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专业结构调整的思考与实践
2020-11-20耿欣公丕国梁爽
耿欣 公丕国 梁爽
摘要:辽宁省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智能制造、先进装备制造业急需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本文以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与改变对人才需求的调整为背景,探究学校相关专业对产业结构变化适应程度存在的问题,形成专业调整的可行性方案,以期形成与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从而提升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能力,为辽宁省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更多专业人才。
关键词:产业结构;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动态调整
一、引言
根据辽宁“五大区域发展战略”,沈阳经济区构建科技创新中心、智慧城市群及专业物流体系;沿海经济建设东北亚航运中心和重点发展临港产业及海洋经济;沈抚新区建设创新发展示范区;辽西北突出高效特色农业及生态屏障区建设;县域经济形成“一县一业”的发展格局。
2019-2020年度沈阳市紧缺急需人才包括十大产业,其中需要本科层次紧缺急需人才的产业包括:先进装备制造、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汽车、轨道交通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航空产业;新能源新材料及节能环保产业;生物医药化工产业;现代建筑业;现代农业;金融商贸业;教育管理业。2018-2020年抚顺12个重点产业领域包括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原材料工业、新材料、现代农业、生产及生活性服务业和金融业。2017年6月,国家级同城化试验区沈抚新区总体规划确定,将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2019年确立“两大两智两高”六大主导产业方向。沈阳机床集团、新松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企业迫切需要智能制造、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模具设计、工业产品设计等专业的技术人才。
二、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57个,在招专业46个,目前的专业布局尚未达到最优,服务辽宁全面振兴的能力和水平受到了一定限制。一是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匹配度问题;二是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没有很好地满足区域支柱产业对岗位人才的需求,急需加大紧缺专业的人才培养;三是需要进一步完善专业设置预警机制、诊断评估改进机制。
三、专业结构调整的调研与思考
辽宁省人才发展规划提出的人才数量目标,到2020年人才资源的总量将增加到约720万人,专业技术人才约393万人、高技能人才约120万人、经营管理人才约95万人、农村实用人才约60万人、社会工作人才26万人。人才构成目标,各类人才队伍学历、年龄、专业结构趋于合理,在行业、产业、区域和不同类型经济组织的分布明显改善。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集聚人才总量约320万人,其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约45万人,高技能人才约65万人,专业技术人才220万人。现代农业人才总量达到约39万人,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约占30%左右。现代服务业人才总量达到约37万人,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约占40%左右。
结合辽宁省和沈抚地区人才需求情况分析,总体上辽宁区域经济发展对学院所设专业人才需求特点包括:辽宁人才需求量巨大,总需求量在数百万的规模;新兴产业群发展迅速,人才紧缺度高;新兴产业本科起点人才需求比重大,成熟产业已经步入硕士及以上的高阶阶段。
四、专业结构调整的实践
学校办学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和“立足沈抚,服务辽宁”的服务面向定位,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通过对辽宁、沈阳、抚顺、沈抚新区产业领域的分析,结合目前我校专业群情况,发现大多数专业群能够与主要产业对接,但仍需进一步优化,通过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更好的服务产业发展,为产业发展需要提供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一是对接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优化专业群。以地方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地方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根据辽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和沈抚新区“两大两智两高”产业发展需要,按照“专业群对接产业链”的建设思路,对已建成的14个专业群进行逐步优化,更加精准对接对方产业链。
二是重点发展优势特色专业,提高专业自身竞争力。依托省、校两级重点专业和辽宁省专业评估结果,选择基础好、潜力大、服务能力强的专业,按一流专业建设给予重点支持。对于具有一定传统优势的专业,采取有效措施实现转型升级,重点扶持学校的优势特色专业。目前已建成省级一流专业3个。
三是超前布局对接新兴产业的专业。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专业就业前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积极谋划新专业建设。以“新工科”为引领,全面对接先进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以新专业建设为抓手,在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法等各个层面深化改革。2019年申请智能科学与技术、智能建造、大數据管理与应用三个新专业,以满足新兴产业紧缺人才需求。
四是完善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推动专业警告制度落地实施,针对一些不具有发展潜力、报到率和就业率低的专业进行限制招生或停止招生。凡涉及专业警告、暂停招生和撤销,均应通过学术委员会研究、讨论通过后方可执行。
五、结论
专业结构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逐步制定和完善一些具体措施,形成科学合理地优化和调整机制,努力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使学校更好的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党晓圆,李杰,张涛然,马冬梅.地方高校专业结构与产业需求对接的探索与实践[J] .装备维修技术,2019(8):144-147.
[2]王斌,陈晨,胡海涛,史维生.“新工科”时代高校学科专业调整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8(3):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