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港口:岸桥司机再不用“猫着腰”干活儿
2020-11-22
坐在玻璃驾驶室里开岸桥,需要“猫着腰”、绑着安全带,以俯视的姿势操作装卸集装箱。高空作业,风大不说,赶上有雨有雾,视线受阻,邵金喜干起活来,更得低着头,慢慢操作。一个班,12 h,一直这么低着头弯着腰。
在天津港这样的岸桥司机有很多。
邵金喜回忆,“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有一次下夜班我突然看见老师傅扶着栏杆一直在揉腰、揉颈椎。当时很不理解,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体会到了这种酸痛难忍的感觉。”
去年5月,邵金喜所在公司,完成了对堆场31台轨道桥的智能化改造。
电脑操作到底行不行?第一钩首秀,所有人都服了——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自动化轨道桥的机械效率,都稳定在每小时35箱以上。
延续几十年的作业模式在天津港彻底改变了!
8月17日,科技日报记者来到天津港太平洋国际码头。这里岸线2 300 m,曾经是天津港最大的集装箱码头,能够满足世界上所有在航大型集装箱船舶的接卸。可记者看到这里的工作人员其实并不多,特别是岸桥上方的驾驶室空荡荡的,一个司机都没有。
“随着智慧港口建设的提速,越来越多的自动化设备已经替代了码头上人工操作,现在大部分操作人员已经脱离了以前在岸桥上作业的模式。”太平洋国际码头工程部副经理张利伟说,远程操控司机在中央控制室,通过两块屏幕就能监控整个作业流程,操作只需操纵杆和鼠标,机械可以替代人工完成大量重体力劳动。依靠设定好的程序,一人可同时管理6台设备。
对邵金喜来说,最幸福的是告别了大汗淋漓、满身油污的高空工作环境,成了身着白衬衣、黑裤子,坐在办公室里的白领。
无独有偶,在码头上干了十多年货车司机的惠学静,经过培训升级成为一名港口无人驾驶智能电动集装箱牵引车(简称“无人集卡”)的后备安全员。
今年年初,天津港在全球首次实现25台无人集卡成组整船作业。这些无人集卡全程无需人工干预,最高行驶速度不低于35 km/h,全局定位精度小于10 cm,轮胎吊/轨道桥下精准定位精度小于3 cm,对位时间不超过10 s,能识别并避让其他有人驾驶集装箱卡车、工程车辆、行人、港机设备等,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原先在他看来“枯燥无味”的工作一下子新鲜起来。双手被无人驾驶技术完全解放出来,车辆根据预定的指令,自动行驶装卸集装箱,惠学静只需保障车辆安全即可。
天津港进入了一个智慧化的新时代!
疫情暴发以来,智慧港口的创新应用成为复工复产的有效支撑。今年上半年,天津港集团生产实现逆势双增长,完成货物吞吐量2.08亿吨,同比增长1.7%;集装箱吞吐量完成857.6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9%,再创历史同期新高。
“对我们基层员工来说,智慧港口建设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工作环境的改善、劳动强度的减小,工作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对于邵金喜和惠学静的变化,设备工程师屈东升这样说道。
实际上,智慧港口建设带来的不仅是工作环境的改善、工作效率的提高,更是工作观念和思想的升级。
“岸桥司机属于高空作业,以前全是一水的大老爷们。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像一线单位,那么大的大型机械,也会有女同志操控。但现在智能化改造后,这种固有观念已被打破。已经有6名女性远程操控司机加入我们的队伍,还成立了一个巾帼班。”邵金喜说。
而很多和邵金喜、惠学静一样,从一线退下来的老司机们,经过培训成了设备养护员、后备安全员。
“现在工作环境变好了,活儿也比过去轻省了,挣的钱却多了。我觉得这就是建设小康社会给我们基层工人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说起现在的工作,邵金喜喜上眉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