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复杂度差分空间调制检测算法的研究
2020-11-20熊水平
摘要:差分空间调制(DSM, Differential Space Modulation)作为一种全新的多天线传输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无线通信传输速率,针对现有的DSM系统信号检测算法复杂度较高问题。提出了一种性能较优的低复杂度检测算法——分时合并(TDC, Time-Division Combinatin)检测算法。通过理论分析与MATLAB 2017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的分时合并算法不仅具有最优检测性能,还极大地降低了计算复杂度,具有较好的理论和实际应用意义。
关键词:差分空间调制;TDC;检测算法;ML
一、引 言
单输入单输出(SISO, Single In Single Out)技术没有信道间干扰(ICI, Inter Channel Interference),但是频谱效率低。传统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技术解决了频谱效率低的问题,但是信道间干扰严重,接收端译码复杂度高,且部分技术不适用于非对称天线系统。一种新型的 MIMO 技术——空间调制(SM, Spatial Modulation)技术破局而出,并逐渐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尽管SM技术具有诸多优势,但同样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传统的SM系统将一部分比特信息隐藏在激活天线序号中,所以其要求发射天线 为2的幂次;其次为了避免信道间干扰,SM系统发射端到不同接收端的调制信道需要满足两两不相关;最后由于SM系统的接收端假设已知信道状态信息,即在检测之前必须进行信道估计,而信道估计过程复杂度很高,并且估计还会存在相应误差会对SM系统的性能产生严重影响。为了解决SM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在2015年,由Bian Y等人提出DSM技术,DSM每个时隙同样只激活一根天线,不需要天线间同步,避免了信道间干扰。DSM技术在SM的基础上,额外引入时间域做差分算法,以空时块的形式传输数据,每个空时块包含多个符号的信息。DSM天线序号携带的信息将比特信息映射为发射天线激活顺序序列。DSM在时域上做差分,完美的避开了信道估计这个难题。DSM技术主要有最大似然检测和分时合并(TDC)检测两种算法
二、最大似然检测算法
最大似然检测算法ML (Maximum Likehood)是目前DSM系统中误比特率性能较好的经典检测算法。
2.1 ML检测算法过程
DSM系统的最大似然检测算法ML检测算法,ML检测过程如下:
(1)第一步穷尽检索 个时隙内所有可能的天线激活顺序序列/符号序列对 ,得到所有候选解信息块矩阵 组成的集合 ,根据公式(1),可依次计算出接收端的接收信号矩阵和所有候选解信息块矩阵 的后处理矩阵之间的欧氏距离 ;
三、分时合并(TDC)检测算法
3.1 TDC检测算法过程
式(5)描述了DSM系统中的ML检测算法在一次检测的复杂度 为 ,为了使DSM系统能在实际运用中更有优势,其检测复杂度需要大幅度降低。提出了TDC检测算法直接对候选解信息块 进行检测,而是对候选解信息块的 个时隙的候选解向量分别进行计算,再综合检测 个时隙,最终得到最优信息块。其检测过程如表3.1所示:
四、仿真分析
通过MATLAB 2017对ML和TDC检测算法的误比特率性能以及计算复杂度进行仿真验证。
4.1误比特率性能仿真分析
仿真的信噪比取值为 ,在同一信噪比下,对TDC检测算法进行仿真,每次仿真包含的数据块长度为10,给出了ML和TDC算法的误比特率性能曲线。
图4.1给出了当系统频谱效率相同时,采用不同的 、调制方式组合,在不同 下, TDC算法的误比特率性能曲线。采用的 、 和调制方式如图中标注,在不同的条件下,TDC检测算法的误比特率性能曲线和ML算法的误比特率性能曲线始终完全重合。当 和调制方式都相同时,随着 的增加,系统的误比特率性能逐渐变好。如图所示当 相同时, 、调制方式为8816与 、调制方式为8888Q的误比特率性能曲线都表现为,在信噪比低的情况下,前者比后者的误比特率性能更好,随着信噪比的上升,两者的误比特率性能会逐渐接近直至重合,而后随着信噪比的进一步上升,后者的误比特率性能更好,且性能差逐渐增大,且随着接收天线数的上升两条曲线交叉点对应的信噪比逐渐变小。左下方的小图能清晰的看出在 时的趋势,两条曲线在信噪比为8前交叉重合。当频谱效率相同时,在低信噪比情况下,系统的误比特率性能曲线主要受 影响,信噪比高的情况下,误比特率性能曲线主要受调制方式影响,且接收天线数越小受发射天线数影响越大。
由以上仿真可知,在任意情况下,系统提出的TDC检测算法始终保持着与ML检测算法完全相同的性能,和理论分析相符。总体来说,在 相同的情况下,DSM系统的误比特率性能随着频谱效率的增大而下降;在 与频谱效率都相同的情况下,系统的误比特率性能由 和调制方式共同决定;在 和调制方式都相同的情况下,DSM系统的误比特率性能随着 的增大而变好。
4.2 复杂度仿真分析
图4.2给出了TDC算法的复杂度曲线。图4.2、图4.3分别给出了当 及调制方式发生变化时,TDC算法的相对复杂度减少曲线以及其相对复杂度曲线。由两图可以清晰的看出,在调制方式相同的情况下,随着 的增大,TDC算法的相對复杂度不断减少,且减少得越来越快。同样,在 相同时,当调制阶数不断上升,TDC算法的相对复杂度也不断减少,且当 越大,减少得越快。如图,在 、调制方式为QPSK时,TDC算法的相对复杂度已经降低到了 ,而在 、调制方式为16PSK时,TDC算法的相对复杂度已经降低到了 ,由此可知,当 较大、调制阶数较高的情况下,TDC算法的复杂度降低非常显著、优势明显,与理论分析相符。
图4.4给出了当接收天线数 不同时,随着 、调制方式的变化,改进检测算法TDC算法的相对复杂度曲线。如图所示,随着 、调制方式的变化,在 不同时,曲线是完全重合的,说明TDC检测算法的相对复杂度与 的大小无关,验证了其理论推导。
通过对复杂度的实验仿真,提出的TDC检测算法显著降低DSM系统的检测复杂度,且随着 和调制阶数的上升,相对复杂度呈指数倍的下降趋势,与理论分析相符。TDC算法使得DSM系统能在 更高、调制阶数更大的场景下得以应用,扩宽了DSM系统的应用场景。
五、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了DSM系統信号检测算法的思想及其检测过程,针对DSM系统的ML检测算法复杂度过高的原因,并提出了一种性能最优的低复杂度检测算法---TDC算法。对TDC算法的复杂度进行了理论分析,推导得到了TDC检测算法复杂度相对减少量的公式。而后通过对TDC算法和ML算法进行仿真比较,发现在任何情况下, TDC算法都能在保证与ML算法相同误比特率性能的同时,达到降低计算复杂度的目的。并且算法的相对复杂度随着 的上升和调制阶数的增大呈指数倍的下降趋势,因此在 和调制阶数较大的情况下,TDC算法更有优势。
参考文献
[1] 彭木根等著. 无线通信导论[M].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11:1-27.
[2] 张勇. 有关3G无线通信技术的分析[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1).
[3] 谢显中.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长期演进计划及比较[J]. 电信科学, 2006, 22(2):1-4.
[4] 胡德清等著. 4G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前景[J]. 电子制作, 2016(1):30-30.
[5] 朱海涛. 第四代移动通信发展前景[J]. 中国科技信息, 2010(17):111-112.
[6] 姚引娣.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及其关键技术[J]. 西安邮电大学学报, 2007, 12(5):25-29.
[7] 胡海明, 董绍经, 姜有田等.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浅析[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11, 32(5):1563-1567.
[8] 尤肖虎, 潘志文, 高西奇等. 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与若干关键技术[J].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2014(5):551-563.
[9] Bian Y, Cheng X, Wen M, et al. Differential spatial modulation[J].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2015, 64(7):3262-3268.
[10] Afif Osseiran. Mobil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for 2020 and beyond (5G) [Z]. 2014.
[11] Osseiran A, Braun V, Hidekazu T, et al. The Foundation of the Mobil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for 2020 and Beyond:Challenges, Enablers and Technology Solutions[C]. IEEE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 2014 , 14 (2382) :1-5.
[12] 王瑾, 多用户与多载波空间调制技术研究与仿真[D].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13.
[13] Mesleh R, Ikki S S, Aggoune H M. Quadrature spatial modulation-performance analysis and impact of imperfect channel knowledge[J]. Transactions on Emerging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 2017 , 28.
[14] Jun L, Wen M, et al. Differential Spatial Modulation With Gray Coded Antenna Activation Order[J]. 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 2016, 20(6):1100-1103.
[15] 王远路. 基于球形译码的空间调制系统信号检测算法研究[D]. 重庆:重庆大学, 2016.
[16] Bian Y, Cheng X, Wen M, et al. Differential spatial modulation[J].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2015, 64(7):3262-3268.
[17] 罗梦娜. 增强型差分空间调制[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16.
作者简历:熊水平(1974-)女,江西丰城人,工作单位:河池学院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通信与信息系统
基金项目:校级科研项目, 重点项目, 项目编号:2019XJZD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