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实施本土化现代学徒制的感悟与成果
2020-11-22江阴市华姿中等专业学校陈伏庄
江阴市华姿中等专业学校 陈伏庄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加快推进我市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在江阴市政府和教育局的牵头下,2017年我校汽修专业与江阴职业学院成立“3+3”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班级名称为17高职汽修,学制为6年,前3年在我校学习,后3年在江阴职业学院学习。参与合作的单位是江阴洺羽汽车服务有限公司。该公司距离我校仅有300 m,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校企双方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形成了一套适合自身的具有本土化实践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模式。
现代学徒制试点在我校汽修专业已经实行了3年,首届试点班学生即将毕业。作为一名试点班的专业教师,在试点过程中收获颇丰,感悟颇深。
1 我校汽修专业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汽修市场调研、学生问卷调查、异校“同课异构”及教师访谈等活动,发现了我校汽修专业课教学存在以下4个方面问题。
1.1 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待转变
专业教师一般都注重知识传授本身,而不注重如何教学生会学习。大部分学生尚未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具有随意性。在这点上,专业教师需要转变理念,把教学生学习转变为教学生学会学习。专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到这个问题。
1.2 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汽修专业主要为汽车后市场培养技能型人才,主要从事汽车维护保养、故障诊断等技术岗位。我校大部分专业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验,专业理论知识水平较强,而实际操作能力较弱,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岗位需求认知不足。虽然学校有出台青年教师下企业锻炼和培训等政策,但是因我校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时间深入汽车检测与维修企业一线,对企业的真实生产过程并不了解。课堂上所教的内容多半依据教材,很难活跃课堂气氛和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另外,我校专业教师优化教学设计的能力、实施新课程教学评价的能力、多媒体的运用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等明显不足。
1.3 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有待整合
我校汽修专业的课程体系存在过分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重知识轻能力,而且内容陈旧。学生在校很难学到与时俱进的知识和能够使得汽车维修企业所需的技能。学生毕业后刚走上工作岗位,面对车辆故障无从下手,需要很长时间的二次培训和学习,才能适应岗位的需求。
1.4 专业课的教学环境有待改善
由于汽车专业车辆和设备投资成本较高,造成我校实训室很难具有完整配套的实习设备,实习场所建设落后、实习设备不足且车型陈旧老化,这种现状是直接影响我校汽修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2 国内外现代学徒制取得的成功经验
2.1 教学模式
德国采用“双元两段教育”模式,双元是指两个教育主体,即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两段是指整个培训阶段分别在职业学校和企业完成。职业学校以理论教学为主,教授学生有关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学员在实践训练时“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同时兼顾普通文化知识的扩充和深化,使学员达到12年义务教育的要求,此类学习时间约占整个培训时间的30%。在企业的实训时间约占整个培训时间的70%。
澳大利亚是现代学徒制成功本土化的代表国家之一,其采用“一元主导、多元主体”模式。培训的主导者是澳大利亚政府,其主导作用通过培训服务中心来实现。各州和地区设立了300多所新学徒制培训服务中心,免费向社会提供服务,帮助培训机构和学徒达成培训协议,获得政府的财政资助。培训服务中心服务的具体内容包括:为学员提供拟从事行业和职业的相关资料,帮助学员寻找适合自己的培训机构,协助学员填写必备的表格,合理安排培训内容、时间和活动,签订培训合同,落实学员培训期间的福利待遇和工资等事宜。
新余市江西职教园区围绕企业用工和现代产业用人标准,签好学校与企业、学生与企业两份合同,用活政府、企业、社会三块奖金,努力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办、学校主体的办学新机制,形成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职教新模式,着力破解企业招工难、新增劳动力自身价值体现难、中小企业用工稳定难、就业者收入增加难等问题,被列为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
2.2 成功经验
(1)国家层面的规范管理。德国的公法和私法、澳大利亚的国家框架和国家标准,都明确规定企业必须付给学员报酬,保护了学员的权益,从国家层面为现代学徒制的良性发展提供了保障。
(2)灵活的经费投入。充足的经费保证了学员的学习机会,保障了职业学院的健康发展,保护了企业及其他机构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学员如果失业,还可申请减免学费。
(3)确定企业教育的主体地位。在西方现代学徒制中,企业主动成为教育主体的最大驱动力来自政府提供的专项资金。政府按照参加培训的人数、结合学员就业率和薪酬拨款给培训企业,对接受培训学员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学徒培训为企业带来多方面的收益,成为企业的重要经济活动之一,彻底解决了企业参与动力不强的问题。
3 我校汽修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成果
3.1 整合了“课岗通融、能力递进”的课程内容
在我校汽修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班中,由企业技术、学校专业教师等人员共同开发新的课程体系,将企业课程与学校课程进行有效衔接,突出中职教育“教育性”和“职业性”双特点。遵循校企“课岗通融”的理念,按由简单到复杂“能力递进”的原则将汽车专业课程分为24个模块。
3.2 形成了“双轴同转”的课堂环境
我校汽修专业现代学徒制的课堂实施“学校课堂”和“企业现场”这两条轴线。试点班的学生在学校课堂学习汽修专业主干课程的理论知识,然后在企业现场应用和强化理论知识,并体验真实的企业生产与经营过程。在企业现场,除了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安全生产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和纪律性等。在企业与学校之间采取课堂环境“双轴同转”策略,坚持按高于1∶1的比例交替上课,实现在企业上课的比例高于学校的比例。
3.3 构建了“双师共育”的融合模式
我校汽车专业现代学徒制以“学校本位”与“企业本位”为中心构建“双师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培养分为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学校教育为企业教育提供理论基础,训练可迁移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强调理论的针对性和实践的基础性,突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职业岗位技术技能训练和规范。企业教育是以工作本位学习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结合,强调实践的针对性和理论的应用性,突出企业特定岗位的技术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养成。
高一所学的专业基础课和高二所开设的专业理论课教学在学校完成,由专业教师承担。整合后的主干实习课程需要在企业完成教学,由企业的师傅承担,专业教师参与管理,并与学生同堂听课,在这样的模式下,使师生技能都得到有效提高。
由于我校现代学徒制试点仍处于初级阶段,许多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我们一定认真学习和继续研究现代学徒制相关先进理念,并结合我校汽车专业的特点,开拓创新,努力让我校汽修专业带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化现代学徒制试点再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