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赏析
2020-11-20韩丽
韩丽
原 文 阅 读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蚶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稍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节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
阅 读 发 现
这段文字选自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文段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念,同时讲述苏轼自己在绘画实践中的体会。苏轼原本是要通过讲述在绘画理念上自己和文与可之间的渊源,以表现二人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但此文段却从侧面告诉我们一个为学之道。好一个“心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此句意为“心里明白应该这样做,却不能做到,认识和行动不统一,理解道理和实际操作不一致,这都是学习不够的毛病。”它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治学不但要有“知其所以然”的过程,更需要达到“能然”这个目的。
在平时考试中,大家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解题思路是正确的,解题的步骤也是正确的,可结论却是错误的,其结果当然是分数“不给力”了;试卷中的每一道题都会解答,但是在规定的时间里却不能全部完成,结果考试成绩不够好甚至不及格;试卷中的某一道题目,平时都会做,但是在考试的时候,却偏偏卡壳了,而考试一结束,稍加分析,却又豁然开朗。
没错,这些现象就是苏子所说的“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那么,该如何冲破这道难关呢?苏子又明确地告诉我们:“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认为,一个问题只要理解就够了,没有必要花时间和精力去训练,但是我们要明白一个基本道理:认识并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知其所以然”固然是一种能力,但解决实际的问题即“能然”更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实践能力。
譬如一个人学游泳。掌握一套完整的游泳理论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他不下水实践,一旦真的下了水,恐怕就有“呜呼哀哉”之忧了。就算是下水做了训练,如果训练达不到一定的量,也只算是会游泳。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男子400米自由泳赛场上,孙杨之所以能够获得冠军并破了奥运会纪录,与他的天赋有关,与他掌握的游泳理论有关,更与他艰苦卓绝的训练有关。由此可见,“能然”已经内化成了孙杨的一种能力了。
同理,我们的学习自然也需要“能然”。要想在高考的“独木桥”上阔步前进,要想在学业上取得非凡的成就,我们必须如苏子所说的那种“操之”“熟”,并让这种“熟”内化为我们自身的一种能力。
就拿文言句式这个知识点来说,咱们当然首先得“知其所以然”,那就是你得熟悉古文中的四种特殊句式即“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和“判断句”,“倒装句”里你又得熟悉“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几种情况,“宾语前置”里你还得熟悉“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等几种情况。而要想达到“能然”的目的,就必须将这些心中的“所以然”置于特定的语句或文学选段里进行反复的训练并达到相当的程度,久而久之,我们才能真正地“能然”。当然,这个意思“翻译”过来,就是要求我们“躬身实践”,要做大量的题目并熟悉相应的考试技巧,如此,在文言句式这个知识点的把握上你才会“能然”。这确实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学习训练过程,非有志者,非实践者,不能为之也。
我们再把苏子之诫延伸开来,也可发现欲“能然”须实践的真谛:林书豪能够在NBA赛场上突然爆发,场均拿到几十分,从而成为球队里的核心和最有价值球员之一,这离不开他多年的不懈的努力与执着追求。莫言能够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他多年脚踏实地,笔耕不辍,深入思考的结果。苏轼能够在诗词书画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与他懂得“知其所以然”,并将这个道理融入实际的训练之中密切相关。他们都是有志向有精力的人,而生活中这样的人很多,都应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为苏子的这句话做注脚,正所谓:只有理解终不够,正确作答须动手!