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到白山去

2020-11-22

海燕 2020年3期
关键词:临江白山松花

六月,不到白山去,又能去哪里呢?尤其是我。

白山白,白成什么模样,望一眼海拔2690余米的长白山主峰便了然于心。以山立市,黄山可鉴,白山步后,终未如愿。似乎多了一个长字,那就删除它。1994年4月,由浑江而白山,长白山的气势与底蕴都在里面。即使是徒有其表,却也“白云峰一样”白得圣洁,不失尊崇。

因为有山,人们习惯了登攀和临转;因为有水,人们习惯了逆水和顺流。生生不息,代代递接。

据悉,早在新石器时代,位于吉林东南边地的白山就有人类活动了。薪薪火火,不妨把目光从远古拉回到现实,白山人赖仗着丰饶的“立体资源宝库”,其生长历程、生产方式、生活内容、生命意识都伴随着绿色绵长和绿意汹涌。而当下的白山,下辖临江一市、浑江江源二区、抚松长白靖宇三县,拥有17485平方公里土地和130万人口,共有汉、朝、蒙、回等37个民族。这是我能够说清的数字。其实,白山是个谜。谜面是山,或者是水,谜目是山水的通道,而谜底深藏在白山人的心中。白山人喜欢沉默,沉默地笑,那张底牌在心中浮游,且闪耀。

闪耀在我眼前的呢,却是一片绿,一片一片绿。莹莹的,碧碧的,无异于身边的树木,或此或彼。

曾经,作为白山形象的评审委员,我在芸芸作品之中,毅然选取了“在白山行走,为绿色停留”的宣传语。我知道,我有足够的理由。

到白山去。到平畴沃野、江宽河长、峦叠岭峭、草茂花盛的……白山去!我迷恋这样的白山,视白山为放浪形骸的理想国。哪怕,纯属于我自作多情。

白山的私藏,说厚也厚,何止一座长白山?何止一条鸭绿江?当然,说薄也薄,无非一白一绿,无非一静一动。

既是一种精神,白就白到山顶;也是一种情怀,绿就绿到水底。

山顶与水底之间,白山绿梦,葳蕤无际,所谓向未来要希望,所谓向希望要未来。

当我走进这里的山水,这里的山水也在走进我。恍兮惚兮,同如庄周与蝴蝶。

在江水的流动中,我看到了一个亮丽的白山;在参花的绽放中,我看到了一个摇曳的白山;在英雄的气概中,我看到了一个倔强的白山;在百姓的笑意中,我看到了一个温存的白山……

那么,请覆盖我吧,让我变成一个快活的孩子。

不说长白山,不说。不说白山的最高、最壮、最奇、最美。

无语的长白山教会了无语的我。

有山必有石,有水必有石。

石是山水的魂。

一花一世界。不,一石一世界。幸好,江源给了我一个进入的角度。

石者,松花也。

追根溯源,松花石的生成有18亿年的历史。实际上,它是由于海相运动过程中淤泥留在海底,又经过冲撞、挤压、沉积,最后形成之。其中,主要的成分是石英、云母、黏土和部分金属矿物质。

而在东南边地,首先开启人们心智的是砚,名曰松花砚。石,只是一种材料,所谓原石。手艺人从原石的打磨中“揪”出了砚,外达中通,直逼肇庆的端、婺源的歙,康乾二帝视为“大清国宝”。于是乎,优者为贡,余下散落民间。终于封禁,待山令解除,已逾三百春秋。上世纪80年代初,经多方努力,松花砚重放异彩。

奇石睡在原石里。

逐渐地,有“识”之士自觉地加入有“石”之士,队伍日益壮大,奇石脱颖频出,呈现泛漫景象。而资源与品种突出的江源,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松花石之乡”。在宏大的以松花石文化为主题的中国松花石博物馆里,展示着数以千计乃至万计的艺术品,灯光和背景的映衬下,绿衣天姿、紫袍玉带、黄金裹玉、木纹、虎皮纹、核桃纹,令人目不暇接,驻足流连。似锦锻,似云霞,似奔马,似睡蝶,似一帆风顺,似人生几何……真的是,要多奇妙有多奇妙!要多神灵有多神灵!

十分开眼,开心智。

我是沉醉过的,每一次沉醉都是新感觉。

石,就是石,浑沌、粗豪、放达。何须向玉讨巧,譬如精微、细腻、圆融,赖以雕琢。

松花石,尤其自得。

目前流传的一种说法是:江源人由于生活在中国松花石主产地,觅石、赏石、爱石,由来已久。现代的江源人仍然保留着尊敬石头、崇拜石头的习俗。把造型神奇、质润色美的松花石当作“镇宅、避邪、纳福、呈祥”之物。

石不能言,赏家有赏家的趣味,藏家有藏家的道义。

奇石成全了不少商人,也满足了不少文人。我认识一个半商半文的友人,藏着孔子、庄子、苏东坡和鲁迅等一系列的大人物,很有些样子。见到真品的时候,我都傻了。傻了,他也不肯搭理我,自顾自看地得意。

临江,临江,临近江水。江水是绿色的,而记忆却是红色的——红色百年。

1927年的春天,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朝鲜,又觊觎中国,用尽各种手段,非要在一江之隔的临江设立日本驻安东领事馆帽儿山(即临江)分馆,为其在东边道的殖民统治安置据点。山雨欲来,临江的10万人民血脉偾张,同仇敌忾,与侵略者展开了顽强的斗争。斗争持续了两年,同时得到了东北以及全国人民的八方声援,致使日方的阴谋最终破产。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上认定:是“九一八”事变前东北边疆反战的号角,亦即当年“反日运动的转折点”。

另一个转折点,便是解放战争中的“临江保卫战”。

时间定格在1946年的冬天。12月11日至14日,围绕着主力部队是留在南满坚持斗争还是撤到北满保存力量的大问题,时任南满军区司令员萧劲光和政治委员陈云组织召开了军区师以上干部参加的“七道江军事会议”。会上,群情激昂,各抒己见,争执时断时续,陈云最后结论:“我们不走了,一个纵队也不走,都留在南满当孙悟空,在长白山上打红旗……”2月17日,保卫临江打响了第一战。接着,第二战,第三战,第四战,直到把国民党10万兵力打得落花流水,全线崩溃。四保临江,无疑为加速东北和全国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历史,燃烧着这片土地上的血与火。

几十年后的临江,这片红色土地正在积极地空前未有地实施着绿色转型,已呈大好局面。

花山镇老三队村乃临江的一个细部,尽管我是蜻蜓点水,却也水光潋滟。于潋滟的柔波里,挂着醒目的招牌:彪哥煎饼。简单四个字,凝缩着不简单的意味。匆匆奔过去,深入屋内,一片妇女的笑脸,及笑声。递过来刚刚刮出的煎饼,让我品尝,果然又薄又脆又香。嘻哈之间,脑袋出幻觉了,自己竟然一身军装,不由得唱道:“送给咱亲人解呀放军,哎咳哎咳哟……”

长白县境内,排列二十四道沟,沟沟藏着精华。

十五道沟是典型,堪称代表。

所谓:“南有九寨沟,北有十五道沟。”

不是吗?一进入景区,完全换了个人。先是打着伞的,伞外细雨霏霏。走着走着,伞也不知哪儿去了,沿着蜿蜒的小路前行。更贪婪的是耳目,听惯了市井之声,看惯了市相的眼眸,在这里忽然变得聪明,耳之聪,目之明。

一幅幅的山水画卷,一处处的艺术灵光,千柱峰、石柱崖、母子瀑、九霄天梯、密林栈道……

我是在梦里游荡吗?游游荡荡。不,眼前是,纵横的山,交错的水,山山水水皆生动,完全进入到美学范畴了,完全升华到哲学意味了。不,山水即美学,即哲学。我尤其倾心于“天书成册”。石柱整整齐齐,如书书拥挤。哦,我终于找到了阅读白山的一个入口,并由此展开我无限的情思。

辛弃疾显然比我更痴缠: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

是?还是不是?

在山水这幅画卷里,人呢?不过是一粒红尘!

沉沉的十五道沟,霏霏细雨,做着轻轻的好梦,一如望天鹅……

人生,接近花甲,到底想要什么呢?

若能清俭内心,一切兴许安宁。

步入清清爽爽、松松软软的、逍逍遥遥的孤顶子村,方才得知,它竟然就是传说中的锦江木屋村。村,从古到今,一直袭用,诗情画意贯注。五言句屡见不鲜:“暖风医病草,甘雨洗荒村”;“舟船如野渡,篱落似江村”。七言句更加俯拾即是:“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毋庸讳言,烦扰半生余,逐渐地,我的骨子里愈发向往古代的那种散漫、散淡、散仙的无目的生活。

不容易,看似低调,实则奢华。

锦江木屋,给了我再一次冲动的机会,及怀想。

从五十岁开始,我想明白了许多。该抓住的,我要拼命抓住;该放弃的,我要尽量放弃。人只活一生,知天命的年龄,还在玩万花筒的把戏,没意思了。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萦绕于怀而且未曾实现的一件事是去乡下教学。实际上,作为离开10年的知青,我在1987年回访舒兰县平安公社永和大队时,便萌生了晚年去那里教书的念头。说不清的一些原因吧,再也没有踏进我的第二故乡,尽管去乡下教学的梦想时常闪烁。而眼下,我已经望得见曾经模糊的退休线,宛如我已经望得见曾经模糊的地平线一样。的确,我辛劳过了,我苦恼过了,为生计,为名誉,数十年里,几乎废掉了血肉的我、核心的我。

不是去做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不是去做白居易,“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而是去做一个义工,教育的义工。

这个义工将在安适、恬静、充盈的背景下施行。

的确,这里是一个可以让人放低身价和傲慢的所在,低到山野,低到村庄,低到生命的基因与基调。质感的生长历程、生产方式、生活内容、生死意识伴随着绿色绵长、绿色汹涌,一切都在时间之下,一切都将化为恒永的岁月。

同为中国最美的古村落,我前年去了远在天边的白哈巴。在主人毡房里,我一连喝了三杯奶茶,深深感染着牧民的真情。暗忖,村里需要我吗?需要的话,就把讲台安放在西北第一村,我愿意跟图瓦人共度日月。现在呢,我又来到近在眼前的孤顶子。新建的木屋(木刻楞),一座座,一排排,完全是老旧的模样,套话叫修旧如旧,文物级。正是吃午饭的时候,东家豆腐,西家豆浆,串过两三家,就半饱了。试探着问村民,租一间木屋多少钱?她说好些的要四百,差些的要二三百。她肯定将我当作游客了,回答我的是一天的价格。

怎么跟她说呢?

很想告诉她,我要长年居住下来,租个普通民房,趁我的思维、心智、手脚还都算好,在孤顶子弄个辅导站,经常性地给孩子们补一些基础教育课程:数、语、外、植物、动物、人物。

做个——纯简的人。

我的意思是纯简:纯粹,简约。

这个当口,手机里忽然传来一条微信: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我是不是没戏了?

我遇见英雄了!不错,我遇见的仍然是英雄的雕像。

他叫杨靖宇。

对,他从前叫马德尚。崇尚的尚,品德的德。

雕像矗立在英雄殉国的密林里,即杨靖宇倒下的地方,浩气冲天。旁边,伴着一棵挺拔的沙松,以象征的名义唤作长青树。天空朗阔,林海苍茫,只为衬托一个英雄,仿佛。

默默地鞠躬。一……二……三……

请允许我郑重摘取一段英雄简介:“杨靖宇(1905——1940),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汉族,河南确山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1932年,受命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他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的紧急情况下,最后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

时年,35岁。

牺牲前,大致是这样的细节——由于叛徒出卖,抗日联军被包围起来。杨靖宇坚持让主力部队转移,而自己领着一小支队伍牵制敌人,连续战斗了三天天夜,身边只剩下两名小战士。安顿他们休息后,他一步一步向屯子走去,想弄点儿吃的,却被敌人发现了。敌人蜂拥而上,杨靖宇狠狠射击,直至剩下最后一颗子弹,朝自己的太阳穴开枪,敌人吓得目瞪口呆。

更令敌人目瞪口呆的是,当他们给杨靖宇破肚开肠,发现里面竟塞满了草根、树皮和棉花……

仰望着英雄的雕像,久久追思。蓦地,我的脑海浮现出另外一个将军,他是比杨靖宇大11岁的叶挺。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关押重庆狱中,百般威逼利诱,叶将军以《囚歌》明志:“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杨将军和叶将军永生。不死,不苟且。

6年之后,英雄洒血的濛江易名靖宇,以示纪念。

后代,后代的后代,一代一代的靖宇人,凝心聚力,奋发图强,不辜负。

到白山去。到白山的临江、浑江、江源、抚松、长白、靖宇去。

去那里濯濯足,去那里洗洗心。

白山是一部大书。每一个章节,每一个页码,乃至每一个标点符号,都令人赏心悦目,令人生发意犹未尽的爱恋,及想念。

尽管,我还清醒着。在广袤、丰绕的白山,我充其量是一片云,一片过客的云。

而有时,我会恍惚,会感觉白山在我的呼吸之间,云一样飘起又落下、落下又飘起。

其实,我更会经常性地把白山想象成一片海。在绿色的海洋里,花朵的心思才掩饰不住呢,也无须掩饰。就那么放肆地红给你看、蓝给你看、橙给你看、黄给你看、粉给你看、紫给你看……盛装演出似的,合谋着一个又一个争奇斗艳的季节。

2300余种植物中,无花族极少。有花的植物漫山遍野地跃动着,跃动着,纷纷“花”给你看,无垠的花海……

我在白山的花香四溢的山水画卷里,看到起伏了,看到跌荡了,看到平平仄仄了。

耳边,忽然响起那一首流传至今的罗马古歌——

如果你找到的比我好,那就忘掉我;如果你找到的不如我,那就记住我。

白山啊,如此明快,而又如此透亮!

猜你喜欢

临江白山松花
美丽乡村行之白山街村
汉调二黄“临江而歌”
培育产业升级新引擎 打好临江崛起攻坚战
松花鸡下松花蛋
松花菜品种比较试验
松花菜花药培养再生植株
长白山的杜鹃花
重庆临江二队明代炼锌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