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人才职业素养体系的建立及就业实践路径分析

2020-11-23路文虎

就业与保障 2020年8期
关键词:公共课敬业精神职业技能

文/路文虎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明确指出:至2018年,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要达到1420万人,接受本科层次人才职业教育学生要达到一定规模。国家对于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对于人才体系结构的建立更加合理。2019年5月全国首批“职业大学”诞生,14所院校全部更名为“大学”,但是没有去掉“职业”二字,成为本科中的职业大学,可以看出国家对于高层次、高职业素养人才需求的急迫,需要这些专业在原有的人才培养体系上更加完善、更加具有职业素养。

人才职业素养是一个大的体系概念,它需要优秀的专业技能,良好的敬业精神以及基本的道德理念,将其进行融合,体现到职场上就是职业素养,体现在生活中就是个人的道德操守和素质[1]。高职院校主要任务就是为国家培养高职业素养的人才,为企业输送所需的人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员工的敬业精神和认真的工作态度,企业内部制定的敬业精神就是在工作中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尽职尽责,任劳任怨,用心做好每一项工作。在学校中的“敬业”就是指敬畏学业,严谨对待学业,将自己真正融入到学校中去;企业中的工作态度是职业素养的核心,负责的、乐观的、自信的、乐于助人的态度都是决定职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一、提高对人才职业素养体系的认知

在人才职业素养的概念里可以认识到其核心与价值,具体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思想)、职业行为习惯以及职业技能四个方面。前三个方面是人才职业素养中的核心部分,职业技能则是人才职业培养现状的外在表现。职业素养的核心部分是以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建立后所形成的产物,而职业技能可以通过学习、培训获得,同时,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使高校学生掌握这种技能,并在实践运用中逐渐成为专业型人才[2]。

目前,高职院校对于人才职业培养的理解主要体现在职业技能的培养方面,把职业技能的培养,科研课题申报作为重点,将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当成职业技能来培养,对人才职业培养体系认知存在很大的缺失。职业素养的核心不是技能的提升,而是道德修养、思想、行为的统一体。大多数职业院校不重视公共课的人才培养,很多专业教师甚至质疑开设这些课程的必要性,但是就目前的现状来看,不重视人才职业培养课程,会使后期专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瓶颈。

学校公共课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是一门容易被学生忽视的课程,因此,要重新审视整个学校对于这门课的重视程度和认识程度。例如:复旦大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老师陈果————她是一个把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上成网红课程,用独特观念思维引导学生的老师。她利用自己的学识与经历来传递一种正确的、健康的价值观,来引导她的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素养。

二、人才职业培养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人才职业培养体系是一个庞大的概念体系,我国高校对于人才职业培养的认识主要针对其中的显性素养————专业知识技能,但是知识技能仅代表表层的部分,态度和责任心才是决定人行为的关键因素。由此可见人才培养体系系统化的建立需要包含显性素养建立和隐性素养建立,完整的人才职业培养体系的搭建在高职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中是非常重要的[3]。

在显性培养的搭建方面,首先,要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其次,通过辅修或是技能资质证书扩宽学生自身的职业技能,例如艺术专业学生除了学好本专业职业技能外,还可以把自身专业知识应用在强化自身设计能力方面,使自身的设计创新能力得到更好地展示。

在隐性素养的搭建方面,首先,职业道德的建立是核心。目前在职业道德培养中最为欠缺的5个方面为:1.敬业精神;2.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3.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4.相关工作实习经验;5.沟通协调能力[4]。要想加强这5个方面,需要日常积累,做到讲诚信、肯负责、易合作,只有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才可以使隐性素养得以搭建;其次,职业意识的建立是导向。职业意识是指职业的定位与规划,定位主要是明白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一味地学什么做什么,这样的职业定位不利于自己的职业发展。同时,在进行职业精准定位的同时要把职业规划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如在大学填报志愿时不仅要定位自己的喜好,同样需要考虑社会的需求。隐性素养的搭建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它也是职业素养的根本所在,只有建立完整的职业素养体系才能使高职院校人才更加全面地适应社会。

三、培养体系框架模式构想

据中国社会调查所最近完成的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没有目标,41.7%的大学生表示目前没考虑太多,只有8.3%的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充满信心。当下国家所进行的大学生“互联网+”大赛、职业规划大赛就是在培养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职业培养提升能力,因此,对人才职业培养框架模式进行分析。

(一)公共课教学统一规划

对于人才职业培养框架模式的构想首先从学校公共课体系中创建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专业课程,着重培养学生隐性素养中的就业与敬业精神、抗压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从上述三方面进行模拟教学,力求在教学中模拟真实职场环境,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影响,避免灌输式教学,从源头上构建职业素养体系的整体框架。

(二)二级学院教学统一规划

各个二级学院指定的专业基础课程、人才培养的专业核心课程是根据教学计划来制定的,着重培养学生隐性技能中运用专业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技术能力考核要建立在学生敬业精神的基础上,要适当改变专业能力的考核标准的制定方法,把以往专业能力为主的考核标准,转向专业能力和敬业精神并举的考核标准,有目的地强化学生在公共课课程所建立的职业素养。这样的改变不会影响学院专业课程的教学安排,只需要教师在考核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

(三)专业教师工作室自主规划

二级学院的专业教师在个人创立的工作室当中,引入现代师徒制,着重培养学生的工作实习经验。把学校的师生关系转变为师徒关系,保留传统师徒制当中学徒在师傅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训练积累,按照要求完成产品设计制作;并引入现代公司的规章管理制度培养学生,巩固前期对学生所进行的人才培养措施。

教师工作室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过程中,对多重身份关系的转换是学生职业培养提升的关键,对于教师的要求尤为重要,要求把握好教师的“关心”、师傅的“严厉”和老板的“现实”,如果不能实现对三个身份的转换就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四、就业实践的具体路径

在“校会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院校与行业协会作为合作双方,具有同等的主体地位。按照校会双方共同建立的合作运行机制,行业协会立足行业发展,结合行业技术领域优势,紧贴职业岗位群需要和区域发展的实际,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指导毕业生就业,从根本上改变以往企业被动参与合作的状况,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引入到行业发展的广阔领域中。

“校会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由院校和行业协会从行业发展和具体岗位人才需求出发,二者共同制订。

行业协会直接参与专业开发与申报,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与行业岗位用人标准无缝对接,实现定向育人。

“校会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院校和行业协会共同实施专业教学,学院负责公共课的教学实施,行业协会负责职业课教学的实施。由于行业主流技术的直接引入,为专业教育紧密跟踪行业发展提供了平台,保证了专业课程设置与行业主流技术的同步,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岗位适应力。

校内外实训基地是校会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平台,是联结院校与企业的纽带。“校会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与行业协会紧密合作,依照共同投入、共同受益的原则,共建校内外学训结合实训基地,行业协会将实际生产项目引入专业教学过程中,行业技术人员和院校教师承担教学实训任务,落实学生顶岗实习,直接学习行业的前沿技术,感受企业文化,实现课堂教学与岗位训练的紧密结合。

“校会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重点针对就业人才需求量大,但单位岗位人才需求少,就业岗位覆盖面宽、但岗位设置分散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建立行业人才中心,广开毕业生就业渠道,形成依托校企合作、共同推进毕业生就业的保障机制,使社会、行业、企业、学校、学生多方受益。

五、结语

在学院专业课程的考核标准上,对学生的敬业精神进行制度化的严格要求,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双重培养,在实践探索过程中,教师除了需要有全面的专业知识能力和对教师工作室的热情外,更需要建立起一个团队进行传承,以此来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不断提升。

猜你喜欢

公共课敬业精神职业技能
敬业精神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Factors Affecting Memory Efficiency in EFL
医学生敬业精神现状与对策
——以重庆医科大学为例*
配器课在师范高校公共课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意识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实践应用取向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实验教学的有效实施与应用
大学生敬业精神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