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古镇旅游开发研究

2020-11-22

名家名作 2020年12期
关键词:古镇旅游文化

侯 可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从2003年起由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联合组织评选的,分布在我国25个省份的具有特别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且能够较为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村。其类型主要包括:乡土民俗型、传统文化型、革命历史型、民族特色型、商贸交通型等,基本上囊括了我国不同地域历史文化村镇的传统格局与风貌。这项评选工作开展以来,截至现在,山西省共有15个古镇和96个古村落榜上有名,数量之多,居全国之首。本课题就是对首批被列为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的静升古镇的旅游开发进行综合研究,旨在为其旅游业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一些探讨性的建议,使之在“人地和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优势,最终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一、静升古镇的历史文化资源

(一)静升古镇的历史渊源

静升,古名旌善。坐落在山西省灵石县城以东12千米处,地理坐标东经111°52′、北纬36°56′,海拔900米。东眺太岳绵山,西望滔滔汾河,北与介休市接壤,南与本县的马河乡土地交错,是太原通往晋南的咽喉要塞。这里为丘陵地带,山势平缓,林深草茂,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地广物博,民风淳朴,自古为县城汾河以东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全镇总面积54.96平方千米,辖16个行政村25个自然村,实际人口约2.2万(不含驻镇人口),是全县文化资源最为丰富和集中的文化重镇,2003年10月被列为全国第一批十大历史文化名镇,并位居榜首。

据考,早在新石器时期,静升河谷一带,便有了先民繁衍生息的足迹。20世纪70年代,省市文物部门在静升村以东3千米处的旌介村(隶属于静升镇)所发掘出土的石铲、石斧、石锛等一批文物说明了这一推断。20世纪80年代,又在该村发现的商代古墓葬中出土了一大批青铜器、玉器、骨器和陶器等文物,经科学分析认定,该地带曾为殷商晚期“鬲”部落的方国区域。20世纪90年代,在镇属的集广村与旌介村相连地段,还发现了大面积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受损的陶器达100余件。除此之外,在静升村的东边有尧、舜、禹曾经活动过的三处遗址,一处叫“尧车地”,一处叫“舜随地”,还有一处为“禹亦地”。传说“尧车地”为尧王寻访考察舜时的停车地,“舜随地”为舜的栖身地,“禹亦地”为大禹治理晋阳湖水患时数次察看水情歇过脚的地方。另外,还有春秋时期晋文公为寻找忠孝名臣介子推放火焚烧绵山并履屐叹悔,以及传统清明寒食节由静升一带兴起的记载;有汉文帝还朝于静升千里陉官道摆驾和唐太宗绵山礼佛在静升一带盘桓的传说代代相传等,都表明了古镇静升悠久的人文历史背景。

至于静升村何时成为方圆一带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说法不一,一说为唐宋时期,一说为元代中期。但均无翔实的史料可考。至战国时,韩、赵、魏三家分晋,“旌善故村”由赵归魏。至秦王统一天下实行郡县制以后,旌善村归属太原郡介休县所辖。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灵石置县,旌善划归灵石县至今。至于“静升”之名,是因为方言发音的缘故,由古名“旌善”逐渐演变而来。

(二)静升古镇的历史文化内涵

静升镇所在地的静升村,是晋中市唯一最大的村舍。其村落由“九沟一街八堡十八巷”构成。其中九沟:指由西而东深浅不等的富足沟、西沟、东沟、肥家沟、阎家沟、孙家沟、十字瓮门沟和杨家沟等;一街:是指由东至西长达五华里的明清商业中心街;八堡:分别指坐落在中心街南北及街东与东南方向的恒泰堡、凝固堡、崇宁堡、恒贞堡、视履堡、拱极堡、朝阳堡、和义堡;十八巷:为蛰伏于中心街两侧的里仁巷、西宁巷、文安巷、承明巷、荫槐巷、镇塞巷、拥翠巷、祯明巷、锁瑞巷、钟灵巷、拱秀巷、阎家巷、程家巷、孙家巷、孕秀巷、仁厚巷、田家巷、敬阳巷。据说其九条沟是村落最原始的雏形,当时沟前是一片偌大的沼泽地,根本无法建造房屋,因此人们便在沟内靠崖璧挖掘土窑洞来居住。约至元代,由于外来移民的不断增加,人们开始在沟前一边治理沼泽地,一边建造房屋,逐渐发展为移民居住较多的大村。至明清时期,随着河谷盆地的不断治理和完善,村落的拓展达到了巅峰,终至形成前述静升古村落的格局与村形、村貌。

然而,在这座古老而极具北方特色的镇子里,积淀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据现存的史料可知,村内原有各类大小庙宇19座,祖庙宗祠16座,石木牌坊18座,魁星楼3座,文笔塔2座,小石桥4座。如今这些古建筑虽多数已不复存在,但幸存下来的数量在全省村镇仍位居前列。其种类主要有:始建于宋咸淳元年·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的后土庙和建于元宁宗至顺三年至慧宗至元二年(1332—1336年)的乡村文庙,以及约建于明清时期的关帝庙、八蜡庙(又名红庙)、文昌宫、三官庙、文笔塔、魁星楼及6座家族宗祠与1条明清五里长街等。目前,这些名胜古迹,除明清东大街外,已于2001年至2017年,遵循“修旧如旧”的复古原则全部修复。此外,在该村还蕴含大片成规模的明清民居建筑群落,其中尤以村中西王氏家族的住宅群为最,其体量规模,在整个村落的版图里,占有“五巷六堡五祠堂”的份额,总占地面积达25万平方米之巨,比京城故宫的面积还大,且多数建筑基本保存完好。1996年至2005年,以“王家大院”名义,先后修复开放的高家崖堡(又名视履堡)、红门堡(又名恒贞堡)、崇宁堡(又名西堡子)、孝义宗祠四大建筑群,经过20余年的精心包装与打造,已成为时下国内外旅游最热门的品牌景点,被广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另有“王家归来不看院”的口碑传播于海内外。现在,该景区不仅是古镇旅游文化内涵的核心之一,还是古镇旅游开发重点依附和主打的一张王牌。

另外,在静升村附近,还有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遗址与古建3处,即旌介村的商墓遗址、马和村的晋祠、苏溪村的资寿寺,以及被列入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迹20余处。千百年来,这些名胜古迹与静升村所拥有的各类历史文化建筑相映生辉,相得益彰,充分展示了静升古镇的历史风貌与文化氛围。值得一提的是,在镇属的静升、旌介、集广、尹方等几个大村,至今保留有狮舞、龙舞、背棍、高跷、抬阁、独龙杆、赶驴、推车等20余种传统民间社火活动形式及自乐班、晋剧票友会等民间文艺组织。凡此种种,加之本土淳朴民俗民风代代传承的历史积淀,赋予这座古老镇子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静升古镇的历史文化特色

静升古镇的文化资源,不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且具有极其鲜明的文化特色。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晋商文化

古镇内静升西王氏家族留于当今的王家大院民居住宅群,是山西晋商大院之最,被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称为“晋商大院的杰出代表”和“东方建筑的璀璨明珠”。它不论建筑规模还是建筑艺术,以及其建筑内所包容的文化含量,都无愧于专家的评价。而且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讲,其一座座古堡、一条条巷子、一座座院落,就是该家族作为明清晋商巨贾的一部兴衰荣辱史。因为它不仅融入了众多晋商在那个历史时期的经商理念,还渗透着一种值得学习的晋商精神。

众所周知,在明清两个时期,统治阶层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的地位,便以推行孝道为手段,大力提倡所谓“大家族”和“大家庭”的利益共同体,从而达到稳定社会的目的。正是由于这一思潮的影响,当时为官者和各地商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夙愿,就是一旦发迹拥有钱财和权力之后,便不惜巨资在家乡大兴土木,大造豪宅。其目的不外乎两层含义,一是为自己落叶归根后积累财富,二是为了光宗耀祖,炫耀门庭。而王家大院庞大的住宅群,就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产物。在今天看来,它虽然出于封建社会,但也是民族文化的一笔遗产,而且在其体内不乏当年作为晋商的王氏族人,一代代艰辛创业的精神和不断发展壮大的经商智慧,也就是我们今天探讨的晋商精神。

2.建筑文化

在古镇静升村庞大的建筑群体内,除店铺林立的明清五里长街及宋元明清时期建造的各类庙宇宗祠外,其古民居群落(包括冬暖夏凉的土窑洞)的占比最大。其中的佼佼者当数王家大院。不但拥有“五巷六堡五祠堂”的体量,而且其建筑的文化内涵也极其丰富。以现在开放的高家崖堡和红门堡两座建筑群为例,其总体建筑有着“贵精而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的特征。一是在建筑的选址上,居高临下,负阴抱阳,融入了我国传统风水学的精髓;二是在建筑的布局和形制上,集“官、商、民、儒”为一体,既遵循了我国传统的“阴阳五行”之说,又体现了“尊卑有序、内外有别”的伦理道德礼制,同时还在建筑的设计和建造上,巧妙地吸取了南方园林建筑艺术的风格。尤其是蕴含在建筑体内卓尔不群的三雕(砖、木、石)艺术,既有元明时期古朴粗犷的雕品,又有清代“纤细繁密”的精工之作,且题材广泛,内涵丰富,被专家学者誉为“三雕艺术的宝库”。此外,就雕刻艺术而言,还值得一提的是,古镇体内元代文庙前的鲤鱼跃龙门镂空影壁,该影壁由25块大小不等的砂石雕镂而成,且组合缝隙很小,极具匠心。其整体设计与雕造,堪称稀世绝品。总之,在这些建筑的设计、布局及其雕造等各个方面,都集中体现了古镇各类建筑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色,同时也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

3.宗教文化

在古镇所在地的静升村中,从东到西,由南至北,曾到处都分布着不同类别的庙宇寺观,现在虽多数被毁,但遗址痕迹尚存,且流传着美丽的传说。就宋、元以来幸存的后土庙、文庙、关帝庙、文昌宫、八蜡庙、三官庙、魁星楼以及镇西苏溪村的资寿寺而言,不但表现出了北方庙宇雄宏大气的建筑艺术风格,而且在内涵上依然延续了儒、道、佛俱全的宗教文化特色。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类属于儒教文化的静升元代文庙,可谓古镇文化的一大奇迹。自古在我国只有州府县有文庙,而在乡村看到的大都是文昌宫、文昌阁、魁星阁、文笔塔之类,几乎没有文庙建制,而静升村却拥有与州府县形制基本相同的文庙,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其罕见的特例。从古镇旅游开发的角度看,这些古庙宇的幸存,不但是古镇宗教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见证,而且是古镇旅游文化内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商业文化

静升古镇商贸发展的历史由来已久。据《灵石县志》记载,早在唐代贞观年间,“商贾云集,经济繁荣一时”。这一方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是因为静升地处交通枢纽,占有出行便利的优势。即南北有穿村而过的千里陉古道,东有途经静升的灵沁古道,西有前往西部的西山古道,且距离纵贯县城的南北韩信岭古道和雀鼠谷古道较近。可以说,这几条古道对静升古镇的商业发展和兴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又据有关资料显示,明代中叶,随着晋商的崛起,静升村有很多人学起了做买卖。其中涌现出西王氏一族经商大户。该家族从明景泰年间开始经商,至明万历、天启年间,已是“逐利湖海,据资万千”,成为乡里远近闻名的一大商贾。入清后,其至十四世家道中兴,十五世步入官场。而后,随着在外做官族人的增多,又官商并驾,大力拓展商业,终至营造出康乾嘉的鼎盛,各类买卖商号遍及全国的大江南北以及国外的俄罗斯等地,成为屈指可数的三晋望族而名震京畿。受其经商发家的影响,古镇上下曾一度经商成风,使古镇内外的商业活动进展得有声有色,尤为活跃。这一时期,除在外经商的商户不断涌现外,其静升村的五里长街、尹方村的三里街路、集广村的集贸市场、苏溪村的商业S街,旌介村的店铺林立,发展势头十分喜人,形成古镇当时最为繁华的商业贸易交流中心。现在,虽已时过境迁,但古镇商业文化曾经的兴盛与辉煌,仍然是我们今天值得去探讨和品味的一项重要内容。

5.民俗文化

静升古镇素有“文化之乡”的美称,除拥有包罗万象的文物古迹和众多的文化遗址外,在其所辖的静升、旌介、集广等几个大村,还有丰富多彩的龙舞、高跷、抬阁、背棍、独龙杆、推车、竹马、旱船等20余种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社火活动形式。据说这些民间艺术活动兴起于明代中叶,至清代有了较大的发展并形成气候,成为当地过大年村里必搞的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一直延续到现在。另外,还有剪纸、绘画、说评书、捏泥人、耍魔术等多种民俗文化艺术样式,以及反映当地时令年节、婚丧嫁娶及人情礼仪的习俗。这些富有乡土气息的艺术种类和风俗习惯,是古镇旅游开发不可缺乏的一项文化内涵。

6.饮食文化

静升古镇是出了名的“面食之乡”。从古至今,生活在这块古老土地上的人们,除形成一套独特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外,在日常饮食的制作上也很有天赋,不论是面食的种类花样还是菜肴的配制与烹饪等技艺,都有值得推广的独到工艺。譬如家家户户普遍都可以做的花馍、花糕、月饼、火烧饼、馅饼、油糕、水饺及家常小吃小菜和有名堂的“四盘八碗”筵席等,都是当地很有名气的美食佳肴。这些风味饮食为古镇的旅游开发提供了很好的可利用的文化元素。

二、静升古镇旅游开发现状

自1996年以来,静升古镇的旅游资源随着王家大院民居建筑群的修复开放,其他各项人文资源很快得到了县、镇两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相继于2001年全面修复了静升元代文庙。特别是2003年古镇被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之后,于2004年聘请国内具有权威性的上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院,编制并评审出台了《静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开发规划》。随之从保护的角度,于2007年由县政府出资全面修复了静升村长达2.5华里的明清西大街;2014年至2017年,又先后修复了静升村中的后土庙、关帝庙、八蜡庙、三官庙及文昌宫等。但遗憾的是,其村中大量极具潜力的明清民居建筑群落,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得到适时的开发,至今仍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近年来,随着镇区王家大院旅游的持续升温,一方面给本区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棘手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古镇的保护与开发规划制度出台后,由于管理工作滞后,加之一些管理者思维狭隘,只顾眼前利益,无视规划,乱拆乱建的风气曾一度十分嚣张,导致古镇的原始风貌受到了一定的损毁,同时,也给古镇下一步的综合开发带来很大的麻烦与负担。二是旅游产业链的连接进展缓慢,没有一个长远的科学规划,仍处于初级阶段的摆摊设点,小打小闹,而且至今没有开发出一个成气候的项目,也没有研制出一件像样的、有品位的旅游产品。三是古镇内所配套的旅游基础服务设施依然停留在一般化状态,没有形成大旅游的氛围和格局。譬如吃、住、行、购、娱几大门类,其中娱乐项目至今空空如也。至于其他各类服务业的经营,由于没有一套可行的统筹管理规划与实施细则,导致欺客宰客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景区的形象。四是缺乏对古镇各类文化资源的梳理和深入研究,没有建立起一个专门的班子,致许多古文化门类仍然尘封未启,使古镇深层次的文化底蕴得不到充分的体现。这些短板严重制约了古镇现阶段的旅游发展。因此,急需引起足够的重视,力争在短期内尽快予以弥补和完善,使各项基础配套服务工作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三、静升古镇旅游开发优势分析

(一)区位优势

静升古镇所处的地理位置对发展旅游产业有较好的区位优势。一是有发达便利的交通条件,大运(大同—运城)高速公路、108国道、大西(大同—西安)高铁,都从身边经过,加之距离县城及纵贯县城的同蒲铁路较近,为旅游产业的综合开发提供了前提条件。二是距离省会太原和省城武宿国际机场不远,仅150千米的路程,如果游客自驾或乘坐高铁或飞机前来,大约一个多小时就可以到达,为拓展和扩大省外的二、三级旅游客源市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二)资源优势

静升古镇的旅游资源及其文化特色如前所述。然而,在其周围还有灵石红崖峡谷、石膏山、三清寨等自然资源,它们与古镇近在咫尺,同其丰富的人文资源,形成了连带的、多元体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为静升古镇旅游的综合开发和旅游目的地的拓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三)时机优势

静升古镇的旅游开发,不但具有很大潜力和广阔的前景,而且综合开发的时机已经成熟。一是镇区拥有一张已在全国叫响的旅游王牌——王家大院。而且经过其20多年来的经营和发展,已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内外占到了一定的旅游市场份额,为古镇的旅游开发奠定了可利用的市场基础。二是古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桂冠,为古镇的旅游开发补足了底气,提升了士气,只要开发到位,很快就会改变目前单一大院文化游的格局而使古镇旅游形成气候,呈现出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全方位配套的旅游大格局,从而多层面、多角度地展示北方古镇独有的文化特色。三是古镇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周边可利用的自然资源优势,以及国内时下旅游业飞速发展的上升态势,为古镇旅游开发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时机。只要科学策划和精心设计,全方位地弥补前面所述的不足,一定会将古镇打造成为山西乃至全国的一流品牌旅游目的地。

四、静升古镇旅游开发的战略意义

(一)静升古镇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是推动县域旅游和服务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关键

静升古镇所属的灵石县委、县政府,曾在全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提出:灵石的旅游业,要“从静态旅游走向动态旅游,从观光旅游走向体验旅游,从门票经济走向旅游经济,从旅游经济走向现代服务经济,全面拓展产业链,充分发挥旅游的龙头带动作用,最大限度地放大旅游的‘乘数效应’”。显然,这为发展全县的旅游和服务业经济定出了基调,提出了目标。那么,要达到这一目标,使旅游和服务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根据该县现阶段旅游资源开发的状况与走势,就必须抓住静升古镇这个旅游龙头老大。原因有二:一是静升古镇的人文旅游资源份额占到了全县旅游资源总数的80%以上,且又有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头衔和相关服务业经济发展的潜力和空间;二是静升古镇内有已在全国叫得很响的王家大院旅游王牌,就其20多年来的飞速发展而言,不但为古镇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搭建起了基本的框架和积累了一些经验,而且为古镇旅游奠定了一定份额的可利用的市场客源基础。因此,以静升古镇的旅游开发为龙头,以王家大院的旅游效应为动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调动全社会可以调动的一切力量,大力拓展旅游产业链,并着眼于长远,逐步放大古镇旅游的“乘数效应”,对推动和实现本地区旅游和服务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

(二)静升古镇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有利于保障区域内旅游资源不受到破坏和杜绝过度开发的不良行为

目前,静升古镇内的旅游资源,有一部分通过修复和补救得到了有效保护,而有一部分资源特别是村民所拥有的大面积民居群落,至今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有的甚至因管理不善而导致其原有的风貌在日渐消失。如果从现在起,严格按照古镇既定的保护与开发规划,有计划、有重点、有目标地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和利用,避免乱拆乱建的现象再度发生,还可以转移一些只贪图经济利益的投机商伺机投资开发的视线,减少许多人为的麻烦和弊端,从而真正达到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和科学利用资源的目的。

(三)静升古镇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有利于拉动区域服务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增加就业机会

静升古镇是一个人多地少矿藏资源匮乏的地区,经济相对滞后,部分人生活贫困。尽管近年来随着镇内王家大院旅游的发展,一部分人有了就业的岗位,可也是零零散散占比率很小,约只占到30%左右。而当下能够改变现状的唯一办法,就是加快古镇旅游全方位的开发,只有旅游资源全部开发到位,扩大区域内旅游和旅游服务产业的规模,才能给这一地区的农民带来发展的商机和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四)静升古镇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有利于带动身边其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加快服务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步伐

旅游经济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改革开放40多年来各地旅游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它是促进地方传统经济转型发展的润滑剂,不仅可以拉动同行业的跟进与发展,同时还能刺激相关服务产业的迅速崛起与延伸,从而促进社会各项经济的和谐发展。就拿静升古镇来说,1996年,镇区王家大院旅游景区的成功开发,不但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全社会引起轰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盘活和扩大了古镇原有的服务业经济,使一个原本经济低迷、死气沉沉的古镇一下子火了起来。正因为如此,到21世纪初期,很快便吸引了当地民营资本对县域旅游资源开发的跟进,如石膏山、红崖大峡谷、崇宁堡三个景区。而且它们快捷有效的开发,不仅在短期内为企业自身带来了一定的红利,同时还随着相关服务业的应用而生,为附近从业的村民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收益,更为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那么,就全县的旅游业而言,如果再添一把火,把静升古镇内的大片古民居群落及其周边的三清寨、韩信岭、大禹治水遗址、夏门古堡等旅游资源与一些有连带的乡村旅游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逐一开发出来,并以静升古镇为旅游目的地进行包装、推广,不仅可以扩大县域旅游和服务业的规模,同时还可以延长游客在境内的滞留时间和增加旅游消费额,从而使旅游和服务业的发展转化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变为现实。

五、静升古镇旅游开发对策

(一)整合利用古镇各类文化资源,打造北方特色古镇旅游品牌

静升古镇文化资源的内涵,集中表现在宗教文化、民居文化、商贸文化和民俗文化等众多方面,如果把它们分门别类地整合、提炼、加工并有效、合理地利用起来,不仅可以还原古镇的历史氛围,还可以助推旅游和相关服务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如何整合利用这些资源,是我们时下应该考虑的一个问题。

目前,国内成功开发利用的古镇大都分布在江南一带,如上海的周庄、浙江的乌镇、江苏的同里等,它们不论在古镇的保护开发上,还是对其历史文化内涵的整合利用等诸方面,都充分展示了江南水乡独有的特色与风格,深受国人的青睐。而对于我们北方来说,虽有众多古镇,有一部分还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但在综合开发和利用方面则远远不及南方几大古镇,不但开发意识淡薄,行动迟缓,而且对古镇最基本的保护上都做得欠缺,甚至有些古镇由于得不到有效保护而正在日渐消失。静升古镇虽至今尚未开发到位,但各类资源都得到了应有的保护。尤其对镇区古民居的保护方面,成功开发并打造出了规模宏大且极具文化品位和历史价值的王家大院,被广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和“中国民间故宫”,成为当今蜚声海内外的一张名片。此外,当地政府还于近年投巨资全面修复了镇内的古庙宇、古街道以及各类标志性古建筑,为古镇的全面开发和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于此,只要我们在古镇的特色上做文章,将其打造为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并做强做大,一定会在较短时期内名震天下而发挥品牌效应。

(二)依法执行古镇既定保护规划,科学、合理恢复古镇原有风貌

静升古镇在综合保护方面,早在2004年就出台了《静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开发规划》,十余年来,这一规划一直被作为古镇保护的依据,但不幸的是,曾一度由于管理不善,镇区大面积出现了乱拆乱建的现象,致古镇风貌大打折扣。好在本届县、镇两级党委、政府及时给予了制止,并作了必要和可行的补救。这里需要提出来的是,为了不让类似的问题再次发生,当前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建立一种依法保护与管理的长效机制,并广泛做好宣传工作,让镇区的住户,人人明白保护古镇的意义和职责,以及应遵守的行为。这就要求镇、村两级直接管理者,从现在起,尽快按照古镇的既定保护规划,依法制定出台一整套切实可行的保护与管理细则并付诸实施。只有这样,古镇现有的风貌才可能得以保护而不至于消失。再是下一步的综合开发,也是一件不容乏视且须慎重的大事,开发得好与坏,直接关系着景区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在开发的各项准备工作就绪后,必须本着尊重历史的态度,按照保护规划和详规进行科学、合理的实施。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恢复古镇原汁原味的本来面目而得到世人的认同。

(三)设立推行古镇社区共建机制,出台居民共享古镇旅游政策

静升古镇的有效保护与开发,需要设立和推行社区共建的办法来实施。所谓社区共建,是指把镇区的民居所有者作为旅游开发的主体,吸纳到古镇的旅游开发和利益分配的行列而达到共同经营的一种模式。采用这种做法,有利于古镇的总体开发与保护。因为古镇的保护开发,不论古民居建筑的修缮还是古街道的整合治理,也不论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还是实施后的具体管理和维护,都离不开居民的支持与配合。而将其吸纳为开发主体,就可使所开发的各个项目得以顺利实施,即便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协调来解决。况且生活在镇区的居民,其本身也是景区的旅游资源和看点,如果单纯地为了开发而把居民一户不留地都搬迁出去,彻底废弃居民的生活气息和民风民俗,光剩下一个空壳,无疑会使古镇失去特色和生命力而成为死水一潭。因此,设立并推行社区共建不但可行,而且十分必要。

此外,在推行社区共建的同时,还有必要出台居民共享旅游利益分配的相关政策,这样能够让居民体会到参与古镇开发是一种规范的政府行为,还可以实实在在地享受到旅游带来的红利。从而不但可以调动社区居民自觉参与文物保护和主动配合旅游开发的积极性,而且对今后景区的深度开发、建设和管理都有极大的好处。

(四)全面发掘古镇多元文化底蕴,群策群力研发古镇旅游产品

静升古镇的旅游开发,不是单纯地把古镇开发出来让游人参观游览,还应将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通过深度的研究、发掘,提炼出它的文化特色和亮点。也就是说,要把这些文化资源有意识地对应旅游市场转变为旅游特色产品。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古镇的旅游文化内涵,还可以增加一定的经济收益和发挥积极的宣传作用。因此,这就需要在古镇开发过程中,有计划地组织一批文化研究人员和艺术人才队伍,在深度发掘的基础上,广泛网罗社会资金,群策群力,去开发研制大量能够反映古镇文化特色和展示当地风土人情的旅游产品,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游客。况且旅游产品的研发,本身也是对景区宣传促销的一种手段,对扩大景区的知名度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五)充分利用古镇旅游资源优势,拓展农耕,丰富古镇旅游内涵

静升古镇的旅游资源十分雄厚,它的开发不但十分可行,而且具有广阔的前景。那么,如何利用这一优势,是时下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热门问题。目前,尽管古镇尚未开发到位,但古镇内的王家大院已在国内外叫得很响,且占据了一定的客源市场份额,即每年游客人数上升至一两百万人(次)。单凭这一点,已为古镇旅游的开发带来胜算。如果当前把农耕文化的开发提上议事日程,有组织、有计划、有规划、有步骤地大力发展古镇周边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使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古镇的旅游文化内涵,还可以拉动和振兴周边的农村经济,为其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具体来说,就是周边农村依靠古镇和大院旅游业这个经济增长点,采取聘请外地人才或与有实力的企业联营等方式,培育新型的成规模的业态,如采摘业、养殖业、编织业、农产品加工业、酿造业、农家乐等休闲农业与适合乡村旅游的特色产业,并将文化创意融入农业生产,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既可以发展乡村旅游,扩充古镇的旅游文化内涵,又可以让大量的闲余劳力有事干,增加家庭收入,甚至还可以吸引外出打工的农民回乡创业,从而达到古镇上下综合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六)提早做好古镇旅游市场规划,科学、有效地开展古镇旅游营销

旅游市场是旅游景区的生命线。一个景区如果没有一定的旅游市场,是无法生存下去的。换句话说,就是不论景区内涵有多么丰富,景色有多么怡人,但如果没有争取到相应的旅游市场,极少有人前来光顾,景区的经营是撑不下去的。因此,旅游市场的开发是景区能否生存的关键,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就静升古镇而言,如果旅游开发到位,即使眼下可以借助王家大院现有的旅游市场份额姑且维持,或得到一些实惠,但仍需从北方特色古镇的角度,继续做强做大。只有这样,古镇的旅游价值才能得到很好地发挥,才能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而,我们必须树立长远的目光,提早做好旅游市场的总体规划,并组建一个古镇文化研究班子着手软件开发,为旅游市场的营销工作提供所需的文字和影像资料。力争使古镇的旅游开发出奇制胜,在较短时期内走向全国,冲出国门,成为举世瞩目的旅游王牌。

猜你喜欢

古镇旅游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同里古镇
旅游
千年古镇
西塘古镇
光福古镇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