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驾培行业的现状趋势、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2020-11-22杭州市机动车管理服务中心赵旭燕

汽车维护与修理 2020年7期
关键词:学车驾校生源

杭州市机动车管理服务中心 赵旭燕

自互联网+创新创业提出以来,传统的交通运输行业成为互联网创业者最先涉足的领域之一,在“滴滴出行”巨大成功的典型示范下,从出租车,到客货运,到机动车维修,再到驾驶人培训,各种互联网+交通运输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这些新业态、新模式对于提高交通运输行业供需信息对接效率,增加服务(运力)供给,增加就业岗位等等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互联网+交通运输的创新带来便利之余,其中蕴含的风险正在逐渐显露,尤其是在有押金、预付式消费的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和驾驶人培训等行业领域,经营者商业模式试错后,消费者的押金、预付消费资金面临巨大的损失风险和追索困境。只有创新鼓励而没有必要合理的监管,必将导致道德风险与社会矛盾,折射出的是监管制度跟进滞后,合规与创新间失衡。在互联网+驾培新业态中,每年将形成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计的消费者预付款,保证消费者的资金安全以及获得正常驾驶培训服务的权益,是政府监管部门尤其是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简单回顾一下几件有关互联网+驾培行业的事情:一起是消费者通过美团报名学车后退学退费引发的投诉,处理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焦点是驾校退还费用与网络支付费用之间的差额。学员说通过互联网支付工具一共支付了3 900元,驾校说只收取了3 300元,差额的600元是美团收的中介服务费。另一起是某驾校反映的,某一互联网机构要为该驾校代理招生业务,每名学员按照3 500元的培训费用和驾校结算(而实际上,互联网机构向每位学车消费者收取的费用却要再高出1 000元~1 500元),问该驾校是否合作?该驾校负责人无奈地表示,生源入口已经几乎被互联网招生平台垄断,在互联网招生平台一次性给驾校带来几百个生源的情形下,驾校难以拒绝!

在2年不到的时间内,经过短暂的爆发式发展后,有本地媒体曝出:通过“OK学车”平台(杭州本地一家互联网+驾培中介)报名参加驾驶员培训的学员,被实际承担其培训服务的驾校、教练员停止参加训练。从媒体报道中可以确定的几项事实:一是学员已经向“OK学车”平台一次性支付了全部培训费用;二是驾校、教练员被“OK学车”平台拖欠相关学员的学费;三是学员被停止训练,且维权困难。据此可以判断,“OK学车”平台的资金链出现了问题。类似驾培互联网招生中介机构(姑且定义其为中介)还有很多,“OK学车”只是过去2年来广告投放最多,发展最为迅猛,占有市场份额最大的一家。

1 互联网+驾培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1.1 互联网+驾培行业发展现状

驾培行业的招生中介早已有之,并非新鲜事物,从初级阶段的熟人介绍到街头小店的广告,再到本地网站(本地浙江在线、19楼等网站为代表)的网络社区,现在则演进到以各类互联网平台(58同城、美团、OK学车、1217等为代表的APP)的移动互联新时代。

互联网企业渗透到驾培行业,可以说是互联网+交通运输行业的又一个新领域。一方面移动互联网技术已经普及成熟,另一方面则是年轻人已经成为驾培行业的最大目标客户群体,他们习惯用互联网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包括学车。

根据调研,目前互联网+驾培行业的商业模式主要有3种:一是依靠互联网企业最本质的流量优势,简单地卖流量,即通过网络平台累积大量学员,然后转卖给各个驾培机构(互联网企业通过转卖学员,获得收益,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赚差价,另一种是赚佣金、中介费)。二是线上线下结合,较为深入地参与后续的实车培训过程,即参股或者与驾培机构合作(驾培机构划出一定数量的教练车,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成立专门的班组,负责网络招生的学员培训,双方分享利润)。从调研数据分析,有的驾校互联网生源占比高达70%以上。三是直接雇佣教练员(年薪制)为其招收的学员进行培训。目前主流的业务模式就是学员通过互联网平台一次性支付全部培训费用(费用直接交给互联网平台),互联网平台转手将生源压价(而且是分期支付)卖给驾校或者教练员。媒体曝光的就是这种情况。

以杭州市场为例,在招生环节,不管是赚差价还是赚佣金,以每年20万以上的学车人数规模和每人次500元的费用测算,整个市场的规模在亿元以上,嗅觉灵敏的风投和互联网创业者才会如此快速反应,招生广告也铺天盖地。

总结一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互联网+驾培行业的特征,就是:互联网企业依靠融资带来的资金优势,进行强有力的商业营销,在各种公共交通运输场景下(地铁和公交车上的乘客是潜在学车群体)和各个高校校园内(在校大学生是最大的潜在学车群体)进行精准广告;在招生源头环节占据主导性(甚至会发展到垄断性)的优势,从而切入驾培行业,使招生中介行为呈现出不同以往的互联网化(运用互联网技术)、组织化(有公司实体)、商业化(以盈利目的)的特征。同时,巨大的流量优势,使得互联网企业对驾培机构和教练员获得了定价权和话语权。

1.2 互联网+驾培行业的发展趋势

对比互联网+交通运输行业的其他领域,如出租车、货运、客运等行业的发展进程及互联网+驾培行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互联网企业参与驾培行业的程度将会越来越深,在控制生源入口的基础上,进入产业链的下游,会出现入股、收购驾培机构的情形,并对整个驾培市场进行资源整合,当然这是良性发展预期下的趋势。遗憾的是,处于杭州市场头部的“OK学车”还没有等到这个阶段就已经“暴雷”出事了。消费者维权艰难,政府部门面对的则是一堆烂摊子。

上面是从互联网企业这个外部维度对驾培行业发展趋势的分析。或许从行业内部出发,对目前散、小、弱的行业结构进行调整,通过资源整合,形成区域性的驾培机构经营联合体或者企业集团,再主动进行互联网+的路径更为现实与迫切。

2 互联网+驾培行业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驾培行业在供需双方的信息撮合方面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的优势,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和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员没有得到真实惠,显性学车费用没有降低;二是社会学车整体成本有所提高并严重影响驾驶培训整体质量;三是冲击驾培行业市场秩序,诱发行业不稳定因素;四是商业模式存在巨大隐患(资金、税收风险)。现具体分析如下。

(1)现有互联网中介招生模式下,学员并没有得到实惠,显性学车费用没有下降。媒体报道中提及的学员支付给平台的费用金额都在4 000元~5 000元,与业内的驾校直接招生收费相当。这意味着,互联网并没有给消费者在学车上带来价格实惠。原因在于,学车是一项服务商品,而非实物商品。实物商品通过电子商务可能降低商品仓储、店铺租金等成本,从而使得消费者购买价格下降。而驾培经营的土地、油费、人工、车辆折旧、教学设施等刚性成本并不会因生源来自线上还是线下而有区别。换句话说就是,互联网招生不能降低驾培服务的实际成本。

(2)全社会学车成本上升并严重影响驾驶培训的整体质量。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去中心化、去中介化,但是驾培互联网招生却与此背道而驰,其自身成为了行业的一个中心、一个中介,必然增加驾培服务的交易成本。互联网招生中介的利润来源,在于掌控大量生源入口,然后压价转卖给驾校与教练员。在这样的现实下,驾校、教练员必然不能安心教学、拼质量、拼服务经营与教学。逻辑和事实就是,在土地、油价、人工等刚性成本制约下,驾校、教练员将生源上的价格损失,通过后续的偷工减料、吃拿卡要,甚至有意不好好教学并通过学员补考收费等等方式予以弥补,所谓“堤内损失,堤外补”。在执法实践中,“串卡”“跑马机”“住宿费”“加油费”“补考费”等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这些隐性成本导致全社会学车成本整体上升。更为严重的是,驾驶员培训的整体质量受到影响。“慢工出细活”是众所周知的道理,驾驶员培训行业更是如此。驾驶员培训质量的高低将影响道路交通的公共安全,是一个社会问题。

(3)扰乱驾培行业市场秩序,诱发行业不稳定因素。在整体生源下降、互联网招生分流、自招生困难、成本支出增加的背景下,驾校及教练员群体收入下降明显,多地曾发生教练员群体上访、信访事件,将驾培机构内部经营机制的问题和矛盾引向政府部门。此前互联网打车兴起之初,因为利益受到冲击,全国各地的传统出租车驾驶员停运、罢运、围殴网约车驾驶员、抗议政府部门监管不力的事件教训深刻。

(4)商业模式存在巨大隐患。分析“OK学车”的商业逻辑,基本上是以低价招徕生源,形成数量优势。因其本身不具备驾驶员培训经营的主体资格与提供实车培训的能力,只能将所获得的生源再压价转卖(而且是分期支付)给驾校或者教练员,从而获取收益。这个转手的过程除了增加驾驶员培训服务的交易成本,还存在巨大的资金风险,如“OK学车”掌控着大量的费用(学员支付本应由驾校收取的学费并开具发票),其中,因为价差形成的平台收入部分还涉嫌税收违法,一旦平台资金链紧张,或者学员预付的资金被挪用,风险就将暴露。类似在共享单车、共享汽车领域的押金问题,消费者的预付资金风险巨大。因此,必须停止互联网招生中介直接一次性收取培训费用的行为。

3 互联网+驾培行业的规范管理建议

互联网招生中介的核心特征是互联网化、组织化、商业化。重点不是互联网化,而是其明显的组织化和商业化特征,掌握了定价权,参与了收费,冲击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从保障良好的市场环境、保障消费者的资金安全、稳定从业人员队伍、维护行业稳定秩序的角度,有必要对互联网招生行为进行规范,使驾培行业更好地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使互联网招生行为在法制化、合理化的轨道上运行。

3.1 互联网招生行为的合法性问题

对此,有两种典型观点:一是法不禁止即可为,互联网企业从事驾培行业招生行为合法。二是互联网企业不具备招生的主体资格,驾培行业的招生主体必须为符合办学资格条件并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的企业。该观点认为,对互联网企业从事驾培招生业务进行行政许可,是对驾培行业新业态的规范,是属于机动车驾驶培训经营业务范畴之内的内容,并不是创设了一种新的行政许可。这两种观点都有各自的法理基础,但是创新永远走在监管的前面,法律的制定一定是落后的。此前,出租车、货运、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等领域互联网创新,也都经历了从野蛮生长到依法纳管的过程。

以此前杭州市场上最主流的驾培招生互联网企业“OK学车”的运营主体(杭州东导数据技术有限公司)为例,查询其企业信用档案信息,其登记的经营范围为:电子产品、通讯产品、计算机软硬件、音响器材研发;经济信息咨询(除证券、期货);成年人的非文化教育培训(涉及前置审批的项目除外);批发零售电子产品、计算机软硬件及耗材。能与驾培行业关联上的有两项:经济信息咨询(除证券、期货)和成年人的非文化教育培训(涉及前置审批的项目除外)。显然,驾培行业属于成年人非文化教育培训,而且驾培行业实行行政许可。从这个企业经营范围来讲,可以从事驾培行业的经济信息咨询服务,但不能从事驾驶培训的实质经营(需要取得行政许可)。招生是开展驾培行业经营业务的第一个环节,所以要从事驾培行业招生业务,应该取得相应的主体资格。

3.2 互联网招生经营行为规范管理建议

针对互联网招生经营行为规范管理,笔者提出以下两方面的制度设计建议:一是互联网招生电商平台化;二是试行无车承训人管理。

所谓互联网招生电商平台化,即互联网企业作为驾培行业的电商平台,驾培机构与互联网企业签订委托代理协议,约定招生代理的利益分配,在互联网企业开发的招生平台上开设电商商户,以自主的招生价格和服务承诺招徕生源,由消费者自主选择驾培机构和教练员,实现信息公开透明,消费者网上支付的学费直接进入驾培机构账户。这可以改变目前的商业模式存在的资金安全风险,减少退学退费时的纠纷矛盾。这种模式可以在现有的法律制度框架进行,不涉及现有法律法规的修订,但改变了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

所谓无车承训人管理,即借鉴出租车、道路货运、水路货运行业的无车承运人与无船承运人的管理制度,政府部门(交通运输、网信办、央行各地分支机构、税务、市场监督等多个部门)对互联网企业进行能力认定,颁发无车承训人经营能力证明,凭经营能力证明从事互联网驾培招生中介经营行为。无车承训人不得发布虚假的招生信息,并对实际承担培训业务的驾培机构或者教练员的服务行为承担连带责任。这种模式会涉及法律法规的修订,但不改变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只是给予其合规招生的主体资格。从互联网+驾培行业的发展趋势分析,互联网企业必然会从线上走到线下,收购或者设立新的经营实体,渗透到实车训练的业务环节,整合驾培行业资源。对此,作为行业管理部门乐见其成,作为政策储备,进行相关制度设计研究也有重要意义。

此外,笔者认为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研究和改善。

一是加强消费者引导。行业主管部门与市场监管部门、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加强工作协调沟通,及时将涉及驾驶员培训行业的各方经营主体的经营状况、违法违规情况形成驾驶员培训行业消费警示信息向社会发布,引导消费者形成理性、正确的学车消费观念。将与学车相关的权利义务与自身权益保护的内容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同时,对于严重失信的各方经营主体,尤其是互联网企业及其主要责任人的失信行为实施联合信用惩戒措施,报省市发展改革部门将相关主体及个人纳入“黑名单”。

二是全面严格落实培训费用先学后付、第三方银行托管。浙江省驾培行业主管部门出台了《关于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贯彻落实<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办法>的通知》(浙运〔2018〕24号),该办法对驾驶员培训行业培训费用收取、存管、支付行为进行了规定,为各方提供了遵循依据。其中,“第三方支付平台凭学员的当次培训学时确认指令,按照当次培训学时和培训合同约定的价格将当次培训费用支付给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经营者”的规定内容将是一项管用的制度创新,类似货到付款。首先,学费存放在银行托管账户,专款专用有保障;其次,付款支付必须以学员确认学时为前提,可以有效减少虚假计时的现象。通过技术手段,设置学员确认培训内容、培训学时、培训费用的前置环节,充分发挥学员的监督作用。同时,学员将对其这一学时确认、费用确认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一旦证实经其确认的学时为虚假的,学员将承担提供虚假材料获得驾驶证的责任,将面临驾驶证被注销的风险。

三是充分利用现有技术资源,主动融合互联网。建议由行业协会牵头,开发建设公益性的互联网招生APP,将其运营成为类似“OK学车”或者其他互联网招生平台的生源入口,但要坚守公益化原则,防止过度商业化、逐利化。

猜你喜欢

学车驾校生源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难考的驾照
工读驾校
工读驾校
太原工读驾校的品牌之路
两类生源高职生的比较及对教育教学的启示①
买烟
动不动就风口,互联网学车这只“猪”能飞吗?
跨省生源调控
驾校学车无合同 报名考试费用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