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儿童福利院:困境儿童温暖的"家"
2020-11-21郑州市儿童福利院李新伟
• 郑州市儿童福利院 李新伟
蓝手杖家长俱乐部暨困境儿童关爱行动启动仪式
“这是一份成就爱的事业,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的,让孩子有一个完整的家,让每一个像小金一样的孩子都得到呵护、拥有幸福是我们儿福(全称为郑州市儿童福利院)人的初心。为了这份初心,我们会一直坚守着、努力着、奋斗着。”面对央视《讲述》栏目镜头,面对家长们的感激和赞誉,郑州市儿童福利院闫妈妈深情地说。闫妈妈的话语也是郑州市儿童福利院所有的“爸爸”和“妈妈”们的心声。
由于郑州市儿童福利院收养的孤儿男孩都姓“郑”、女孩都姓“周”,这里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郑周大院”。从2008年5月接收第一批孩子至今,“郑周大院”先后有4500多名孤残、困境儿童在这所大院学习、生活、康复,有1200多名孩子圆了“回家梦”。孩子们在这里得到了呵护、收获了幸福、放飞了梦想,这一切都缘于有一批有爱心、讲奉献、肯担当的儿福人。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扬“大爱、奉献、实干、开放”精神,用爱和责任为孩子们铸就了一个个的“幸福梦”。
砥励铸梦想,十年集大成。在这10多年的时间里,“郑周大院”的一个个感人故事、一段段美好的记忆、一幕幕生动的场景,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令人难以忘怀。
故事一:"院长妈妈,我想上学"
下肢瘫痪的李白德,12岁来到福利院,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小白德有一个梦想:“有一天,背着书包,走进宽敞明亮的教室!”有一次,他对郑州市儿童福利院院长李燕说:“院长妈妈,我想上学。上课的时候我可以不喝水,下课我就不用去厕所了。”听完孩子懂事的话,李燕院长和同事们落泪了,发誓一定要让白德走进学堂。随后,李燕院长一遍遍地跑学校、跑教育局。孩子不能自理,安排专人陪护;轮椅进不了教室,想办法设无障碍通道……最终小白德如愿地走进了课堂,他还专门画了一幅《给妈妈洗脚》的画送给院长妈妈。至今,这幅画仍然挂在李燕院长的办公室,成为她办公室一道最亮丽的风景。如今的白德,已经在上海找到了工作,开始了独立的生活。
为了让更多的困境儿童能上学,经过努力,2013年,郑州市儿童福利院特殊教育学校被正式批复。学校开设了30多门课程,在实现全院适龄儿童教育全覆盖的同时,还免费接纳社会上的残疾儿童入校学习。
故事二:"蓝手杖"让千余家庭重燃希望
2011年年底,脑瘫患儿小蕊的妈妈给李燕院长写了一封信,讲述了她的不幸遭遇。因为小蕊,丈夫和她离婚了。她为了照顾小蕊,没法工作,身心疲惫。
随后,李燕院长按照信上留下的地址,找到了这位妈妈。全院职工一起捐款,为小蕊送去了轮椅和生活用品。小蕊这件事也引发了同事们的忧虑和思考:“像小蕊这样的家庭还有多少?我们能否为他们做点什么?”
为了帮助像小蕊一样的困境儿童能够在原生家庭中快乐成长,2012年,在郑州慈善总会的资助下,郑州市儿童福利院成立了义务为困境儿童及其家长提供交流和成长的平台——“蓝手杖家长俱乐部”。七年来,俱乐部不断扩大,成员(家庭)达400多户,先后救助过千余名孩子,让一个个受伤的家庭重燃希望,让一个个孤独的灵魂重享家的温暖,更多的孩子留在了原生家庭。俱乐部平均每年举行上千次爱心活动,接待爱心人士2万人次。“郑周大院”已经成为城市最温暖的地方。
故事三:坚守信念,不抛弃不放弃
2018年9月,郑州市儿童福利院收到了一封感谢信。该信是一名社区困境儿童豆豆的家人送来的。信中说,豆豆患有脑瘫,在康复治疗师、特教老师的专业培训、精心照料下,康复效果显著,学习成绩优异。豆豆的家人见到院领导和工作人员时,开心地讲述着孩子近段时间的可喜变化,讲到以前的种种心酸经历,不由得潸然泪下。
14年前,豆豆因早产窒息造成了脑性瘫痪,到了入学年龄无法正常上学,康复也没能坚持下去,孩子性格孤僻,走路困难。2017年9月,一次偶然的机会,豆豆的妈妈了解到郑州市儿童福利院有特殊教育学校,还可以康复训练,便联系到相关负责人。很快,特教学校给豆豆办理了入学手续,义务提供专业服务,上午学习文化课,下午进行康复训练。经过一年多的学习、训练,豆豆慢慢地开朗起来了,有了自信心,见到同学时都会开心地打招呼。
2018年教师节那天,豆豆一到学校,就来到老师的面前,像变魔术一样从背后拿出一束百合花,开心地说:“老师,我自己也能做好多事,能像百合一样给人带来快乐,谢谢您的教导,祝您教师节快乐!”那一瞬间,豆豆的笑容如春风,郑州市儿童福利院所有人的心里都感到了温暖。
孩子们在夏令营的欢乐生活
像豆豆一样,郑州市儿童福利院还有好几个孩子,一边学习文化课,一边坚持康复训练。看到他们开心的笑脸,看到他们取得了一点点成绩,老师们的心里就会像蜜一样甜。
故事四:这一声"妈妈"好温暖
小金,2010年7月出生,父亲离家多年未归,母亲也因吸毒被判刑,无人照看小金。2017年1月,小金被临时安置在郑州市儿童福利院,由闫妈妈专门照看。
初次见到小金,他对着闫妈妈叫了一声“妈妈”。闫妈妈明白小金非常渴望母爱,就暗下决心,一定要给小金更多的爱和关怀,让他享受到家的温暖。
社工、老师还多方链接社会资源,积极为小金找小学。经过不懈努力,小金顺利进入航海西路小学就读。为了让小金尽快适应学校环境,社工专门给小金和其他小朋友开展了新生成长小组活动,招募志愿者为他们补课,实行周托,每周五把他们接回“家里”。
一年后,小金妈妈已完成戒毒,站到小金面前的时候,小金刚开始有点恍惚,过了一会儿,看清楚是朝思夜想的妈妈时,飞快地扑到妈妈的怀抱,母子俩激动地哭了起来。“来,让妈妈看看,小金瘦了吗?”“妈妈,我在这里生活得很好,院长妈妈、闫妈妈、社工、老师们都对我很好,让我吃好的、穿好的,还让我上学。”小金妈妈耳闻目睹到这一切时,眼睛再次湿润了,对院长李燕深深鞠了一躬,紧紧握住李燕的手声音哽咽地说:“谢……谢谢院长……”
李燕轻轻抚摸着小金妈妈的手,微笑着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一线护理人员、社工和老师们付出得更多……”
在李燕的观念里,所有的功劳荣誉都属于一线员工的。2019年4月份,李燕获得了民政部最高荣誉奖“孺子牛奖”,她站在领奖台上动情地说:“这个奖不是我个人的,它属于郑州市儿童福利院每一个人,属于十年如一日持续奋斗在儿童福利岗位上的每一位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