化趋势,将医学人才培育体系对接行业内部人才招录渠道,改变就业指导的具体指引方向,由社会劳动力市场的隐含供需关系决定医学专业人才的技能培育重点,以未来可预知时间范围内医疗业对从业者数量的需求量为基准灵活调整中医药院校课程体系的覆盖面,要求学生按照学校要求完成额外的课业进修计划,将某些重要的职业能力认证标准和医学专业学历证书挂钩,强制性地使学生群体在毕业前考取多个医疗从业者必备的职业资格证书,提高中医药院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含金量。学校应考查企业在平均水平线上的用人要求,与具备丰富实践资源的医疗单位进行合作,不定期地向建立合作关系的医疗单位输送急需的专业人才,消除中医药院校和公共卫生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壁垒,促进中医药院校就业率提高,通过产学联合降低学生群体的就业求职成本。例如某些中医药大学可和国内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人才培养合作,将即将毕业的高年级医学生轮流送入医疗机构,短时间(几天到几个月不等)负责完成各类辅助性医疗岗位的工作,以此强化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在实践中了解其职业生涯规划的可行性,并在教师和辅导员的帮助下对职业理念和道德观进行调整。
在进行初步的理论化就业指导和短期业务实习后,校方还应组织中医药院校学生前往附近的人才市场接受专业人士的考评。人才市场中的很多猎头公司有着丰富的人才管理经验和较强的思考分析能力,中医药院校的学生长期远离社会人际交往,没有足够的求职经验,不会包装自己的外部形象,加上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容易在面试过程中发生误会或意外冲突。因此校方应和部分公司共同协作建立“导师——学徒”体系,由刚刚毕业的中医药院校学生和具备一定阅历的职业经理人进行一对一搭配,以医疗行业内的专家为导师,利用其人脉资源促进自身的职业发展,携手构建健康积极的共生关系。导师还能以自身信用为学徒做出入职担保,降低医学生的求职难度,为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结论
我国中医药院校应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有利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人才培养方向。通过与有信用的社会组织合作为学生提供就业求职的捷径,引进国际先进职业教育经验,实施有限度的学徒制就业指导机制,与职业道德水平较高的医疗机构建立职业化人才输送网络,为学生群体营造适宜的实习环境,以此为基础建立符合学生理想预期的科学化多维度指导制度,加强中医药院校学生在市场上的就业竞争力,缓解日益沉重的大学生群体就业压力,为我国社会环境的和谐稳定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