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禄之器 吉祥万代—清宫康雍乾三朝葫芦瓶

2020-11-21张莹李理

收藏家 2020年10期
关键词:青釉故宫博物院青花

□ 张莹 李理

《诗经》有云:“绵绵瓜瓞,民之初生”,意思是说中华民族的先民出自瓜瓞,世代延绵,繁衍后代。自古葫芦就被视为多子多孙的象征,并逐渐演变成为葫芦文化,赋予其更多的文化内涵。葫芦,谐音“福禄”,是吉祥福禄的象征;又因其多子,被视为多子多孙、繁衍生育的吉祥物;葫芦作为盛器,被看作是神仙栖息之地,是仙境的象征,藏有长生不老之药;葫芦还被视为避邪之物,驱除恶鬼和疾病。葫芦所折射出的“福”文化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中。

早在新石器时期,人们便根据天然葫芦的造型制成了葫芦形陶器(图1),因其形似“吉”字,故又名“大吉瓶”,有着大吉大利的美好寓意。隋唐葫芦瓶造型小巧,浑圆古朴;宋代葫芦瓶秀美挺拔。元代的葫芦瓶各大窑口都在烧造,景德镇窑的青花葫芦瓶开启了彩绘葫芦瓶的新时代。另外,元代出现多棱葫芦器,其八棱形制作手法一改葫芦的真实形态,是葫芦瓶造型上的一大创新(图2)。

图1 新石器时代 彩陶变形鱼纹葫芦瓶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藏

图3 明宣德 青花轮花扁腹绶带耳葫芦瓶故宫博物院藏

至明代,景德镇建立了御窑厂,成为全国瓷器的烧造中心,集结了全国优秀的陶瓷工匠和先进的技术,使明代瓷器出现了争奇斗艳的新局面。由于此时期受中亚、西亚地区伊斯兰文化影响,此时期葫芦瓶的典型样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抱月瓶”“宝月瓶”“扁腹绶带耳葫芦瓶”等器形开始流行(图3)。明中期,传统的陶瓷葫芦瓶样式得到复苏,至嘉靖、万历时期,皇帝痴迷于道教,开始出现“上圆下方”的葫芦瓶,如四棱、六棱形葫芦瓶(图4)。明嘉靖、万历时期,由于皇帝痴迷于道教,葫芦瓶达到了空前勃兴的程度,不仅数量多,而且造型也极为繁杂。明末天启、崇祯时葫芦瓶生产开始大幅度消退,葫芦瓶造型以长颈敞口式为主,造型极为优美规整,这种长颈式葫芦瓶对清代早期葫芦瓶有很大影响(图5)。

清代景德镇制瓷业在明代的基础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昔日景德镇只有三百座窑,而现在窑数已达到三千座”。清代实施督陶官制度,著名的“臧窑”“郎窑”“年窑”和“唐窑”,使清代瓷器发展进入黄金时代,也为葫芦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清代瓷器除了对明代已有的工艺和品种的继续烧造外,又创制了很多新的彩釉品种,如粉彩、珐琅彩、釉下三彩、墨彩、乌金釉、天蓝釉、珊瑚红、松绿釉以及胭脂红釉等。另外,在纹饰上,清代继承了晚明“福”“寿”“寿山福海”“百鹿”“百鹤”“云里百蝠”等,还增添了“寿”字、“云蝠衔寿字”“双龙戏团寿”“云蝠”“瓜瓞绵绵”等。清代的纹饰题材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吉祥图案广为流行,“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成为清代陶瓷装饰中的一个明显特征。而作为“福禄”之器,葫芦瓶在清代纹饰题材的大背景下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另外,清代帝王的审美风尚也是清代葫芦瓶发展的重要原因。景德镇的御窑厂就是为了帝王的需要而专门设立的陶瓷生产机构,官窑瓷器的生产制作都是为了满足皇帝及贵族的生活及审美需要,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康熙皇帝确立“崇儒重道”的国策,逐渐吸收汉文化的生活方式、语言文化、社会制度等,此国策为清代的繁荣盛世奠定了思想文化方面的基础。在思想意识上,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均崇信无量寿佛,而雍正帝崇奉道教,葫芦作为佛教、道教的标志性代表物,在“崇儒重道”国策的影响下,清代涌现出大量的葫芦器并达到极致就理所当然。而且从乾隆时期开始,葫芦瓶作为皇帝万寿节不可或缺的贡物,这无疑促进了清宫葫芦瓶的制作。

清代葫芦瓶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的釉色品种,其品种之丰富、产量之大,远远超过前朝,葫芦瓶的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品种和样式更加丰富。本文以清宫馆藏葫芦瓶为依托,以康、雍、乾时代为脉络,对清代葫芦瓶的造型、釉色以及工艺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读者更深层次的解读清代葫芦瓶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康熙时期葫芦瓶

经过顺治时期的过渡,清代康熙时期政权已趋稳固,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发展,呈现出全面繁荣的景象。同时,因废除了明代的匠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并继续实行官搭民烧制度,在客观上促进了民窑烧造技艺的发展。另外,海外贸易的繁荣也使得制瓷业得到迅速发展。

康熙时期的葫芦瓶以青花和五彩为主,大件葫芦瓶仍保留明代质朴的造型特征,挺拔壮美。小件器物,多为外销瓷,上下宽度对比悬殊,上半部细长挺拔,下半部粗圆敦厚,瓶口细而长,腰部内凹明显。在造型上,康熙时期创烧了三节葫芦瓶,即分为上中下三节,自上向下逐节变大,颈部较直,圆腹部弧度变高,下垂感消失。整体上看,康熙时期葫芦瓶造型具有挺拔、雄劲、富有壮美的形态特色。

康熙时期的瓷器,造型多样,品种丰富,胎土淘炼得非常精细,质白缜密,坚硬纯净,为康熙时的釉上彩瓷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康熙青花,可谓独树一帜,制瓷工匠采用珠明料和浙料,明净艳丽,清朗不浑,并结合纯熟的分水技法,有意识地造成多种深浅层次不同的色调,甚至在一笔一划中也能分出深浅不同的笔韵,如青花山水人物图、花鸟图等,无论远山近水,层峦叠嶂,均富有层次的节奏感、立体感,结合晕染法的使用,使其更接近或达到国画题材的表现手法,使青花犹如水墨画般生动立体。此件清康熙青花缠枝莲纹葫芦瓶(图6),直口,束腰,浅圈足,外壁饰青花缠枝莲纹。瓶身双圆腹葫芦形,短颈,上下腹由两个圆鼓的球形组成,上半部球小于下半部球体。康熙朝葫芦瓶具备康熙青花的所有特点,其胎体洁白坚硬,釉面薄且硬,胎釉结合紧密。器形挺拔向上,风格朴实。此瓶造型优美,釉面匀净,青花淡雅,画面布局疏朗,绘工精湛,是康熙官窑葫芦瓶的标准样式。

清聚玉堂款天青釉青花葫芦瓶(图7)是康熙朝民窑葫芦瓶的代表,此瓶口微撇,长颈,下部渐鼓起,上绘青花缠枝花卉纹;竹节式束腰,下部天青釉圆形葫芦式,饰麻酱釉一圈,圈足,底白釉,上有“聚玉堂制”青花楷书款。

受外销瓷的影响,康熙时期创烧了三节葫芦瓶,造型新颖,前代未曾所见。2005 年东海平潭碗礁1 号沉船出水了大批清代康熙时期景德镇生产的外销瓷器,三节葫芦瓶颇多(图8)。此类瓶多呈三节葫芦状,多酱釉和青花装饰,整体造型挺拔,胎质坚硬、致密,胎色洁白、纯净,青花呈色明艳,为康熙中期景德镇民窑烧造,具有康熙时期的外销瓷特征。

五彩始于明代宣德时期,至嘉靖、万历时已经相当完备,尤其是和釉下青花合绘于一器的青花五彩品种,在当时居主流地位。到了清代康熙时,五彩器主要是在白瓷釉上彩绘,少见青花,并以其绚丽的色、精湛的绘画以及丰富的品类与当时著名的青花品种争雄。五彩葫芦瓶也是康熙时比较流行的器形,瓶身多为双圆腹葫芦形,长颈,阔口,口部微撇。如此件康熙五彩缠枝莲纹葫芦瓶(图9)为典型的白地五彩葫芦瓶,上腹部缠枝莲纹,下腹部云形开光内饰五彩花蝶纹,下白地上间饰团寿字与璎珞吉罄装饰,近底绘有变形莲瓣纹。康熙时期葫芦瓶加强了颈部与肩部的转折变化,把颈线向里位移,展现出明确的凸线角,这样与前代葫芦瓶不同的颈与肩的转折变化,突显出康熙时期葫芦瓶刚劲的造型特点。另外,莲纹、团寿纹、璎珞吉罄纹与葫芦瓶型纹统一,寓意“福寿绵长”“吉庆有余”,可以说清代葫芦瓶将葫芦瓶的艺术魅力发挥到了极致。

釉里红创烧于元末,康熙时期复烧,取得了仅次于青花的卓越成就。这一时期的釉里红色调大多浓艳鲜亮,纹饰清晰,浓淡相间。葫芦瓶也是康熙釉里红的常见器形。清康熙粉青地釉里红三果纹葫芦瓶(图10),圆口,超短颈,上腹微长圆,粗腰,下腹圆鼓。器底圈足,白釉,无款。该器在粉青釉上将青花和釉里红两种釉下彩巧妙地结合,共同表现三果纹(石榴、桃、柿子),纹饰构图简单。葫芦瓶合三果纹均为中国传统的吉祥符号,寓意吉祥、多子多福。此器造型敦厚饱满,色彩搭配别致。

二、雍正时期葫芦瓶

为时虽仅13 年的雍正一朝,制瓷工艺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上承康熙挺拔雄劲之风,下启乾隆繁复精致之气。雍正时期瓷器造型丰富,风格高雅而朴实。其器形之美,可与以“精细秀丽”著称的明永乐、成化瓷器相媲美,器形各部分比例协调、恰到好处,所以雍正瓷器有“线条美”之美誉。雍正葫芦瓶品类多样,其造型一改康熙时期硬朗的直线轮廓,均用柔和的曲线,风格含蓄自然,形态生动。

图4 明嘉靖 青花开光八仙图葫芦瓶故宫博物院藏

图5 明万历 青花红绿彩狮穿花纹葫芦瓶故宫博物院藏

图7 清聚玉堂款 天青釉青花葫芦瓶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图6 清康熙 青花缠枝莲纹葫芦瓶故宫博物院藏

雍正时期的葫芦瓶口部多为撇口、直口,颈部多为短颈或稍长颈,三节葫芦瓶已经很少见,而仿明代的上圆下方葫芦瓶仍在生产,但雍正朝器物矮小,方圈足,下腹矮扁。另外,还新创了“福寿”瓶,成为清代中晚期一种传统的器形。

雍正时期青花葫芦瓶,虽基本形制继承了康熙时期的造型,但以精巧玲珑替代古拙硬挺。清雍正青花缠枝莲纹葫芦瓶(图11),直口,短颈,上圆下扁圆葫芦瓶式,束腰,矮圈足。瓶身饰青花缠枝莲纹,由于此时青花料的配制与绘画技法的不同,形成了与康熙时期青花明显不同的效果,没有了康熙青花的青翠明艳,代之以深沉平稳。缠枝莲纹,又名“万寿藤”,寓意吉庆,是中国传统吉祥纹样之一,也是葫芦瓶的传统纹饰。

图8 清 海捞酱釉青花葫芦瓶福建福州博物馆藏

图9 清康熙 五彩缠枝莲纹葫芦瓶故宫博物院藏

雍正时期彩瓷水平在继承康熙基础上,不断提高,珐琅彩瓷已经成熟,但从现有葫芦瓶的资料来看,雍正时期彩绘葫芦瓶多为斗彩。此时期斗彩严谨工丽,构图细腻,颜色应用多样。清雍正款斗彩松鼠葡萄纹葫芦瓶(图12),器身上圆下扁,口部微撇,小口,短颈,束腰。瓶身以白釉为底,斗彩绘长藤葡萄,一只松鼠于葡萄枝间,眼望葡萄果实,垂涎欲滴。瓶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松鼠葡萄纹是明清和民国瓷器的常见纹饰。葡萄果实堆叠繁密,象征着五谷丰登和富贵,成串的葡萄还有“多”的含义,鼠在十二时辰中为“子”,喻“子”之意,葡萄松鼠合喻“多子”“丰收”“富贵”。葫芦瓶上饰松鼠葡萄纹,寓意“福寿多子”。如此造型精巧的葫芦瓶,又富含诸多吉祥寓意,怎能不让人爱不释手。

雍正时期的单色釉葫芦瓶,主要有青釉葫芦瓶、鳝鱼黄釉葫芦瓶和茶叶末釉葫芦瓶等。其釉面坚致细润,釉质凝厚。清雍正款粉青釉绶带葫芦瓶(图13),瓶呈绶带葫芦式,小圆口,短颈,束腰,上腹溜肩圆鼓,下腹呈扁圆状。通身素面,施粉青釉。线条流畅,器型饱满。绶带葫芦瓶,又称“福寿瓶”,是明永乐、宣德时模仿伊斯兰国家而出现的器形,清代雍正时期复烧,其颈、肩及腹部有对称弯曲的飘带相连,瓶身为葫芦形。

图10 清康熙 粉青地釉里红三果纹葫芦瓶故宫博物院藏

图11 清雍正 青花缠枝莲纹葫芦瓶故宫博物院藏

三、乾隆时期葫芦瓶

乾隆时期是清代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景德镇荟萃了一代名师巧匠,在总结和发扬康熙、雍正瓷器艺术的基础上,把清代制瓷业推向了历史高峰。乾隆时期的葫芦瓶造型种类繁多,工艺精湛,釉色多样。器形有大、中、小三类:大型器的品种主要有青花、粉彩、霁蓝及窑变等,腰部多有箍形装饰;中型器的品种有冬青釉、蓝釉描金等,多加蒂型盖;小型器釉色齐全,有仿汝釉、仿官釉、天蓝釉、粉青釉、茶叶末釉及彩釉描金器等,造型小巧。乾隆时期葫芦瓶满、实、密、繁的装饰特色达到极致,纹饰布局饱满结实,纹饰造型紧密繁复,呈现出此时期奢侈迤逦的风气。纹饰除传统题材外,多为福禄寿吉祥寓意的画面。

乾隆青花呈色稳定、浑厚、沉着。初期青花仍保留有雍正时期呈色不稳而晕散出廓的特征,而后逐渐形成正蓝明快的色调,呈色稳定,纹饰清晰。如清乾隆款青花二龙团寿字绶带葫芦瓶(图14)。此瓶是乾隆朝小型器的代表,口部微撇,直颈,束腰,圈足,瓶上腹中部有两弧度优美的绶带耳,使整个葫芦瓶犹如一亭亭玉立的女子,精巧隽秀。此绶带葫芦瓶较雍正朝相比,造型趋于俊美挺拔。

除此之外,乾隆时期又出现了葫芦壁瓶。壁瓶,又称“轿瓶”“挂瓶”,其主要用途为插花,陈于厅堂、轿辇之上,以作装饰。壁瓶最早出现在明代万历时期,所谓“四时插花,人作花伴,清芬满床,卧之神爽意快,冬夏两可”,可见当时文人对壁瓶的喜爱。乾隆时期的粉彩大吉葫芦壁瓶(图15),是一种壁饰,造型呈板式葫芦状。此瓶口沿上堆塑蝙蝠并施以金彩,瓶身以粉彩绘锦地,腰部饰有绿彩绶带。瓶身上下各有一圆形开光,内描金“大”“吉”二字,寓意“大吉大利”,开光外各有五蝠环绕,下承圈足,并设如意式底座。

图12 清雍正款 斗彩松鼠葡萄纹葫芦瓶故宫博物院藏

图13 清雍正款 粉青釉绶带葫芦瓶故宫博物院藏

图14 清乾隆款 青花二龙团寿字双带扁葫芦瓶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粉彩,康熙中期出现,深受康熙珐琅彩的影响,至乾隆朝发展至鼎盛。粉彩葫芦瓶多见于乾隆时期,且以彩釉地粉彩为多,其颜色层次丰富,立体感强,绘画精细,图案繁缛,构图严谨。此件清乾隆款粉彩花卉葫芦瓶(图16),系清宫原藏之物,为乾隆粉彩葫芦瓶的代表。此件葫芦瓶小口,短颈,束腰,圈足。器形规整,胎质洁白,口沿下部、葫芦束腰两侧均绘如意云头纹;中腰饰描金双线和红、黄、蓝、粉等色回纹;器身满绘粉彩串枝莲纹、蝙蝠、卐字及寿字纹;瓶底白釉,中心有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方款。此粉彩葫芦瓶上繁复的纹饰,无不寓意吉祥,也从侧面反映出乾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纹饰特色。

图15 清 粉彩大吉葫芦壁瓶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图16 清乾隆款 粉彩花卉葫芦瓶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图19 清乾隆款 粉青釉三孔连体葫芦瓶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时期的单色釉葫芦瓶也颇为常见。清乾隆款霁蓝釉活腰环葫芦大瓶(图17)是乾隆大型器的代表,瓶撇口,短细颈,束腰,卧足。颈肩、腰部线条流畅,其形匀称秀美,下部为平底,底部圈足露胎,胎体厚重。口内为白釉地,葫芦表面为霁蓝釉,深邃沉静,端庄精致;束腰间为一圈扁状活环,环两侧为螭龙耳,全环施红珊瑚釉,釉上绘“万字不到头”描金纹;瓶底为白釉地,中间有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6 字3 行方款,款识工整优美。霁蓝釉,又名“祭蓝釉”,工艺继承元代传统,主要造型为祭器和陈设用瓷。此件葫芦瓶为较罕见的大器,其体量之大、做工之精世所少见,足以体现乾隆年间瓷器的精湛工艺和高超水平,现为沈阳故宫博物院藏国家级一级文物。

茶叶末釉为乾隆时著名的色釉品种,其起源于唐代黑釉,釉面色调有深浅之分:深者,略显黑褐;浅者,因黄色小黑点较多而显黄色。乾隆款茶叶末绶带葫芦瓶(图18),瓶体由上小、下大葫芦形制成,上部葫芦较瘪,下部葫芦浑圆;小口,细直颈,葫芦中间为束腰式,饰一道凸起的弦纹,两侧绶带耳;圈足,瓶底足外撇,胎体较薄。通体施茶叶末釉,色调沉稳,绿中显黄;瓶底亦施茶叶末釉,底部中央刻有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图章款。

除霁蓝釉葫芦瓶、茶叶末釉葫芦瓶外,粉青釉也有大量葫芦瓶存世。粉青釉始于南宋,以龙泉窑粉青釉最为著名;明、清景德镇也大量生产粉青釉,但釉色呈浅湖绿色稍闪蓝。清乾隆款粉青釉三孔连体葫芦瓶(图19),为乾隆粉青釉葫芦瓶的代表。瓶为三孔三联体式葫芦器,直口微敛,束腰,浅圈足,瓶身呈三个葫芦形,瓶体相连,三个口流。葫芦瓶内外施以粉青釉,底部呈三瓣花形,圈足露胎,粉青釉上署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方款。三孔三联体式葫芦器为乾隆时期新创器形,在原葫芦瓶样式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三独立小圆口,三葫芦瓶连体,三连弧式拱底,浅圈足。此样式葫芦瓶创烧后,成为清中后期葫芦瓶传统造型。

乾隆朝仿古器颇负盛名,受乾隆帝风雅好尚之影响,此时期的仿官、仿汝及仿哥釉瓷的技艺,达到空前绝后的境地。此件仿哥窑双耳葫芦瓶(图20)就是一件仿古葫芦瓶。瓶为上小、下大葫芦形,口沿为外卷式,卷口与瓶颈近于直角,短细颈,上下葫芦间为束腰式,上部葫芦左右侧制有环状兽首耳,兽耳各衔固定于下部葫芦的圆环,形成双兽衔环耳;瓶底部为圈足,足外侧有一圈削痕,足底露胎。全器施以仿哥窑釉,釉面呈米色,表面满饰大小青灰色开片纹,间杂有金黄色丝纹,为标准的哥窑“金丝铁线”样式;瓶底亦施仿哥窑,开片纹更为细小,无款识。

另外,乾隆时期还有反瓷雕的葫芦瓶。所谓反瓷是指未施釉而直接入窑烧制的瓷胎器物,通常多由雕刻有图案花纹的胎体制成;反瓷一般可以施彩,但不施釉。清乾隆款反瓷雕云龙纹葫芦瓶(图21),全器为上小、下大的束腰葫芦形,口沿外卷,短细颈,上部葫芦略小,下部葫芦为圆球形,器底为圈足。形体端庄秀美,胎体轻薄,无釉露胎,胎色尽显。器身贴塑流云纹饰,片片云朵浮于器表,别有一番景象;上、下葫芦各雕塑有云龙,上部一龙身形矫健穿行祥云间,下部二龙昂首翘爪,嬉戏火焰珠,云龙之下雕刻海水纹。瓶底部中央雕刻阳文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图章款。

康、雍、乾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最兴旺繁荣、发展程度最高的时期。在清代帝王“崇儒重道”的思想背景下,满族从白山黑水至入主中原,其经历了一个从生活方式、语言文字、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等全方位吸收汉文化的过程。《尚书》论五福,以“寿”居首。葫芦多子,藤蔓绵延,而有多子多孙、江山永固的吉祥寓意;而且葫芦谐音“福禄”,其兼具了无量寿的化身,象征福寿绵长不绝。因此,葫芦成为清宫很好的祝寿贡品,乾隆十六年十一月,皇太后六旬万寿节上,在所进的寿礼中,有9 件葫芦瓶,而在乾隆二十六年皇后七旬万寿时,所进葫芦器竟有近百种之多,葫芦器所折射的“福禄”文化在清代达到了极致。

图20 清 仿哥窑双耳葫芦瓶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图21 清乾隆款 反瓷雕云龙纹葫芦瓶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猜你喜欢

青釉故宫博物院青花
寻迹青花,邂逅古瓷窑
一朵青花,绽放在时光中
青花
哥窑青釉双耳彝炉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六站(上)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五站(下)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四站(下)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五站(上)
寿州窑瓷器釉色之流变
浅谈毡包青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